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與召公:《詩經(jīng)·甘棠》里那棵召公居處的甘棠是一種什么植物


本期話題
《甘棠》是《詩經(jīng)》的名篇。傳說召公在世的時候,勤政愛民,曾在一株甘棠樹下居處休息。他去世之后,百姓為了緬懷他,便自發(fā)地保護起了這株甘棠。那甘棠究竟是一種什么植物呢?

他常說:“讀書須先識字?!币蚴撬啄陮τ凇墩f文》與高郵王氏父子訓詁之學,曾用過一番苦功。(中略)他對十三經(jīng)不但大部分能背誦,而且對每字必求正解。
因此《皇清經(jīng)解》及《續(xù)皇清經(jīng)解》(樞按:先生在國外時,攜有兩部《經(jīng)解》石印小字本?,F(xiàn)《續(xù)經(jīng)解》一書尚存。)成了他經(jīng)??醋x的書。
——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

從我走上學術研究之路的那天起,這個舊影便經(jīng)常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只不過,在我的想象中,他的右手不是拎著一把雨傘,而是一只藤編的旅行箱,里面裝著那兩本陪伴他游歷全歐的《清經(jīng)解》和《清經(jīng)解續(xù)編》。
到今天,“陳寅恪”已經(jīng)是一個被坊間神化的名字。雖然那些津津樂道他無書不窺,甚至精通十幾門語言的好事之徒很可能都沒有正兒八經(jīng)地讀過哪怕一本陳寅恪的著作。再輝煌的學術事業(yè)也必須是一磚一瓦、嘔心瀝血的結(jié)果。
而對陳寅恪來說,他的巍巍功業(yè),他的煌煌著述,都是以這句話為最重要的基石——“讀書須先識字”。這是生于晚清的陳寅恪從錢嘉諸老那里繼承過來的家法。
錢嘉學派的旗手戴震曾說:
士生千載后,求道于典掌制度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時之相去,殆無異地之相遠,僅僅賴夫經(jīng)師故訓乃通,無異譯言以為之傳導也者。又況古人之小學亡,而后有故訓,故訓之法亡,流而為鑿空。數(shù)百年以將,說經(jīng)之弊,善鑿空而已矣。
——《古經(jīng)解鉤沉序》
在上面這段話里,戴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后來人閱讀古籍的關鍵障礙:因為時代和歷史的變遷,漢字符號的意義和使用規(guī)范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們今天回過頭去閱讀那些誕生在先秦時期的古籍比如《詩經(jīng)》,面臨的困難其實跟一個不通英文的中國人手捧一本《董貝父子》是類似的。
甚至,那種由縱向的年代造成的隔閡,比起橫向的地域造成的隔閡來,還要更難突破。因為在錢嘉學派登上歷史舞臺之前,中國的學者們并沒有充分地認識到自己使用的語言與那些古代作者存在巨大的差異。
那些看似相同的漢字符號騙過了他們的眼睛,以至于連朱子那樣的碩學鴻儒也難免以今度古,妄揣前人。


“讀書須先識字”。這條學術研究的法則,我一直奉為圭臬,而它的確在閱讀古籍的時候為我掃除了不少障礙,比如《詩經(jīng)》當中的這一篇《甘棠》:
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
——《詩·召南·甘棠》
第一行詩中的“蔽芾”是什么意思呢?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
蔽、芾二字迭韻。《說文》:“蔽蔽,小草也?!北闻c?聲近?!稄V雅》:“?,小也。”《爾雅·釋言》:“芾,小也?!薄兑住贰柏S其沛”,《子夏傳》作芾,云“小也”。蔽、芾皆有小義,故《毛傳》以“小貌”釋之。
但甘棠為召伯所舍,則不得為小。(中略)《廣雅》:“芾芾,茂也。”蔽芾正宜從《集傳》訓為盛貌。
——《毛詩傳箋通釋》
關于這“蔽芾”二字,誕生于漢代的《毛詩傳》將它解釋作“小小的樣子”;而宋儒朱熹在撰寫《詩集傳》的時候又將它理解為“茂盛的樣子”。
馬瑞辰認真地梳理了這兩種訓釋的來龍去脈。顯然,它們雖然意見不同,但都有根有據(jù),在古籍中不乏相應的左證。
馬瑞辰自己選擇了左袒朱子。他解釋說,因為詩句中提到召伯曾在這株甘棠樹下居住,如果這棵樹是“小小的”,那么召伯如何能在它下面筑舍呢?當然還是“茂盛”的大樹更符合邏輯。
我很佩服馬瑞辰對《毛傳》和《詩集傳》的訓詁梳理,但他對《甘棠》這首詩的理解,我卻不能不有所保留。
《毛傳》說“蔽芾”是“小小”的意思,這個詞修飾的主語恐怕不是甘棠樹,而是甘棠果。因為這種果實長成之后是這樣的:

你別看甘棠的果實小小的,好像山楂的模樣,就想當然地以為它必定酸澀難咽。實際上,它的口味兒很可能還不錯(當然,我還沒有機會嘗過)。
潘富俊、呂勝由二位先生所撰《詩經(jīng)植物圖鑒》說:
棠梨自古以來就常栽植在公廨或墓園之中作為庭院樹,例如上述召伯住處之樹(中略)。棠梨果實可以分為白、紅兩類。
白色者為白棠,即所謂的“甘棠”,又簡稱為“棠”或“堂”;《詩經(jīng)·召南》、《秦風》提及者屬之。其果酸味少,比較好吃。果實為紅色者是赤棠,簡稱“杜”,《唐風》提及者為此類,其果酸澀不易入口。
——《詩經(jīng)植物圖鑒》
我們不妨設想,甘甜的白棠一旦成熟,該會招來不少饞嘴之徒的吧?如果“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的事兒多了,那這株棠梨怕是很難枝繁葉茂的——《莊子》說過,一棵樹如果長在人跡雜沓之地,除非它果實不中吃,木材不中用。
但凡有一樣為自己召禍的良材美質(zhì),就絕長不成參天大樹??墒沁@棵棠梨似乎打破了《莊子》的寓言。它掛滿了累累甘甜的果實,為什么沒有招來禍害,反而欣欣向榮,枝繁葉茂呢?

“勿剪勿伐,召伯所茇”——百姓們感念召公的遺澤,于是愛屋及烏地保護了這株甘棠。
誰膽敢對這株召伯曾經(jīng)居處其下的甘棠樹起歹念,都會招來民眾的呵斥和驅(qū)逐?!拔鸺簦∥鸱?!”正是他們對歹徒發(fā)出的警告。
把詩意這樣梳理一番,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將“蔽芾”訓為“茂盛”,百姓對召伯的緬懷之深,對甘棠的愛護之切才能躍然紙上。如果訓作“小小的(甘棠果)”,這份言外的遐想就蕩然無存了。
參考文獻:
孔穎達《毛詩正義》;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chuàng)。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chuàng)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授權。
歡迎分享轉(zhuǎn)發(fā),您的分享轉(zhuǎn)發(f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