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zhàn)國史·甲越春秋(1)武田家的先祖

鐮倉時代的武田家
戰(zhàn)國時代甲斐國的大名武田氏出身清和源氏,是清和天皇的孫子源經(jīng)基的后裔。到了源經(jīng)基的孫子源賴信的時代,源賴信平定了關(guān)東的“平忠常之亂”,清和源氏也因為這場戰(zhàn)爭在關(guān)東建立起了根據(jù)地。而源賴信的兒子源賴義、孫子源義家在“前九年·后三年之役”中的活躍,更是讓清和源氏與關(guān)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后來建立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源賴朝與足利尊氏,都是源義家的后裔。
甲斐武田氏的祖先,便是源義家的弟弟源義光。源義光自幼習武,在園城寺的新羅神社中元服后便以新羅三郎義光自居,在“后三年之役”時從京都前往東國協(xié)助兄長源義家,因此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此后源義光相繼擔任了常陸介、甲斐守等官職,他的子孫便也都在東國定居下來,而源義光的次子源義清,便以“武田”為苗字自稱。
以往認為源義清居住的“武田”位于甲斐國巨摩郡,但是近年來的考證認為,源義清從未在巨摩郡武田居住,而是居住在八代郡的市川,到了其孫子武田信義時代,武田家才將根據(jù)地遷到了巨摩郡的武田。因此源義清的“武田”苗字,很可能并非來自于甲斐國。
根據(jù)《新編常陸國志》的記載,源義清最初與幾個兄弟一同居住在父親源義光出任國司的常陸國,其兄長源義業(yè)之子佐竹昌義居住在久慈郡佐竹鄉(xiāng),便以“佐竹”為苗字,而源義清則居住在那珂郡武田鄉(xiāng),便以“武田”為苗字,其弟弟源親義居住在武田鄉(xiāng)附近的岡田鄉(xiāng),便以“岡田”為苗字。大治五年(1130年)時,源義清的兒子武田清光因不明原因獲罪,父子二人被流放到了甲斐國,這才在甲斐國定居了下來。武田清光的子孫眾多,除了武田以外,還分出了逸見、加賀美、安田、平井、淺利、曾禰、一條、甘利、板垣、秋山、小笠原、南部等家族。
治承四年(1180年)四月,以仁王的令旨傳遍東國,號召源氏武士起兵反抗當時統(tǒng)治日本的平家。武田清光之子武田信義率領(lǐng)諸子起兵,攻入甲斐國的鄰國信濃國與駿河國同平家勢力交戰(zhàn),并與在鐮倉舉兵的源賴朝結(jié)為同盟。元歷元年(1184年)六月,武田信義之子一條忠賴被源賴朝召喚至鐮倉殺害,武田家與源賴朝的關(guān)系降至冰點,武田信義也在兩年后抑郁而終。
與父親及其余兄弟不同,武田信義的五子、居住在甲斐國山梨郡石和的石和五郎信光在源范賴西征平家時從軍出征,在西國地區(qū)十分活躍,很可能在這時候信光就與安藝國的武士們有過接觸。到了文治五年(1189年)時,石和信光在源賴朝討伐平泉藤原氏的“奧州合戰(zhàn)”中負責指揮從安藝國來到東國的武士,十分受到源賴朝的信賴。正是因此,后來石和信光才在鐮倉幕府的支持下繼承了甲斐武田氏的家業(yè)。
承久三年(1221年),由于源氏幕府將軍三代絕嗣,后鳥羽上皇起兵討伐鐮倉幕府,“承久之亂”爆發(fā)。此戰(zhàn)中,武田信光作為鐮倉幕府的東山道總大將,率領(lǐng)小笠原、小山、結(jié)城等關(guān)東武士西征,在戰(zhàn)后受封安藝國守護。武田信光之子武田信政曾因為讒言被流放至安藝國十年,后來獲得赦免回歸本家,其嫡子武田信時繼續(xù)出任父祖時代的安藝國守護,而庶子武田政綱則居住在甲斐國石和地區(qū)。雖然沒有證據(jù)石和武田家出任過甲斐國守護,但是鐮倉幕府末期的“元弘之亂”時,武田政綱的子孫石和政義卻率領(lǐng)著甲斐國的軍勢參加了幕府軍來看,石和武田家在甲斐國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在武田信時以前,武田家雖然出任安藝國守護,但是武田一族卻都在東國向鐮倉幕府奉公,只是派遣守護代前往安藝國而已。文永十一年(1274年)十一月,由于蒙古對日本發(fā)起了進攻,武田信時也奉命前往安藝國,統(tǒng)率安藝國的武士在長門國防御敵軍,武田家也就此在安藝國定居了下來。
鐮倉幕府滅亡以后,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武田家同許多家族一樣陷入分裂,居住在甲斐國的石和政義加入了南朝后醍醐天皇的一方,而嫡流安藝守護武田信武則一如既往地站在了武家的一方,加入了北朝足利尊氏的一方。正是因此,武田信武十分受到足利尊氏的器重,相繼出任了安藝國、甲斐國、若狹國守護以及九州探題。
武田信武去世后,其長子武田信成繼承了甲斐國守護之職,武田氏嫡流再次遷回了甲斐國,而武田信武的次子武田氏信則繼承了安藝國守護之位,但是沒多久武田氏信就因為侵犯國衙的領(lǐng)地而被剝奪了守護職。到了室町時代中期,安藝國守護便成為了山名氏的世襲職位。不過,室町幕府并未忽視在安藝國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武田家,仍然將安藝國的安南、佐東、山縣三郡賜給了武田氏信之子武田信在,建立起了室町時代的安藝武田家。
上杉禪秀之亂
到了武田信成的孫子武田信滿時代,武田信滿繼承了甲斐國守護之位,還將女兒嫁給了當時出任關(guān)東管領(lǐng)的上杉禪秀(上杉氏憲)為妻。
室町時代的上杉家分支眾多,僅在關(guān)東地區(qū)主要的分支便有山內(nèi)、扇谷、犬懸、宅間四家,而關(guān)東管領(lǐng)職位則由山內(nèi)、犬懸兩家輪流出任。然而,上杉禪秀出任關(guān)東管領(lǐng)時,犬懸上杉家的勢力大大超過了嫡流山內(nèi)上杉家,甚至威脅到了關(guān)東公方足利持氏,因而受到了足利持氏的打壓。
就在上杉禪秀感到不滿辭去了關(guān)東管領(lǐng)之位時,京都方面幕府將軍足利義持的弟弟足利義嗣派來使者與上杉禪秀聯(lián)絡,誘惑上杉禪秀舉兵。足利義嗣曾經(jīng)非常受到父親前將軍足利義滿的寵愛,甚至當時的人們一度認為足利義滿會將足利義持廢嫡,將將軍之位傳給足利義嗣。因此,在足利義滿暴斃以后,足利義嗣便一直覬覦兄長的將軍之位。
應永二十三年(1416年),上杉禪秀在家中稱病不出,暗中聯(lián)絡了犬懸上杉家一族以及對關(guān)東公方足利持氏不滿的武士,其中包括了足利持氏的叔叔足利滿貞、足利滿隆、常陸國的山入與義、小田持家,還有岳父武田信滿、女婿千葉兼胤、巖松滿純、那須資之等等。
十月二日,上杉禪秀舉兵作亂,率軍攻擊了鐮倉府。關(guān)東公方足利持氏與關(guān)東管領(lǐng)上杉憲基不敵,只能倉促逃亡。足利持氏逃往駿河國依附駿河國守護今川家,而上杉憲基則流亡越后國依附同族越后上杉家。當關(guān)東的動亂傳到京都時,雖然幕府將軍與關(guān)東公方一直不怎么對付,但是當足利義持得知弟弟足利義嗣與上杉禪秀有私下聯(lián)絡時,便毅然決然地下令支援關(guān)東公方。次年正月十日,幕府軍攻陷鐮倉,上杉禪秀、足利滿隆等人在鐮倉自盡而死,足利持氏在幕府的幫助下成功地回到了鐮倉。
上杉禪秀之亂被平定以后,足利持氏開始剿滅上杉禪秀的殘黨。當時甲斐國也屬于鐮倉府的管轄,便遭到了關(guān)東公方軍的攻擊。應永二十四年(1417年)二月六日,武田軍在甲斐國都留郡被關(guān)東公方軍擊敗,武田信滿退至木賊山自盡而死,甲斐武田家也因此迎來了自誕生以來的最大危機。
武田信長的奮戰(zhàn)
武田信滿死后,武田信滿的幾個兒子紛紛流亡,甲斐國成為了一個“守護不在”的領(lǐng)國。就在這個時候,甲斐源氏一族中的逸見氏開始與關(guān)東公方接近,希望能夠取代武田家成為甲斐國的守護。
逸見氏最早出自源義光之子源義清,然而當時覬覦甲斐國守護之位的逸見氏卻并非是源義清的后裔,而是武田信義之子逸見有光的后裔。在足利持氏的運作之下,逸見有直開始代理施行守護的權(quán)力,而足利持氏也一直向幕府申請,希望逸見有直能夠補任甲斐國守護之位,成為名正言順的甲斐國統(tǒng)治者。
然而,室町幕府卻并不這么想。一方面,甲斐武田家在室町幕府建立時立下了許多功勞,雖然武田信滿一時吃豬油蒙了心,但是他已經(jīng)遭到了討伐,不應該因為武田信滿一人就讓代代出任甲斐國守護的名門武田家就此沒落。另外一方面,駿河國、甲斐國一直都是室町幕府鉗制關(guān)東的要害,一旦鐮倉府支持的人出任甲斐國守護,那么室町幕府便會失去一個戰(zhàn)略要地,將來萬一要是與鐮倉府開戰(zhàn),幕府將處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室町幕府多次拒絕了讓逸見有直出任甲斐國守護的提議。當然,幕府也不能讓甲斐國一直處于“守護不在”的狀態(tài),讓逸見有直的統(tǒng)治既成事實,因此室町幕府便讓當時在高野山出家的武田信滿的弟弟穴山滿春還俗,取名為武田信元,回歸甲斐國出任守護職。
由于當時逸見有直在甲斐國有著非常強大的勢力,再加上鐮倉府并不承認武田信元的守護之位,因此室町幕府便命令信濃國守護小笠原政康協(xié)助武田信元歸國。為了輔佐武田信元,小笠原政康讓信濃國佐久郡的豪族跡部氏遷居甲斐國出任守護代,后來武田家的重臣跡部氏便是在這個時候進入的甲斐國。武田信元回到甲斐國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了,由于武田信元的嫡子死的早,因此室町幕府不得不重新尋找武田信滿的嫡子武田信重出任甲斐國守護。然而,收到幕府命令的武田信重卻因為畏懼逸見氏及其背后的鐮倉府,不敢進入甲斐國就任。與武田信重相比,他的弟弟武田信長就要豪勇許多。
武田信長在上杉禪秀之亂時曾追隨父親武田信滿舉兵,在武田信滿自盡以后,武田信長一度流亡他國。武田信元的嫡子死后,他曾經(jīng)想要收養(yǎng)勇猛的武田信長為養(yǎng)子繼承家業(yè),但是室町幕府卻以武田信長參加過上杉禪秀之亂拒絕了他的請求,因此武田信元只得收養(yǎng)武田信長之子伊豆千代丸為養(yǎng)子。武田信元死后,伊豆千代丸無力對抗逸見氏,武田信長便只身返回了甲斐國,利用甲斐武田家的余威,在甲斐國內(nèi)四處與逸見氏作戰(zhàn),從而引起了鐮倉府的側(cè)目。
應永二十八年(1421年)九月,鐮倉府派出了吉見伊予守率軍討伐武田信長,得知此事的武田信長急忙前往吉見伊予守陣中,表明自己回到甲斐國并無與鐮倉府敵對的意思,因此不想打仗的吉見伊予守便撤軍返回了鐮倉。然而,關(guān)東公方軍撤退以后,武田信長卻依舊在甲斐國與逸見氏交戰(zhàn),這使得鐮倉府在應永三十二年(1425年)時再次派出軍隊討伐武田信長,而武田信長也非常識時務,采取了避戰(zhàn)保存實力的策略,讓關(guān)東公方軍二次無功而返。
應永三十三年(1426年),武田信長在甲斐國大破逸見氏,殺死了逸見一族的許多武士,逸見氏的殘黨逃到了鐮倉,向關(guān)東公方足利持氏求援。早就被武田信長騷擾得不厭其煩的足利持氏大怒不已,命令側(cè)近一色持家作為大將,率軍征伐甲斐國。這一次武田信長沒有退讓,反而在甲斐國利用有利地形數(shù)次擊敗了一色持家,逼得足利持氏不得不親自率軍出征。足利持氏麾下的主力由武藏國的“武州一揆”組成,關(guān)東武士在戰(zhàn)斗方面一點都不輸給武田軍,武田信長堅持抵抗一番后便被迫率部歸降。好在足利持氏也頗為喜愛這位猛將,赦免了武田信長的罪過,讓他前往鐮倉府出仕。
然而,當逸見氏沒落、武田信長又前往鐮倉以后,先前出任甲斐國守護代的跡部氏又成為了第二個逸見氏。當時,甲斐國內(nèi)的小豪強們分裂為輪寶一揆與日一揆兩個團體,其中輪寶一揆支持跡部氏,而日一揆則支持伊豆千代丸。武田信長得知兒子在甲斐國陷入苦戰(zhàn)以后,便在永享五年(1433年)三月再次拋棄官職,偷偷從鐮倉返回了甲斐國,與跡部氏交戰(zhàn)。然而,武田信長在四月二十九日的荒川合戰(zhàn)中落敗,日一揆中的許多有力武士戰(zhàn)死,武田信長只得逃出甲斐國,暫時居住在了駿河國。
另外一方面,鐮倉府的足利持氏得知武田信長逃出鐮倉以后十分生氣,但是由于駿河國不屬于鐮倉府管轄,足利持氏不敢貿(mào)然出兵征討,便向幕府申請討伐武田信長。此時室町幕府已經(jīng)到了六代將軍足利義教的時代,幕府與鐮倉府的關(guān)系十分微妙,在一陣商議以后,幕府駁回了鐮倉府討伐武田信長的請求,命令武田信長就此在駿河國定居。不過,武田信長并未在駿河國久居,在再一次進入甲斐國與跡部氏交戰(zhàn)落敗以后,武田信長便前往京都尋求幫助。
戰(zhàn)國前夜的甲斐國
永享十年(1438年),室町幕府與鐮倉府交惡,在幕府將軍足利義教的命令下,幕府征發(fā)大軍討伐鐮倉府,先前畏懼鐮倉府而不敢入國的武田信重便趁著這個機會返回了甲斐國出任守護。另外,武田信重的弟弟武田信長也在這次戰(zhàn)爭中加入了幕府軍的一方,后來便在關(guān)東定居,于上總國建立起了根據(jù)地,開創(chuàng)了戰(zhàn)國時代的上總武田家。
武田信重回歸甲斐國以后,自然對室町幕府感激涕零,在關(guān)東公方足利持氏死后,足利持氏的殘黨掀起了“結(jié)城合戰(zhàn)”,武田信重還率領(lǐng)甲斐國的軍勢參加了攻打結(jié)城城的戰(zhàn)斗。不過,武田信重并未在他的有生之年內(nèi)完成對甲斐國的統(tǒng)一。武田信重的死因不明,據(jù)軍記物《鐮倉大草紙》記載,寶德二年(1450年,另說為寶德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武田信重準備討伐一個名為黑坂太郎的亂黨,可是他的居館卻遭到了國人穴山伊豆守的攻擊,武田信重也因此自盡而死。
穴山氏本是甲斐國的土豪,在武田信武出任甲斐國守護的時代,武田信武為了抑制強大的逸見氏,便將兒子義武送入穴山家繼承家業(yè),穴山家也因此成為了武田家的一門眾。穴山義武沒有子嗣,便收養(yǎng)了侄子武田信春之子滿春(武田信元)為嗣子。在上杉禪秀之亂后,穴山滿春回歸武田家繼承家督,穴山家的家督之位便空了出來。穴山滿春有兩個兒子,嫡子彥次郎早逝,另一個兒子便是穴山伊豆守?;蛟S是因為穴山伊豆守也有覬覦武田本家的野心,他與繼承武田家家督的武田信重關(guān)系并不融洽,所以武田信重便讓自己的兒子信介入嗣穴山家,繼承了穴山家的穴山、河內(nèi)等領(lǐng)地,而穴山伊豆守則被迫前往小山城居住。正是因此,在武田信重與黑坂太郎對立時,穴山伊豆守才會襲擊武田信重的居館。
武田信重死后,嫡子武田信守繼承了家業(yè),他與弟弟八代基經(jīng)一同滅亡了小山穴山家。大概是由于舊居館在戰(zhàn)爭中毀壞的緣故,武田信守選擇在八代郡八代新筑起了居館??墒?,武田信守也是個短命鬼,繼承家業(yè)沒幾年,便在康正元年(1455年)五月十一日病死了。由于武田信守出任守護的時間非常短暫,因此除了修筑居館以外,他也沒有什么值得記載的功績。
武田信守去世時,其子武田信昌年僅九歲而已。由于武田家家督年幼,守護代跡部明海、跡部景家父子便趁機掌握了甲斐國的實權(quán),架空了守護家。隨著武田信昌的長大,武田家與跡部家的隔閡也越來越深。寬正六年(1465年)七月,十九歲的武田信昌討滅了跡部父子,終于超越了父祖,統(tǒng)一了甲斐國,保住了武田家在甲斐國的統(tǒng)治地位。正是因此,武田信昌被認為是武田家的中興之主,被武田家的后世子孫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與一般的認知不同,甲斐國在武田信昌的統(tǒng)治下十分井然有序。當時東日本爆發(fā)了“享德之亂”,西日本則爆發(fā)了“應仁·文明之亂”,這兩場戰(zhàn)亂幾乎將整個日本都卷入了戰(zhàn)爭之中,唯獨夾在東日本與西日本之間甲斐國如世外桃源一般。除了文明四年(1472年)時發(fā)生了信濃國國人大井氏入侵甲斐國的戰(zhàn)爭以外,甲斐國在大部分時間都維持著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直到明應二年(1492年)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