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近東】伊斯坦布爾到底有沒有水
? ? 如今我們前往伊斯坦布爾游覽時,往往能看到許多羅馬時代留下的水利工程,它們有恢宏的引水渠,廣闊的蓄水池,初具雛形的排水系統(tǒng)等等等等……不過這些工程在奧斯曼時代已經(jīng)很少被使用了,這也是很多人攻擊奧斯曼城市建設不力的論據(jù),真的如此嗎?
? ? 如果說僅以狄奧多西城墻以內(nèi)劃為君士坦丁堡的話,那么我們確實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口在奧斯曼時代還不及拜占庭時代,因為這里是希臘人的聚居區(qū),其他人往往會在空閑的土地上定居而非向希臘商人購買土地,在奧斯曼時代伊斯坦布爾的大小急劇擴張,可以徹底將金角灣包圍住,其人口密度自然沒有查士丁尼時代全部在墻內(nèi)的密度大。而在拜占庭時代伊斯坦布爾由于面積所占不大但人口密度很高,面積不大導致其離水源較遠,而人口又會消耗大量的水,所以羅馬統(tǒng)治者們不得不修建大量大型水利工程滿足城內(nèi)的需要。而到了奧斯曼時代,城市的極速擴張使得伊斯坦布爾的邊緣可以深入大陸獲得水源,而技術(shù)的革新也使得水的運輸并不像原來那么困難,所以就沒有修建水利工程的必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奧斯曼人徹底不知道地下水庫的存在,因為安全原因與需求降低,很多水庫被奧斯曼貴族們用作驅(qū)動噴泉的工具。羅馬帝國的衰落也使得城內(nèi)部分設計遺失讓很多水庫離開了人們的視線。在這樣的多種因素下奧斯曼沒有啟用那些羅馬時代的水利工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