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略情報批判性思維建構——建立關鍵問題
關鍵問題是什么?(The next for KQ)
做好準備(Preparing for~)
????????寫得不好的分析報告大多缺乏重點。讀完后讀者會問 :“這篇文章的重點在哪兒?事情結果如何?文章的結論和主要論據(jù)是什么?”寫得好的分析報告則會緊抓一個關鍵問題。有關突發(fā)事件的動態(tài)情報或文章,應該只回答一個關鍵的情報問題或政策性問題。時間不那么緊迫,而且覆蓋面更廣泛的文章,就要回答一個關鍵問題,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多個衍生問題。在政府部門里,關鍵情報問題 (Key Intelligence Questions,縮寫為KIQs)可以引導分析人員搜索、檢查和撰寫分析產(chǎn)品。這些問題通常用于多種目的,如分配資源,確定搜集的優(yōu)先次序,比你的報告里需要關注的問題更為重要,也更加總攬全局。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從這些問題出發(fā),來引出你需要在報告里回答的具體問題。
深入挖掘(deeply diving,diging out!)
關鍵情報問題或政策問題通常是用戶或者你的老板提出的。這種情況下,分析人員必須把他們的需要理解到位。如果問題太泛泛,或者闡述不清,你應該讓他們解釋清楚,不要羞于啟齒。例如,他們可能想了解你對某個問題“所知道的一切”,但無論是對于分析人員還是提出問題的人來說,這都是在浪費時間。這些籠統(tǒng)問題的背后,通常隱藏著更為具體的需求,但是提問人要么沒時間,要么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來搜尋、思考,并把問題提出來。
“要獲得清晰答案,問題必須清晰。
——阿卜杜卡里·索羅什
? ? 伊斯蘭哲學家
????????從長期來說,確定這個具體的需求,可以為你自己、提問人,以及所有編輯節(jié)約大量時間。列出一些你覺得可以激發(fā)提問人思考的問題。比起讓用戶抽空說清自己提出的問題,提出用是或否回答問題,可以更容易從用戶處得到答案。
????????如果提問人不能直接解釋清楚,那么分析人員就應該重新組織問題以凸顯其意義。就像分析用戶群 (參考建立用戶文章)一樣,最好的做法是進行自己的紅帽分析,將自己置身于提問人的位置,然后自問 :“我到底想知道什么?我最關心或者最主要的興趣點在哪里?”
????????某些情況下問題很具體,但是支撐這個問題的假定卻不成立。這讓分析人員更為難。例如,2003 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前,情報分析人員經(jīng)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伊拉克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weapons ofmass destruction縮寫為WMD)藏在哪兒?”這個問題假定伊拉克存在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但這一假定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分析人員不確定武器是否存在,最好的方法是把原問題放在更寬泛的背景中,把問題重新組織成:“伊拉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計劃的情況如何?”這樣,分析人員仍然回答了提問人提出的問題,但同時也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
事件思考:伊拉克戰(zhàn)爭背后的博弈
好問題的五個特征
????????一個好的情報問題或政策問題具有五大特征,包括 :
????????1.相關性 (relevant)。問題應該關注事件、難題或挑戰(zhàn)中對于用戶最有價值的方面。最近的報告是否有征兆表明新的挑戰(zhàn)或機遇出現(xiàn)了?比如,最新的技術進步是否可以徹底改變現(xiàn)在所處的威脅環(huán)境?社交媒體是否暗示有政治不穩(wěn)定和社會動亂存在,最終造成用戶的主要政治目標失敗(或得到更區(qū)栓暗好的支罡空碼進茨長碑挨沽牛?
????????2.時效性(timely)。是否有催化實質(zhì)行動展開的事件出現(xiàn),提醒用戶在此時關注這個問題?例如,用戶過幾天要約見某人,是否需要提前知道某些信息?那參加某項決策會議之前呢?關于對手的談判立場,我們是否有了更新的了解?事情有了新的進展,是否需要對此采取行動,以避免最終造成不良后果?是否有個時間節(jié)點,超出這個時間節(jié)點,問題就不再具有相關性?
????????3.執(zhí)行性 (actionable)。這個問題對于用戶意味著什么?什么是“那又如何”式問題?需要用戶采取行動嗎?如果用戶采取或者不采取行動,會有什么明顯后果嗎?會給用戶帶來危害嗎?是否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應該采取的行動上,從而避免或減少危害?用戶是否有能力影響事件結果?給出的回答是否提供了多個行動方案,指明了其中的機遇,但并沒有提出政策或暗示哪種選項更好?
????????4.可通過多個方面回答。提出問題的方式,是否可以讓人用多個可行的替代方案回答,或者有不同行動方案?問題是否能用一系列假設來回答,而不僅僅為一個是或否的回應?這個問題是否有隱含的假定,將用戶帶人歧途,采取背離事實的行動? 是否有關鍵的不確定因素可能顯著影響問題結果?
????????5.用詞精確。問題的語法語境表述是否準確,能讓用戶理解?陳述問題是否清晰明了,使用戶能就此采取行動?
精練問題
????????幫助用戶擬定問題以給他們的決策工作提供信息,是一項關鍵分析任務。如果分析人員不能準確理解用戶尋求的是什么信息,把問題解釋得過于寬泛,就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用戶也不會滿意他的回答。在寫文章以前,分析人員應該在擬定問題時考慮如下幾點。
這個問題的答案由哪些方面構成,我在這一點上是否清楚?
需要什么信息來回答問題,我是否清楚?如果不是,試著闡述清楚用戶尋找的是什么信息。
用戶想知道的或許是另一件事情,但因為他自認為分析人員已經(jīng)知道他想了解的,導致提出的問題過于寬泛或狹隘?
問題背后是否有隱藏的假定?
用戶做出某種決定,是否取決于答案能滿足一個或一些標準,而無須多么精準?如果是,做出適合的回答。
????????回答開放性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多重假設生成(Multple Hypothesis Generation)、象限分析器TM“如果....那會怎樣”分析和多想定生成(Multiple Scenarios Generation) 等技巧。而回答是或否問題的方法,則包括關鍵假定檢查(Key Assumptions Check)、結構化類比(Structured Analogies)和競爭性假設分析法。
5W1H分析法
????????確定關鍵情報問題或政策問題的另一個策略,是問及記者經(jīng)常用到的六個問題,即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因、如何。運用這一方法,可以借助星爆法和免費軟件Fr@meWork TM。首先分析人員可以運用5w1h分析法,來探究一個問題或事件的各個方面,其次,就每個問題寫兩到一個答案,再從頭評估哪一組答案最值得留意。他們需要選出最重要的六組答案,重新擬定原問題,然后以此為基礎解決那些次序最優(yōu)先的答案。遇到過于寬泛或者包羅萬象的問題時,這個方法尤其實用。在這個簡單的練習過程中,分析人員應記下回答每個問題所需的信息種類,同時,還要留意是否存在大的信息空白需要后續(xù)研究,或讓其他人員搜集更多信息。
提問法
????????提問法(Question Method)是一種簡單技巧,分析人員可以用來組織架構長期研究項目或短小精悍的備忘錄(short-fused memo)。這一技巧可以幫助分析人員在組織文章時,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首要用戶最重要的問題上,再按照重要性給后續(xù)問題排序。
提問法最大的好處,是排除了任何與用戶直接興趣無關的信息。文章只圍繞少數(shù)幾個關鍵問題展開,因此編輯和審校所需的時間也就大大縮短。在第四章中,我們會把提問法作為基本“目標”法的一部分展開論述。
運用關鍵問題組織你的產(chǎn)品
1.確認你的首要用戶正在全力解決目前或近期即將遇到的關鍵事件或問題。
記住,不同級別的用戶,有可能進行有關同一問題但級別不同的決策。
2.進行頭腦風暴,列出與主題相關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是用戶可能會問的,也可能是他希望被問及的。
回答用戶當下提出的焦點問題能提高你的產(chǎn)品的有用程度,還能立即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回答一系列焦點問題,要比從頭開始研究,給出整體評估更容易一些。
3.在清單中加入用戶沒有問,但應該提出的問題。
利用你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分析工具,加入用戶沒有想到的問一用戶可能由于時間或知識儲備有限而沒能考慮到這些問題一題。
4.選擇你能回答,或者可以提供有用看法的問題
如果你不能回答核心問題,那就考慮開始工作來找到答案。
如果用戶直接給了你問題,那你要保證將這個問題放在清單中首要的地方。
5.將問題清單按照重要性排序和組織,從而指導你的信息搜集、互相協(xié)作和調(diào)查工作,并確定最終成品的結構。
從用戶最關心或最有利害關系的問題入手,將問題整合成故事大綱,從而最有效地呈現(xiàn)信息和分析產(chǎn)品。
你組織起來的這些問題,就是你調(diào)查和撰寫成品的大綱。
記住,隨著你調(diào)查和寫作的進展,這些問題可能有所變化
總結
好的分析報告只包含一個首要信息,來回答一個關鍵情報問題或政策問題。
好的情報問題或政策問題,應該同時具有相關性、時效性、執(zhí)行性、可通過多個方面回答,以及用詞精確等特征。
記者列出的清單上通常有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因、如何六個問題,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提綱,可以用來探究,分析報告具體應針對關鍵情報問題或政策問題的哪方面情況。
提問法能快速有效地架構文章,并引導分析人員按照關鍵用戶所關心問題的次序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