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如果你看懂了,起碼說明你的智商比一般人要高那么一點點
寫下這個標題確實有一些不禮貌,但終究是事實。不過這與內容暫時無關便不再提,還請耐心看下去。
首先,大概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會偶爾地對世界的形態(tài),本質進行思考,因為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遵循著嚴格的物理規(guī)律,并且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錯誤,對于由無數(shù)微觀粒子形成的生命個體,我們的一切是否注定,是否擁有意義,自人們認識到微觀世界和宇宙以來,便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但這些終究是扯不清的話題,我們普通人所能做的,只不過是在一個生命個體的前提下,找到更多的角度去觀察,思考我們的世界。

《道德經》開頭就寫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逼鋵崱兜赖陆洝樊斨?,我們可以找到真正以一個其他的角度去觀察一個世界的方法。
首先說一點題外話,對于網絡上一些所謂的專家胡亂斷句,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些亂七八糟的,那是扯犢子的,大家不要相信,因為漢代發(fā)掘的《道德經》版本開頭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古代“也”字通常作為一個短句結尾,所以常規(guī)讀法才是正確讀法,先告于大家。
那么回歸正題。道德經第一節(jié)中,就有將道與名,關于名字和本質進行區(qū)分的觀點,根據(jù)道德經后面內容中的論述,我們大致的可以將事物存在分為陰陽兩面。但這個兩面并非是陰陽對立的兩面,而是陰陽共存的兩面。
首先是物質的客觀存在,如果拋去一切生命個體的認知角度,那么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是混沌的,因為沒有觀測點,一切屬于未被觀測的狀態(tài),那么形態(tài)上只是最基本粒子的堆積。我個人將這種形態(tài)成為本質。在道學中,大概屬于“陰”的一面。
其二是當我們以人的眼睛看到世界,物質有了一個形狀,顏色,大小,我們對這個物體,結合自身存在的記憶和認知進行定義,并賦予一個名字或者代稱,這種認知我稱之為性質。在道學中,大概屬于“陽”的一面。
這便是事物存在并且必須擁有的兩面性,本質和性質。
即是物理上物質的存在和給與人的主觀認知。
我之前有看過一個關于游戲世界的視頻。當我們打開一個第一人稱視角的游戲,我們擁有一個大約160°的廣角視角,然后擁有了一個小范圍的360°的聽覺區(qū)域,這種便構成了電腦屏幕和音響給與我們的信息。然而這個游戲當我們打開時,除了那視角內的區(qū)域,其他區(qū)域其實是沒有轉化為圖像信息的。
而我們人類的眼睛恰好一樣。作為一個生命思維個體,當看到一個物體時,我們的大腦會結合記憶和已有知識的認知給物體進行定義,此刻的物體便擁有了性質上的存在,而未被看到的物體,雖然我們可以結合記憶進行想象,但終究是無法與實際百分百相同。因此,未被觀測的物體,實際上并不具備性質,只具有物理層面上的客觀存在。
這個世界荒誕卻并不離奇,荒誕是因為我們永遠也看不到真實,但一切卻又遵循著嚴格的物理規(guī)則,因此卻并不離奇。
如果有讀者學過美術,或許會有過這樣一個感覺。就是當你去以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心態(tài)觀察事物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成為了光和影和顏色,再也沒有其他,一個人物不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堆顏色的堆積。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就比如我在這里放一張蒂法的圖片,她真的漂亮么?你再好好地仔細地仔細看看,這些終究不過是顏色的堆積。不過是顏色堆積的形狀給與了這個圖片“蒂法”的這種性質而已。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許許多多的人都知道的這三種“看”的境界,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三種境界,這一切終究屬于事物的認知規(guī)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的思想領先了世界兩千年,所有的一切東西,源于根本,都是處于認知層面的定義。一切的美丑,善惡,都不過是結合社會群體所傳承下的定義。
老子之所以是圣人,并非是因為他有無所不能的能力,也并不是因為他能修仙,能長生不死,而是說他可以從思想上脫離人這個個體的束縛,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
什么是無我的境界?不是沒有我,而是忘記個體去將思維的角度扎根于整個世界。從人類個體的思維中能達到最為“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這種思維方式有什么用呢?
有。
當剝離了主觀這一角度,那么我們的思考便可以更加的全面,更加理性,當我們回歸客觀的角度,看待事物也會具備更加具體和全面的觀點。
世界就如同一團看不清摸不到想不透扯不爛的混沌,我們要去認知它,只能借助最基本的眼睛,耳朵,觸覺,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表象上的東西,顏色,聲音不過是神經元傳給大腦的信號,但不代表著世界本來的形態(tài),要了解它,需要真正深遠的思考。
從小到大,我從不信仰也看不起任何一個宗教中所謂的神,因為任何一個宗教里的神終究不過是披著人的衣服的強大個體。直到讀到道德經,天下地下,若有一神,除老子之外,再無二人了。
哦,這個“老子”意思是“我”的意思。至于為什么這么說,那就涉及到唯心主義的思想了。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時說了一句話,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這個我不是指釋迦牟尼,也不是指作者我,而是指“我”,此刻正在閱讀,正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我”。
明白了么?明白了就評論明白了。
這個問題,下一篇文章再講吧,一下子想太多腦子會壞掉的。
(文章在簡書上也發(fā)布過,也是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