西安韋曲高望堆北朝墓發(fā)掘簡報
西安韋曲高望堆北朝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 2010年09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2009年10?11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配合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一處基地建設清理了一座北朝墓葬(編號M1)。此墓葬地處西安市長安區(qū)韋曲高望堆村,位于西安國家航天民用產業(yè)基地飛天路東段,東西介于神舟三路和神舟四路之間(圖一)?,F(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為長斜坡墓道帶兩個天井的雙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79。,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組成(圖二)。限于條件,墓道和天井僅進行了局部清理。
墓道開口于地下0?6米,長斜坡狀,平面呈長方形,開口略小,底部略大。水平長1。、南端寬L2、北端上口寬0.9、下寬約L14米。長斜坡向北延伸于甬道前,坡度為23°。過洞2個,均為拱形頂,長約1.2、寬約1.4、高約1.3米。天井2個,平面均呈長方形,南北約長5.2、上寬約1、下寬約L14米。墓道壁面修整得較平直。甬道為拱形頂,長13、寬1.08、高1.3、兩壁各內收0.03米,下部向第二天井斜伸,壁面與水平面形成60°夾角。甬道大部分保存尚好。土洞墓室,分為前、后室。前室大部分坍塌,僅存底部壁面,平面呈方形,原應為穹隆頂,高度不詳,南北長3.1、東西寬3.5、底部距墓道開口9 4、距地表10米。前室東、西兩側放置有30件(組)隨葬器物,主要是陶俑、模型明器以及日用陶器。西北側發(fā)現(xiàn)少量散亂的朽木痕跡,出土2枚銹蝕殘斷的鐵棺釘。棺釘為鐵帽釘,其一殘長4、最大徑13厘米;另一殘長2、最大徑1厘米(圖三)。
后室平面大致呈長方形,長25、寬1.04?1-16、底部高出前室約02米,頂部坍塌。從北壁觀察,原應為坡度較小的拱頂,高度當在0.8米以上。后室未見棺木及人骨痕跡,也未見任何隨葬器物。
M1在古代曾遭盜擾,在第二天井北部靠近甬道的地方有一盜洞,直徑07米,直達天井底部,通過甬道,進入墓室。由于盜擾等因素,墓中葬具及骨架已腐朽無存,葬式不詳。推測木棺原應置于后室’因擾動而被移至前室。
墓道、甬道和墓室的壁面皆平直。甬道和墓室繪有表現(xiàn)木構建筑的簡單壁畫,為直接在平整的壁面上薄施白灰,未設地仗層,朱繪地楸、立柱和額枋等,不見繪制其他紋飾。甬道南部外側入口處殘留有一圈朱繪痕跡,原應繪有一圈拱形頂?shù)倪吙?。甬道以及前后室壁面緊貼地面處皆朱繪地楸。甬道南壁朱繪立柱,北壁已坍塌,原繪立柱不存。前室坍塌嚴重,僅存底部,除地楸外,四角皆繪有立柱,東西兩壁壁面中間各繪兩個立柱,將兩壁面各自均分為三部分。后室東西兩壁坍塌嚴重,北壁繪有地袱、立柱和額枋,不見斗棋。立柱寬約0.7、高約0.7米。
二 隨葬器物
(一)出土位置
因盜擾、坍塌和淤土等原因,隨葬器物出土位置有所變動,但許多尚可看出原來擺放的大致位置。除1件陶狗(M1:1)因盜擾出土于甬道內,其余皆出土于前室東、西兩側(圖四)。
騎馬鼓吹儀仗俑共31件,主要位于前室東、西兩側的南部和中部,個別位于北部。東側共有12件,南部的8件排列較整齊,明顯分為兩排,頭向多朝東;中部的俑位置多已散亂,但仍有幾件頭向朝東。西側共有9件,主要位于南部和中部,北部發(fā)現(xiàn)1件,位置已顯散亂,似可分為三排,頭向多朝東或朝西,原來似應朝東。
甲騎具裝俑共1。件,在前室東、西兩側都有發(fā)現(xiàn),多見于中部,位于騎馬鼓吹儀仗俑的北側,南部和北部亦有少量發(fā)現(xiàn)。在東、西兩側靠近前室中部處,各發(fā)現(xiàn)有1件馬頭朝南、仍保持站立姿態(tài)的甲騎具裝俑,其余頭向多已擾動,原似朝南而立。
表現(xiàn)出行儀仗的男立俑在前室東西兩側都有分布。東側較散亂,南部的尚可看出位于騎俑的西側,原似面向東;中部偏南的混雜于騎俑之間,朝向難辨;在中部偏北的甲騎具裝俑身邊,有幾件面似朝南的立俑。西側的男立俑主要位于騎俑之西,因墓室坍塌,多頭部朝東,正面向下,仆倒于地,靠近西壁尚有2件仍作面東站立狀。
陶鞍馬1件,位于前室東側北部,在甲騎具裝俑之北,頭朝東。
女立俑5件,在前室東西兩側都有發(fā)現(xiàn),大部分與男立俑的界限不明顯。有1件(M1:39)位置靠近前室東側中部的陶倉。
陶狗2件,1件因盜擾發(fā)現(xiàn)于甬道,1件發(fā)現(xiàn)于前室東側中部,與出行儀仗俑混置。在前室東北靠近墓壁的地方分布著倉廚模型、碓房勞作俑以及日用器物。貼近東壁,從南向北分布的器物為陶倉1件、陶罐1件、陶倉1件、陶壺1件、陶磨1件、碓房操作女俑1組、陶灶1件,大致排列成一線。在前室西北靠近墓壁處放置有2件陶壺。
(二)隨葬器物
M1共出土器物13。件(組),可分為陶俑、模型明器和日用器物,質地皆為泥質灰陶,火候較高。陶俑制作較精細,彩繪保存較好。一般先施白衣,然后在其上施紅、黑等色。紅色又可分為粉紅、土紅、赭紅、暗紅、朱紅等。
1.人物俑 15件(組)。可分為男女立
俑、騎馬男俑、倉廚操作女俑3種。
(1)男女立俑72件??煞譃槟辛①负团①?種。皆為半模制作,實心,背扁平。為了讓立俑站穩(wěn),大部分在俑背面下部另外堆貼黏土,加大底座,個別附加底座在燒制以前已完全脫落;少數(shù)立俑背面下部不為外堆貼黏土,底部可見戳仃小圓孔,原應插有他物以保持站立姿勢,
男立俑67件??煞譃轱L帽俑、籠冠俑、小冠俑、兜驚俑、胡俑5種類型
風帽俑19件根據風帽形制、戴帽方式的差異.可分為2型
A瑕10件,體量相若,系使用同?模具制成,施色略異頭戴渾圓的掙?風帽.帽裙長垂肩匕身披窄袖衣,衣長過膝,內穿圓領左衽衫,腰系軍帶,下療大口縛袴,系尖外露,長方臉,身瓶健灶雙手屈「腹側,上各有一插孔.県應持物背面皆施暗紅色.土血彩繪有異梅本M1:34,頭戴土紅色風帽,紅影脫落嚴重身披白色窄袖衣,內穿間色條紋衫,朱紅地,紅褐色長條紋,衣緣施白色模印革帶,紅褐色,上繪白色帶扣及圓孔,帶尾斜垂'白色縛袴,兩紅色縛帶下聆履尖施白色。高21.4厘米(圖fi).標本M1:106,頭戴喑紅色風帽,身披土紅色窄袖衣,內著白色圓領衣,衣緣施暗紅色.局部LL脫落不淸白色大口縛袴,施色已斑駁,朱紅色縛帶高21.4厘米
B型9件。體量相若,彩繪略異。風帽帽裙上卷,挽于頭頂左側,形似縮髻。身著厚領右衽大袖褶衣,中著交領衫,內襯圓領衫,下著大口縛袴,履尖外露。面相圓潤.雙手拱于身前,兩側各有一插孔,原應持物。標本M1∶11.頭戴白色風帽,身著朱紅褶衣,褶緣施白色,交領衫施土紅色,內襯圓領衫施白色,朱紅領緣,大口袴和履尖施白色。腦后部施白色,背而頭部以下施暗紅色。高 19.4厘米(圖六)標本MI∶16.頭戴黑色風帽.帽里露暗紅色.腦后施黑色. 其余彩繪同MI∶11.高19.5厘米。
籠冠傾19件體量相若,彩給相同 頭就高大的籠冠,冠頂圓弧狀.冠耳長垂。身著土紅色交領左衽大袖袍,長垂及地,履尖外露,朱紅色領緣,飾朱紅色間色長條,腰束白色博帶。長方臉,面相清瘦,腹前突。雙手貼身下垂,置于腹側,手隱袖內,手上方皆有插孔。其中雙手各有一插孔的14件,僅右手有一插孔的5件 籠冠大部分施黑色;個別呈灰白色,上或墨繪出紗冠內扎縛的巾幀 面部及前胸施粉紅色,墨畫眉眼,施朱唇其中3件(M1∶25、MII∶37、M1∶129)唇上殘存墨繪八字胡.其余皆不見胡須。背面有的通體施暗紅色,有的腦后施黑色或灰白色,以下施暗紅色。原后背底部皆另粘接有底座,其中4件所附底座因粘接不牢而脫落。標本M1:37,籠冠呈灰白色,頭上墨繪小冠,唇上墨繪八字胡。腦后施灰白色,背面頭部以下施暗紅色。高24.5厘米(圖七)。標本M1:25,黑色籠冠,唇上殘存墨繪八字胡,背面通體施暗紅色。通高24厘米。
小冠俑18件。根據冠形制的差異,可分I為2型。
A型14件。冠上中部帶一道梁,梁下橫穿一孔,冠頂呈圓弧狀。根據衣著等差異,可分為2個亞型。
Aa型9件。體量相若,彩繪相同。頭戴黑色小冠,冠梁下橫穿施白色。身著大袖褶衣,土紅地,間以朱紅色長條紋,白色袖緣,朱紅色下緣,外罩白色明光鎧,外緣及肩上系帶施朱紅色,胸前有兩橢圓形朱紅色護胸。腰系白色博帶,下著白色大口袴,履尖外露。長方臉,身軀健壯。雙手屈于腹側,隱于袖內,上各有一插孔,原應持物。底座下皆戳有一圓孔,背面不附底座。背面有的通體施暗紅色,有的僅頭部施黑色或白衣,頭部以下施暗紅色。標本M1:22,彩繪保存較好,腦后施黑色,頭部以下施暗紅色。高18.4厘米(圖八)。
Ab型5件。體量相若,彩繪相同。頭戴黑色小冠,冠梁下橫穿施白色。身著交領朱紅色大袖左衽褶衣,白色領緣、袖緣,腰束白色博帶,下著白色大口縛袴,履尖外露。長臉,面相清瘦,身形瘦高。雙手屈于腹前,上各有一小孔,原應持物。背面有的腦后施白衣,有的不施,頭部以下皆施暗紅色。標本M1:89,面部及前胸施粉紅色,繪出白色眼仁及朱唇。朱紅色褶衣,白色領緣、袖緣,白色袴,履尖白色。背面腦后不施色,頭部以下施暗紅色。高19.8厘米(圖九)。
B型4件。體量相若,彩繪相同。頭戴黑色方形小冠,頂?shù)推?。身著白色交領大袖左衽褶衣,紅色衣緣,內著圓領衫。腰束白色帶。下著白色大口縛袴,履尖外露。方臉盤,面容和悅,身形勻稱。雙手拱于胸前,中有小孔,原應持物。背面有的通體施暗紅色,有的腦后施白衣,頭以下施暗紅色。標本M1:46,彩繪褪色或脫落,尚可分辨。背面通體施暗紅色。高18.3厘米(圖一O)
兜套俑9件。體量相若,施色有異。頭戴平頂兜鑿,頂平面呈三角形,兩翼下斜,護耳長垂。身著明光鎧,胸前飾兩近橢圓形的圓護,肩披膊,下著大口袴,挽縛膝下,小腿裸露,上可見縛帶。腳部模糊不清。武士形象,四方臉,怒目圓睜,張口露齒,形象兇悍。一手執(zhí)盾胸前,一手握于腹前,手中有一插孔,原應持物。雙腳叉開站立。盾略呈長方形,中起脊。一件俑頭部缺失,從型式、體量等特征判斷亦應屬于此型。根據左右手執(zhí)盾的差異,可分為2個亞型。
Aa型4件。體量相若,彩繪相同。左手執(zhí)盾,右手拳眼有一插孔。標本M1:32,兜鑿上部直接在灰陶上繪朱紅色甲片,兩翼以下為暗紅地,上繪白色甲片。面施紅褐色彩,繪出朱唇和白色牙齒。明光鎧施白色,前胸及其胸護勾畫白邊,披膊繪朱紅色甲片,白色大口袴,綁白色縛帶。盾牌施白色。右臂、小腿施粉紅色,整個背面施暗紅色。高18厘米(圖一一)。缺失頭部的標本M1:14亦可歸入此型。
Ab型5件。體量相若,彩繪相同。右手執(zhí)盾,左手拳眼有一插孔。標本M1:110,頭戴白色兜龍,上繪朱紅色甲片。面施紅褐色彩,繪出朱唇和白色牙齒。明光鎧施暗紅色,腰帶亦為紅色,胸護施白色。白色披膊,上繪朱紅色甲片。暗紅色大口袴,膝下縛帶。盾牌施白色。手臂施粉紅色,小腿施白色。整個背面施暗紅色。高18.5厘米(圖一二)。
胡俑2件。體最相若,施色有異。M1:43,黑色披發(fā)垂肩,高鼻深目,張口,表情生動。身著白色圓領左衽窄袖袍,朱紅色衣緣。下著白色大口袴,足蹬圓頭靴腰系革帶,左側卜垂驚囊。雙手拱于身前,手中有一插孔,原應持物腦后施白衣,背面頭部以下施暗紅色高18厘米(圖一三)0MI:48與M1:43形制大致相同(圖一四)。
女立俑5件(其中兩件頭部缺失)。完整者皆為雙高髻,根據發(fā)型的差異以及體M的大小,可分為2個亞型。
Aa型2件。體量相若,彩繪相同。頭頂兩側各梳一橫長方形的黑色高髻,面形方圓,高背面頭部以下通體施暗紅色,裙下擺露出白衣。高22.2厘米(圖一五)。
Ab型3件,頭部缺失的2件推測亦屬于此型。體量相若,施色有異。標本M1:39,保存完整,頭頂梳相連的黑色并列高髻,兩鬢各畫一縉長垂黑發(fā)。身著紅色交領袒胸右衽大袖衫,白色衣緣,下著白色髙腰員地長裙,履尖外露腰束白色博帶,長帶下垂。體址較小,面相清秀,亭亭玉立。雙手拱于身前,手隱柚內。手部有插孔,原持物11腐朽不存.腦后施黑色,背面頭部以下施暗紅色。高15.2厘米(圖一六)。
(2)騎馬俑41件.騎者皆為男性,根據衣著及從事活動的差異,可分為騎馬鼓吹儀仗俑和甲騎具裝俑2種二者的制作方法稍異騎馬鼓吹儀仗俑為騎者上半身、馬頭、馬身及騎者下半身、馬尾、馬腿5部分分別制作,然后黏合為一體。其中騎者上半身為半模制作,背部扁平;馬頭為左右合模制作;馬身和騎者下半身-起模制;四條馬腿分別半模制作,內夾鐵芯;馬尾為捏制而成。甲騎具裝俑分騎者上半身、馬頭、馬身及騎者下半身、馬腿4部分分別制作,除馬的短縛尾與馬身為一模合制,其余制作工藝相同。
騎馬鼓吹儀仗俑31件。馬皆身施鞍靜,雙耳上豎,頭微低,尾中長,作四蹄直立狀。馬身絡頭為模制,有的還在絡頭上另施彩,馬身尚殘存有彩繪鞘帶'鞍鞘施彩,黑色鞍橋,有的鞍橋E有白色圓釘形裝飾根據騎者?姿態(tài)的差異以及所執(zhí)樂器的不同,可分為2型。
A型15件。人物端坐馬上,雙手屈舉胸前或胸腹間,兩手各有一小孔。其中12件馬身上另有一小孔,可作插鼓之用。除1件騎俑頭部缺失,其余14件根據騎者冠帽的差異,可分為風帽、小冠和籠冠3個亞型。
Aa型10件。頭戴風帽,帽頂漫圓。帽裙上卷,有的挽于頭頂左側或右側。標本M1:5,帽裙上卷右挽,向頭頂右側外伸(伸出部分為修復)。身著橘紅色交領大袖左衽褶衣,下著暗紅色大口袴,腳踩馬鏡。雙手握舉胸前。手中戳有小孔,原持物不存。馬身彩繪脫落嚴重,呈灰黑色,絡頭和鞘帶上施朱紅色。鞍鞘左下側戳有一小孔,原插物已不存。鞍橋施黑色,上有白色圓釘形裝飾,詳為白地。長21、通高21.8厘米(圖一七)。
Ab型3件。頭戴小冠,有的冠上可見一梁。身著交領大袖左衽褶衣,下著大口袴,雙手屈舉胸腹兩側,手中戳有小孔,原持物不見。馬身無插孔。標本M1:102,小冠上有一梁,身著橘紅色褶衣,白色衣緣,下著白色大口袴。雙手屈舉胸腹兩側,右手稍高,左手稍低。馬原施暗紅色,除蹄部外,僅存白衣。黑色鞍橋,上有白色圓釘飾,紅邊白情。長19.5、通高21.6厘米(圖一八)。
Ac型1件(M1:67)。頭戴黑色籠冠,平頂,帽耳長垂。身著暗紅色交領大袖左衽褶衣,白色衣緣,內著圓領衣,下著大口袴,腳蹬黑履。長方臉,雙手握舉胸前,手中有小孔,持物不存。馬身彩繪脫落嚴重,原施紅彩,現(xiàn)大多僅存白衣,隱約可見繪有鞘帶。鞍前馬身上有一小孔。鞍施黑色,上裝飾有白色圓釘。白韓紅邊。長21、通高23.4厘米(圖一九)。
B型16件。除一件頭部缺失,其余皆頭戴風帽,帽裙上卷,挽于頭頂左側或右側。皆身軀直挺,端坐馬上,作吹奏狀,姿勢不盡相同,個別樂器尚存。根據姿勢的差異,可分為4個亞型。
Ba型13件。皆身著白色交領大袖褶衣,下著白袴,腳踩馬鐐,雙手舉于嘴前,嘴部有圓孔,樂器缺失,似持角吹奏。其中10件雙手合成圓筒狀;2件左手舉于嘴上,右手舉于嘴側;1件右手手掌朝下,左手手掌朝上,作握舉樂器狀。馬身原應施紅色,現(xiàn)大部分斑駁脫落或僅余白衣。標本M1:62,帽裙挽于頭頂右側。帽上殘存黑色,帽里為紅色,面部、頸部及手臂施粉紅色。鞍橋施黑色,白轉紅邊。長20、通高21.5厘米(圖二O)。標本M1:103,帽裙挽于頭頂右側。帽上殘存紅彩和白衣,面部、頸部、雙手及手臂施粉紅彩。鞍橋黑色,鞭施白色。馬身隱約可見鞘帶,原應為紅色,現(xiàn)呈褐色。長21.7、通高21.5厘米(圖二四)。標本M1:94,作握舉樂器吹奏狀。帽裙挽于頭頂左側。風帽殘留紅色,面部、頸部以及手臂施粉紅色。鞍橋施黑色,情施紅色。模印的絡頭上也施有紅彩。長21、通高24厘米(圖二一)。
Bb型1件(M1:65)o雙手上舉于面前,持排簫作預備吹奏狀。帽裙挽于頭頂右側。帽上殘存白衣,帽里施紅色,墨畫眉眼,朱唇,土紅色排簫。身著白色交領左衽大袖褶衣,下著白袴,腳踩馬鐐,端坐紅色馬上。鞍橋施黑色,蹉施白色。長20.2、通高22厘米(圖二二)。
Bc型1件(M1:38)。右手屈于腹前側,左手舉于嘴上,作吹奏狀,手中不見樂器,也不見所握樂器痕跡。帽裙挽于頭頂右側。面部、頸部及手臂施粉紅色,眼睛殘存白色。身著白色交領大袖褶衣,下著白袴,腳踩馬僚,端坐于紅色馬上。鞍橋施黑色,情施白色。長22、通高21厘米(圖二三)。
Bd型1件(M1:83),頭部缺失,馬腿殘斷。雙手握持于頭左側,作持樂器吹奏狀,原似持橫笛,樂器已缺失。身著白色交領左衽大袖褶衣,下著白袴,腳踩馬鐐。端坐于白色馬上。長21、殘高13厘米。
甲騎具裝俑10件。形制、制作方式相同,彩繪有所差異。騎者皆頭戴兜螯,上模印甲札并朱繪甲片,頂纓后翹。身披窄袖大衣,內著鎧甲,模印密集成排的甲札。下著大口袴。神情威嚴,目視前方,雙手握舉腹前,端坐馬上。右手手心有一插孔,原持物已不存。馬微低首,通體施具裝鎧,模印絡頭,短縛尾。馬為先施白衣,然后在其上朱繪具裝鎧,通體朱繪成排甲片,尻上留有一圓形插孔,插孔周圍模印有花瓣紋,原為安插馬具裝鎧的“寄生”所用。馬背施鞍,鞍橋施黑色。標本M1:61,騎者身披黑色大衣,鎧甲施白色,上朱繪甲片,下著暗紅色大口袴。長23.5、通高24厘米(圖二五)。標本M1:66,騎者身披白色大衣,鎧甲施朱紅色,下著暗紅色大口袴。長24、通高25厘米(圖二六)。
(3)倉廚操作女俑2件(組)。
碓房勞作女俑1組(M1:55)。由碓房模型、碓、雙人踏碓女俑和跪姿掃碓女俑四部分組成。雙人踏碓女俑背部扁平,為半模制作,后背與碓房墻壁貼塑為一體。跪姿掃碓女俑為半模和捏塑結合制成,其腦后扁平,保留了半模制作的痕跡;衣衫略顯凹凸不平,后背渾圓,系捏塑而成。掃碓女俑與碓為分體制作,因放置碓上燒制,在碓上留有痕跡。
兩踏碓女俑皆著交領袒胸左衽大袖衫,眉目清秀,面帶笑容。發(fā)髻、眉目施黑色,面部及前胸施粉紅色,嘴唇、領緣施紅色,衣衫殘存白色。二人背靠碓房墻壁并立,一腳立于地面,另一腳同時抬起,表現(xiàn)踏碓勞作場景。右側女子頭梳高髻,下束寬帶,右手下垂,左手搭于膝上,左腳半抬,倚于左側女子身前。左側女子頭梳并列的雙高髻,嘴微張,左手搭于大腿上,右腳半抬,擁于右側女子身后。右側女子高13.4、左側女子高12.6厘米。
掃碓女俑頭頂梳高髻,下束寬帶,身著交領寬袖衫,左手撫膝,右手握一短把答帚,跪于陶碓底板上臼窩左側,作清掃狀。發(fā)髻、眉眼涂黑色,唇、領緣涂紅色,其余部分僅存白衣。高10厘米。
在踏碓俑兩側各裝一支架,一端安于墻壁上,一端安于底板上,內側有兩圓孔,與碓桿上的圓孔貫通使用。碓桿為長條形,前端尖形,其下安有一尖錐狀的杵,與底板上的圓臼相配。碓房墻壁和底板皆作圓拱形,周邊飾赭紅色邊框,墻內壁兩側各朱繪一直根窗,外壁中央繪一直極窗。碓底板長25、寬17.5、厚0.9、碓壁高(含底板)12厘米。碓桿長15.5、寬。.9-2.1.厚1厘米。支架高7.7、內間距4厘米。通高15厘米(依踏碓女子計)(圖二七)。
跪姿女俑1件(M1:128)0頭部缺失,身著交領大袖衫,左臂下垂,右臂屈于體側,手前伸,已殘缺,作左腿單腿跪地,右腿半支狀。領緣、裙帶涂紅色,其余部分存白衣。制作工藝同跪姿掃碓女俑。殘高5.5厘米。
2.家畜家禽共5件。可分為鞍馬、狗、雞3種。
鞍馬1件(M1:56)0豎耳,微低首,背施鞍輔,長尾下垂,作站立狀。通體施白衣,彩繪脫落嚴重。頭部模印絡頭,鞍橋施黑色,鞍格后可見墨畫鞘帶。鞘飾暗紅色寬緣。長23.5、通高24厘米(圖二八)。
狗2件。形制大致相同,昂首,有耳,前蹄支地作蹲坐狀,身軀略前傾,長尾貼背上翹。捏塑而成。唯尾部盤曲方向不同,彩繪各異項1:1,長尾向左側盤曲。通體先施白衣,后施暗紅色。高12.5厘米(圖二九)OM1:28,長尾向右側盤曲。通體施白衣,頸上系帶,頸、背脊和尾上皆殘存墨線。高12.7厘米。
雞2件。皆作伏臥狀,腹下戳有一小孔。捏塑而成。M1:125,高冠,昂首翹尾,體形稍大,應為公雞。雞冠、頭部殘損。冠、身施紅彩,殘存白衣。殘長7、通高5.8厘米(圖三O:左)。M1:126,昂首翹尾,頭尾皆殘,體形稍小,或為母雞。殘長5.3、殘高3.4厘米(圖三O:右)。
3.模型明器6件(組)??煞譃閭}、磨、灶、鼓、絲束幾種。
倉2件。皆為囤頂,平面為長方形。通體先施白衣,再朱繪建筑構件。M1:35,屋頂四角微翹。檐下朱繪椽標,四角朱繪立柱、插棋,山墻朱繪人字棋、額植。檐墻上繪檐標——前檐中間開一鏤空的長方形窗,朱繪邊框,兩側各朱繪一直極窗;后檐朱繪兩直極窗。山墻上各朱繪一直極窗。底長14.1、寬8.4;頂長18、寬11.1;通高12厘米(圖三二:4)OM1:51,檐下朱繪椽標,檐墻皆繪額植,上各有3個人字棋。四角繪立柱,檐墻中部皆有一立柱。前檐墻左側鏤空開一長方形窗,朱繪邊框,右側繪一直根窗。后檐墻兩側各繪一直極窗。山墻兩側額紡上各繪一人字棋,下繪一直根窗。底長10.5、寬6;頂長13.8、寬8.4;通高10.5厘米(圖三二:1)。
磨1件(M1:54)。圓盤形,由上下兩扇組成,下帶圓座。磨盤側面有戳劃紋一周,表示上下磨扇之間的磨齒。上扇磨面中央有圓口,中起一脊,兩側各有一圓孔;周邊低平,邊緣之上戳有兩小孔。下扇與上扇之底大小相同。底座上大下小,側面朱繪紋飾,上下緣各朱繪一周,之間滿繪豎條紋。上扇外口徑4.8、磨徑8.1;底座上徑12.3、下徑9;通高7.5厘米(圖三二:6)。
灶1件(M1:57)0灶身呈長方形,前有一中間高、兩邊低的階梯形火墻,中開方形火門,后面有一鏤空圓孔為煙囪。灶臺中央有一圓形火眼,上放置一釜與甑連體的灶具,釜平底,矮鼓腹,小口,上有一大口外敞的甑,算面隆起,上帶18個小孔。灶下接長方形底板,前圓后方,在灶體下有橢圓形鏤空。灶臺、火墻、火門、煙囪以及底板的邊框皆朱繪。灶臺長14.4、寬11.7、高7.8厘米;通長25.5、寬17.1、高13.2厘米(圖三二:2)。
鼓1組9件(M1:9)。皆為圓餅形,側面戳有一圓孔。表面施暗紅色。為騎馬鼓吹儀仗俑所敲擊的鼓,已與騎馬俑分離。徑約6、厚約1厘米(圖三一)。
絲束1件(M1:130)o由兩股組成,擰作麻花狀。表面施白衣,上尚存朱紅色。長14.5、徑2.5厘米。
4,日用陶器4件。
壺3件。形制、大小略同,淺盤口,雙唇,束頸略長,圓肩,鼓腹,平底微內凹。標本M1:59,口徑7.5、腹徑10.5、底徑5、高15.3厘米(圖三二:5)。
罐1件(M1:119)??诩吧细箽埲?,鼓腹,下腹有一穿孔,平底內凹。殘腹徑21、殘高12.3厘米(圖三二:3)。
三結語
(一)墓葬年代
西安市長安區(qū)韋曲北原塔坡村東曾發(fā)掘過兩座北魏墓葬,M4墓主是韋輝和,M5墓主是韋乾,埋葬時間同為永熙三年(534年)正月二十六日在咸陽市渭城區(qū)窯店鄉(xiāng)胡家溝發(fā)現(xiàn)有西魏大統(tǒng)十年(544年)侯義墓⑵。此次清理的這座墓葬未發(fā)現(xiàn)墓志,沒有明確紀年,但參照西安地區(qū)上述北朝墓葬的出土器物,大致可判定為西魏初年。
此次發(fā)掘的這座北朝墓出土的B型風帽俑、Aa型小冠俑、Ab型小冠俑、兜鑿俑、Ab型女立俑、雙人踏碓女俑、鞍馬俑等在韋輝和、韋乾墓中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造型。胡俑雖為披發(fā),但與韋輝和墓中B型風帽俑的著裝和姿勢十分接近,皆為身著圓領左衽窄袖袍,雙手拱持胸前,腰系擊囊。這座北朝墓出土的A型風帽俑、兜鑿俑、胡俑、鞍馬俑等在侯義墓中也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造型,女俑的雙高髻在侯義墓中也有相近造型。
西安地區(qū)北朝陶俑在發(fā)展過程中,體量逐漸由大變小。在陶俑的體量方面,本次出土陶俑的尺寸與上述兩座北魏末年墓葬出土的大致相同,而較西魏侯義墓及以后的西魏、北周陶俑稍大。在制作工藝方面,立俑大多在背面底部另外粘接了底座,這種工藝在北魏末年十分少見,在西魏后期和北周廣泛流行。僅有部分陶俑背面底部不另外粘接底座,只在底部戳有一個小圓孔,而這種做法在上述兩座北魏末年的墓葬中十分普遍。
甲騎具裝俑與韋乾墓出土的同類俑相比,馬尻上皆有圓孔,周邊模印的花紋與韋乾墓出土的十分相似。騎者所戴的兜鑿頂纓后翹,又與侯義墓出土的相同。在制作工藝方面,四條馬腿分別半模制作,與馬身粘接為一體,這種工藝與侯義墓出土的馬相同,常見于西魏以后墓葬中;而韋乾墓出土的甲騎具裝俑將馬的前腿和后腿分別并聯(lián),上呈拱形,下帶薄底板,這是北魏晚期常見的作法。
綜合陶俑的形制、體量、工藝以及其他因素,初步判定本次發(fā)掘的北朝墓時代應為西魏初年,時間較韋輝和、韋乾墓稍晚,而明顯較侯義墓為早,大致介于大統(tǒng)元年至大統(tǒng)六年(535-540年)之間。
(二)關于墓主身份
該墓雖未出土墓志,但隨葬陶俑的數(shù)量、表現(xiàn)的出行儀仗內容、特別是鼓吹儀仗俑的規(guī)模等,為判斷墓主身份提供了一定的線索。
這座北朝墓出土了31件騎馬鼓吹儀仗俑,是目前北朝墓出土最多的一例。其分別放置于前室的東西兩側,其中東側12件,西側19件。雖然或因盜擾致使排列有些散亂、數(shù)量可能不夠完全,但仍可看岀兩部分中間隔開一段距離,似表現(xiàn)了史書中記載的前部鼓吹和后部鼓吹。
長安韋曲北原這一區(qū)域歷年來清理出土了一些北朝紀年墓葬,可以確認的墓主大都屬于韋氏家族。本次發(fā)掘的這座北朝墓,也位于韋曲北原,東北距新近發(fā)現(xiàn)的西魏太子太傅長孫俊墓約100余米,而與已知的幾座北朝時期的韋氏家族墓葬相距數(shù)公里以上,推測墓主有可能屬于長孫家族。雖然從墓葬總體規(guī)模和隨葬器物來看,該墓只能算作普通中型墓。但是從墓中出土大量反映官員岀行儀仗的陶俑來看,墓主可能為品官。
發(fā)掘:張全民 郭永淇 趙俊英 李明亮 文保
修復:李書鎮(zhèn) 趙鳳燕 劉小勇 姚衛(wèi)群
攝影:王磊 張全民
繪圖:呼安林 趙俊英
執(zhí)筆: 張全民 郭永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