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訓練營,到底是如何設計的——轉載文章
文章轉自生涯力創(chuàng)始人蘇婷的公眾號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LFcZLCExWvIdes2nWJJbsw”。蘇婷每次寫我的文章,都非常好。
很多同學都是通過訓練營認識我們的。
那么生涯力是怎么設計訓練營的呢?生涯力對訓練營的理解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2022年3月我們和老曾一起開始做第1期訓練營(詳見《我和老曾二三事》),到現(xiàn)在整整一年時間了,我們的訓練營已經開到第19期,在此就這一年的一些實踐做一個總結。

1/
重要的不是我們要教你什么,
而是你真正關心的是什么。
知識就在那里,但為什么很多時候它對我們根本就不起作用。
這是我們著手設計訓練營第一天時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想,要讓知識有效,很重要的一步是,不要執(zhí)著于我們要教什么,而是聚焦于學員最關心什么,他現(xiàn)在最痛的那個點是什么。
那個點,也是我們和學員建立connection的關鍵一點。我們需要先在這一個點上達成共識,建立信任,才有后續(xù)推動改變的一切可能性。
但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就是,學員能提出一個他真正關心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是一個“真問題”,且是一個值得被在課堂上和教練去深度交流的問題。
在訓練營當中所有知識點的帶出,都會以這些問題作切口,圍繞這些問題來進行。
這是生涯力的訓練營和市面上的訓練營非常大的一個差異,也是讓我們的學員也會感到有一些壓力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學習過程會導致訓練營的實際交付效果其實是由提問者(學員)和啟發(fā)者(教練)共同決定的。
那么我們是通過什么樣的設計讓學員能夠更好地去提出這個問題呢?
第一,我們把訓練營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都提前做成了視頻課,這樣的話,學員來訓練營之前,就能對訓練營里要展開的框架和訓練科目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我們每個訓練營都會配置一個能力在大廠P7及以上的助理教練,提前就學員梳理的現(xiàn)狀信息和想要提問的點先有一輪反饋,問題的大小,顆粒度,與自己的相關程度等。
比如在老曾的「4周晉升訓練營」中,我們將從一線貢獻者到管理者這一步的跨越所需要的認知,能力和技巧,都提前做成了視頻課,這些視頻課是用來激發(fā)出問題的。而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清晰地去梳理自己的現(xiàn)狀,我們在作業(yè)本中預置了如下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經過學員的第一輪填寫和助理教練的一輪“修剪”后,最后到教練的手中。

老曾訓練營的第一周大作業(yè)
這些預置的框架(視頻課),結合提問者所處的具體情景和背景信息(學員作業(yè)+助理教練反饋),就可以形成一個個在訓練營中值得和教練去探討的“真問題”。
在營的場景中,知識是通過“學員提問,教練回應,教練再幫學員‘還原’整個思考過程”這樣一個鏈路來重新組織和傳遞的。
經由這些“真問題”所重新組織的知識,才會對學員真正起到效果。?
2/
重要的不是你會的是什么,
而是你不會的是什么。
在批改作業(y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其實我們有很多的內部討論,比如是不是應該手把手帶著學員們做一遍,給他們把視頻課里的各種知識點都擼一遍,甚至提前幫他們做好各種腦圖PPT。
后來我們想了想,決定不這樣做。
老曾曾經說,“相比于看他們在作業(yè)里寫了什么,我其實更關注他們沒寫什么。從作業(yè)里,我基本就能對他們的真實工作能力有一個判斷?!?/p>
在老曾的訓練營里有一個“模擬晉升答辯”環(huán)節(jié)。每次到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都有同學請假,或者問我們能不能延遲,甚至還有同學說,能不能過幾個月準備好了再來。
我印象特別深刻,有個學員,在模擬前特別犯怵,還一度“投訴”到我這,說給準備材料的時間太少了,說我們的安排不合理。
這個同學在經過我們百般的“哄騙”下,后來還是去做了模擬,當然被老曾在現(xiàn)場一頓“劈頭蓋臉”。但他不但沒有生氣,竟覺得這個過程特別酸爽,事后回味無窮。
為什么?因為被”罵“醒了!
很多年模模糊糊感覺不對的點,終于有人指出來還給了建議,扭捏了那么久,一下就通過去了。
老曾當然是知道他的各種膽怯的,模擬完還不忘故意調侃他說,“我給你的這些建議,你覺得我就算再給你幾個星期來準備,你能準備得出來么?”
很多時候,卡住你的,永遠不是你知道的,而是那些你不知道的。
暴露自己,才是真正進步的開始。
3/
重要的不是你聽到了什么,
而是你去做了什么。
訓練營每周的線上課結束時,學員都會帶著一個“本周todo”離開。
很多同學一開始不以為意,結果沒想到第二周一回來教練一上來就問,“上周的todo做了么?”
有一個我印象很深刻的學員,每次都問很高大上的問題,作業(yè)卻總是敷衍了事,還美其名曰“我就是來聽聽大佬是怎么思考問題的?!?/p>
在結營的時候,老曾對他說,去做。
課不重要,行動更重要。這是老曾最常對訓練營學員說的一句話。
他說,“就像張無忌學太極劍法,師傅張三豐問他,無忌啊,忘了多少了?無忌說,一大半了;師傅說,接著練。過了幾天又問他,忘了大部分了。最后說,全忘了。
這就對了。因為本身所有的技能都不是紙上談兵,你說你學了那么多,和別人聊起來賊嗨,群里面特活躍,但實際上啥都不知道怎么用,甚至都不敢踏出那一步去應用,你到最后就只是一個知識豐富的可憐蟲。
真正牛逼的人在于知行合一。我知道了我就去做,做的過程中我就知道老師給我的只是信息,真正的能夠變成自己的技能或者能力的東西是需要通過實踐和習慣去內化的,那個內化的過程是最痛苦的過程?!?/p>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真正去做了什么。
寫在最后
最后,以一位學員在作業(yè)本中寫下的感悟來結尾。
“我是山村家庭,家長親戚最高學歷初中,人生前28年一路走來,學業(yè)、事業(yè)、生活,無論是長遠規(guī)劃,還是短期路徑,缺乏走在前面的人對我進行引導避坑,基本所有的路都是自己摸索過來總結經驗不斷迭代優(yōu)化自己。
大廠工作1年后,我意識到,時間精力無比寶貴,直接學習、吸收自己認可的方法論,比花時間精力成本慢慢努力摸索領悟優(yōu)化迭代高效得多,而且很多機會也只有一次,試錯成本高昂。
老曾就是我職業(yè)生涯的領路前輩,在我想要改變策略的時候,感恩遇到你?!?/span>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文字時,屏幕面前的我真的想要和她隔空說:
也謝謝你,這就是我們做生涯力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