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欣賞:《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詞》——蘇東坡引經(jīng)據(jù)典,稱頌母愛




胡宗愈,字完夫,江蘇常州人,北宋時期曾任禮部尚書。公元1056年,胡宗愈赴京趕考,與同來趕考的蘇東坡相識,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公元1069年,胡宗愈的母親周夫人去世,蘇東坡聽聞后,立刻寫了這首挽詩。在詩中,蘇東坡引經(jīng)據(jù)典,高度稱頌了周夫人作為母親對胡宗愈的養(yǎng)育之恩,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痛和對周夫人的緬懷。
柏舟高節(jié)冠鄉(xiāng)鄰,絳帳清風聳搢紳。
豈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
當年織屨隨方進,晚節(jié)稱觴見伯仁。
回首悲涼便陳跡,凱風吹盡棘成薪。
柏舟高節(jié)冠鄉(xiāng)鄰,絳帳清風聳搢紳。
在《詩經(jīng)》中,丈夫死了,妻子守節(jié)不嫁稱為“柏舟之節(jié)”。詩的第一句是說胡宗愈的母親周夫人,在丈夫去世后沒有再嫁給別人,受到左鄰右舍的贊譽。
詩的第二句贊揚周夫人既是慈母又為師長,言傳身教,持家育兒,其高尚的品德令鄉(xiāng)紳敬仰有加。
這一句里的“絳帳”也是一個偉大母親的典故。前秦時期君王苻堅想要興辦太學,但是找不到能夠講解《周官》的老師,這時有人推薦韋逞的母親——八十多歲的宋氏。宋氏欣然應允,在自家院中開設學館,一百二十名太學生隔著絳紅紗幔聽講。
宋氏講解得法,深得學生的好評。在她的努力下,《周官》之學不僅得以保存還流傳下來,宋氏堪稱是傳承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代賢母。
豈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
詩的三、四句是作者高度贊揚周夫人的慈母風范,是凡人難以比擬的。胡宗愈之所以成為朝廷重臣,這是其母教子有方,作者為之欽佩嘆服。
當年織屨隨方進,晚節(jié)稱觴見伯仁。
詩的第五句中的“方進”是指西漢時期宰相翟方進。翟方進幼年喪母,十二歲時父親又去世了,只能同自己的繼母相依為命。他的繼母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婦人,對翟方進視若己出。
翟方進想要去京城求學,繼母擔心他年幼沒人照顧,便同他一起去往京城。母子二人在京城的郊外搭了兩間草房,翟方進入學苦讀,繼母則靠織布納鞋賺取微薄的收入來補貼家用。
翟方進后來當上朝廷的宰相,但他沒有忘記繼母的養(yǎng)育之恩,每天都要親自侍奉繼母的飲食起居,不敢稍有怠慢,直到繼母無疾而終。
作者在這里引用這個典故,還是贊揚周夫人對胡宗愈的養(yǎng)育之恩,同時用品德高尚的周伯仁加以襯托,突出了周夫人的偉大之處。
回首悲涼便陳跡,凱風吹盡棘成薪。
如今周夫人去世了,什么都沒有了,作者的內心是非常悲痛的。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這句話出自《詩經(jīng)·凱風》?!秳P風》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感激母親辛勞和養(yǎng)育之恩,自己卻不能盡孝而感到自責的一個故事。
作者在這首挽詩中,將“凱風”比作母親的仁厚養(yǎng)育之恩,以“棘心”比喻兒子難盡之孝。
詩的最后一句,融入了作者真切的體驗和由衷的感情,讀后確實感人肺腑。
蘇東坡的這首挽詩情真意切,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多處引用典故,將一位平凡而偉大母親的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