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搶鹽?。?! 中國的鹽,到底有多了不起?
“囤鹽”
突然間成了一個熱搜詞。

中國,
鹽之國
我國是最早生產鹽的文明之一,鹽對于我們的生活,乃至中華文明的意義,再強調也不為過。
鹽的種類:
鹽的來源,分為兩大類:海鹽和陸鹽。海鹽味道清爽,并帶有清冽的海水、礦物質味道;陸鹽又分為巖鹽、湖鹽和井鹽。
下面我們就主要講一下湖鹽和井鹽
1
湖 鹽

湖鹽是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的食用鹽類,湖鹽指鹽湖中采掘的鹽或以鹽湖鹵水為原料制成的鹽。一般通過采鹽機或者采鹽船直接從鹽湖中采掘原鹽,并通過運輸、洗滌脫水、堆垛等步驟完成生產,其咸度相對柔和。
我國共有1500多個鹽湖,它們多半深居內陸、地形封閉,沒有外流渠道;鹽分通過內流河不斷進入湖泊,加上多風少雨、蒸發(fā)量大的
特殊氣候
,鹽分越攢越多,長年累月便形成了鹽湖。

▲湖鹽
青藏高原,
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除了一望無際的雪山、草原,賦予她神秘魅力的,還有300多個
清澈蔚藍的鹽湖
。也許你早就認識了茶卡鹽湖,但這里真正的
“顏王兼鹽王”
,只能是
察爾汗鹽湖
。
▲察爾汗鹽湖
它的面積達5856平方公里,是國內最大的鹽湖。它在柴達木盆地歷經風吹日曬,不僅顏值極高,還練得
身板結實
。高濃度的湖水中富含鉀、鋰、硼、鎂等元素,能自然結成
鹽鐘乳
,形成豐富多彩的
鹽喀斯特地貌
。
這些結晶的鹽,凝結成堅固厚實的鹽蓋,甚至能撐起
青藏鐵路、公路
的建筑。作為我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蘊含著巨量的寶藏,
擁有足夠全球人口吃1000年的食鹽礦藏。
2
湖 鹽
井鹽
是一種在類似于巖鹽的地下鹽礦里,通過汲鹵取鹽技術而生產出來的。
▲鹽井
所謂的鹵,就是被封存在地下的水,但這水并不是一般淡水,今天的四川盆地在遠古時期,曾經是一個巨大的內陸咸水湖,后來氣候變得比以前炎熱干燥,使得湖水越來越少,積存在盆地的低洼地帶,還被封存在了地下,而這些被封存起來的湖水,就是我們所說的鹵水。
▲井鹽
生產井鹽,首先用水桶直接從鹽井中將鹽水提取出井,傾倒在濾鹽土中,利用陽光暴曬,蒸發(fā)水分,提高鹽土含鹽量。
▲井鹽鹽場輥工在維護天車
再用鹽水對盛入竹簍中的鹽土進行浸泡,澆灌,滴漏,收集更高濃度的鹽水。
然后將淋濾出來的鹽水添滿一鍋,用木柴煅燒,先用大火,使其鍋開水沸,再改成小火,慢慢蒸發(fā),再添加鹽水,又改大火。

▲井鹽
如此反復,待鍋中起泡,加進玉米面約一兩,鍋中水分蒸發(fā),成泥沙狀,繼而鹽分析出,如堆雪、白糖沉淀在鍋中,最后用粗瓷碗撈盛放入桶中儲存。
1835年,自貢燊海井突破到1001.42米,成為世界第一口人工開鑿的超千米深井。與海鹽相比,井鹽的味道更柔和,入口后是鮮味先至,咸味來得很慢,十幾秒后,口中隱隱還有一點回甘。而腌制正宗的四川泡菜,必不可少的就是自貢井鹽,腌出來的泡菜脆度是最好的,據(jù)說用自貢的井鹽泡制泡菜永遠不會遇到起花的現(xiàn)象。

一旦鹽
囤多了,最終的結局一定是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