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鐘哲學】兩種普遍性支配下的人生三段論:原生家庭——原子化個體——原來這就

兩種普遍性
- 抽象的普遍性:Abstract Universality(尚未實現(xiàn)它自己,需要通過外部性建構自己)
- 公共機構,市民社會
- 例如 學校、司法體系、就業(yè)市場,政府權威、專家知識、陌生人社會的交往規(guī)則、現(xiàn)代社會法權、階級矛盾
- 具體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ity
- 原生家庭(規(guī)矩和倫理)
- 具體生活中直接的普遍性(未經(jīng)過海量的社會博弈所篩選的)
- 中國社會很少有抽象普遍性,很少實現(xiàn)整體的共同體秩序,儒教的家庭倫理就是其具體的普遍性。
- 現(xiàn)代社會的原子化個體以及所謂的現(xiàn)代性危機,是由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現(xiàn)自己,是無根的純粹否定的虛無主義,通過設立自己的對立面(什么不是自己),來制造一些構成性例外。
- 例如 不停地陷入抽象普遍性的“中二”環(huán)節(jié)中:想要直接獲得具體普遍性、身份認同,沉迷星座、塔羅牌,或是前現(xiàn)代陰謀論、神秘化。
- 這些被設立成其對立面,作為構成性例外,因為抽象普遍性需要載體,只有這樣才能建構自己。
- 構成性例外就是載體,沒法單獨存在,一個化身。
- 做題家、分數(shù)教育、應試教育,就是抽象普遍性教育的載體,是從原生家庭的具體普遍性里抽出來的,成為一個抽象普遍性。
- 典型錯誤觀點:我們終究要回到共同體,不能做自己。但是別傷心,在共同體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通過成為一個具體的自我,我們才獲得了一個共同的自我認同。
- 例如:90后、00后等
- 這是庸俗的黑格爾式三段論:
- 正題:原生家庭
- 反題:原子化個人
- 合題:原來活得本分才是真,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 真正的黑格爾辯證法:
- 從抽象普遍性到具體普遍性的過程是必經(jīng)之路,是必須要經(jīng)歷的,不要幻想直接獲得揚棄后的具體普遍性。
- 要停在抽象普遍性(停留在對于和諧整體的徹底的反抗姿態(tài)中),在此停的越久,具體普遍性才會越能承載歷史的發(fā)展。
- 不能幻想直接獲得具體普遍性,停在這里就是為了對整全進行反抗。
- 虛假的主觀反抗:
- 給出的答案是系統(tǒng)里原本就存在的東西
- 主觀叛逆不等于個人意識的覺醒,依然是系統(tǒng)的一部分,否定只是已有的選項
- 真正的反抗:
-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完成不是否定性的枯竭,在否定所有選項過程中自己就走出來一條路,才能給出一個從未有過的、不得不去的選項,從而插入到現(xiàn)有的符號秩序中。這時的否定性就是實際上的肯定性。
- 如果沒法從自己人生中走出一條方向,不是因為你否定太多太過頭,而是否定性不夠多。
- 這個過程就是你的生命,通過你的生命實現(xiàn)這一可能性,強行插入選項,通過這個選項也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具體普遍性。
- 自由不在于自由地選擇已有的選項,自由在于發(fā)現(xiàn)已有的選項皆錯,而不得不創(chuàng)造新的選項。
- 現(xiàn)代我國年輕人的現(xiàn)代性危機沒有過去,還停留在正題。不僅僅需要一個構成性例外,而是要尋求全新的構成性例外,這是我們生命的意義,需要終其一生去做。在我們的時代,就是revo。
- 兩種普遍性實際上是兩種生活環(huán)境,面臨這兩種生活環(huán)境你將如何抉擇?
- 作為leftist我們應該要徹底地擁抱抽象普遍性,這就意味著在一些環(huán)境中往往要選擇超出這個環(huán)境當下的利害標準,要選擇更高的道德標準,往往會意味著犧牲,使選項本身顯得更糟糕,會被周圍沉浸在未反思的具體普遍性中的人誤解。
- 等到worse choice變成worst,甚至變成一個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沒有標準去衡量這個選項的選項時,這時候你就是在選擇一個impossible choice,也就是一個different choice,就向整個社會共同體敞開了新的選項,帶著歷史往前走,這個時候你實際上就是revo-nist。
- 這個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但是不要氣餒,這是歷史必然性導致的。
(有參考其他人的筆記)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