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梁平法施工圖制圖規(guī)則(二)
(Ⅰ)縱向配筋
9.2.1 梁的縱向受力鋼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伸入梁支座范圍內(nèi)的鋼筋不應少于2根。
2梁高不小于300mm時,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時,鋼筋直徑不應小于8mm。
3 梁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于25mm和d。當下部鋼筋多于2層時,2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2層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于25mm和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區(qū)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9.2.6 梁的上部縱向構造鋼筋應符合下列要求:
1當梁端按簡支計算但實際受到部分約束時,應在支座區(qū)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于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1/4,且不應少于2根。該縱向構造鋼筋自支座邊緣向跨內(nèi)伸出的長度不應小于lo/5,lo為梁的計算跨度。
2對架立鋼筋,當梁的跨度小于4m時,直徑不宜小于8mm;當梁的跨度為4m~6m時,直徑不應小于10mm;當梁的跨度大于6m時,直徑不宜小于12mm。
(Ⅱ)橫向配筋
9.2.7 混凝土梁宜采用箍筋作為承受剪力的鋼筋。
當采用彎起鋼筋時,彎起角宜取45°或60°;在彎終點外應留有平行于梁軸線方向的錨固長度,且在受拉區(qū)不應小于20d,在受壓區(qū)不應小于10d,d為彎起鋼筋的直徑;梁底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起,頂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下。
9.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區(qū)中,彎起鋼筋的彎起點可設在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前,但彎起鋼筋與梁中心線的交點應位于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外(圖9.2.8);同時彎起點與按計算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ho/2。

1一受拉區(qū)的彎起點;2-按計算不需要鋼筋“b”的截面;3—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圖;4—按計算充分利用鋼筋“a”或“b”強度的截面;5—按計算不需要鋼筋“a”的截面;6—梁中心線
6.3框架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
6.3.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寬比不宜大于4;
3凈跨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6.3.3 梁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梁端計入受壓鋼筋的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級不應大于0.25,二、三級不應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不應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6.3.3采用,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數(shù)值應增大2mm。

注:1 d為縱向鋼筋直徑,ho為梁截面高度;
2箍筋直徑大于12mm、數(shù)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時,一、二級的最大間距應允許適當放寬,但不得大于150mm。
6.3.4 梁的鋼筋配置,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長頂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級不應少于2Φ14,且分別不應少于梁頂面、底面兩端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三、四級不應少于2Φ12。
2一、二、三級框架梁內(nèi)貫通中柱的每根縱向鋼筋直徑,對框架結構不應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縱向鋼筋所在位置圓形截面柱弦長的1/20;對其他結構類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縱向鋼筋所在位置圓形截面柱弦長的1/20。
3梁端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一級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二、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四級不宜大于300mm。
6.3.5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 截面的寬度和高度,四級或不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級且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400mm;圓柱的直徑,四級或不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級且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4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