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實驗室最新研究發(fā)布,全球各地流行的新冠毒株各不相同

(本專欄采用的圖片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刊)
近日,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發(fā)表了一篇針對新冠病毒溯源的研究論文,發(fā)現(xiàn)目前全球感染的新冠病毒實際上并非是同一種,而是變異分化成A、B、C三種類型,并且這三種類型的病毒在全球分布范圍不同。

為了進一步驗證猜想,研究人員通過在全球范圍內收集的數(shù)千份感染樣本發(fā)現(xiàn)了不同類型的新冠病毒在全球傳播的軌跡。
讓人比較意外的是,A型——即最原始的毒株,被認為是從蝙蝠傳播到人類中的新冠病毒祖先——雖然最先在中國被發(fā)現(xiàn),但卻在美國最為普遍。
目前美國三分之二的確診案例均由A型新冠病毒引起,但其中受感染的患者大多數(shù)來自西海岸,而非紐約。

而中國主要流行的是B型新冠病毒,它是由A型進一步變異而來的產(chǎn)物,對于亞洲人種有著更強的感染能力。
在B型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了另一個分支——即C型新冠病毒,后者目前流行于歐洲大部分地區(qū),同時致病性更強,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是通過新加坡傳播的。
據(jù)劍橋大學實驗室分析,為精準攻擊不同人群的免疫系統(tǒng),新冠病毒正在不斷發(fā)生變異,因此單一的疫苗品種無法起到絕對的免疫效果,畢竟只對其中一種毒株起作用。

這次的新冠病毒十分狡猾,相較于其兩個表兄,前者致病性較弱,但感染性更強,同時延長了潛伏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