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故宮100》096:洗心防患

雍正八年,1730年冬天,整個京城沒有雨雪,這是來年大旱的征兆。雍正九年,紫禁城內(nèi)一座打破明代和清初后宮建筑格局的殿宇開始修建。這就是位于中軸線東側(cè)東六宮南端用于齋戒的宮殿:齋宮。
齋戒,洗心曰齋,防患曰戒。自古以來,凡為帝王,祭祀前都當齋戒自省,以表示對天地神靈的敬畏。齋宮一般都設(shè)置在廟壇,按照禮制規(guī)定,冬至、祈谷、雩祭等重大祭祀前,皇帝要齋戒三天。
雍正自即位開始,每年冬至祭天他都親力親為直到第八年。雍正七年的冬天,皇帝得了一場病,病后體虛力乏,削減了正常政務(wù)活動,包括來年的冬至大祭也改為派遣官員代祭。而就在這一年的冬天,京師未得雨雪。雍正認為這是對于自己敬天不周的懲罰,苛責自身,認為應(yīng)當虔誠修省齋戒。
傳說因為皇位之爭而樹敵的雍正不敢在天壇齋宮中一人獨宿三晝夜,為了確保起駕平安,雍正九年,他下令在紫禁城內(nèi)另建了一座齋宮,叫內(nèi)齋;將天壇內(nèi)的齋宮叫外齋。從祭日的前三天開始,他在內(nèi)齋獨宿三晝兩夜,在祭天前一日的夜間十一點鐘,他才從內(nèi)齋移往外齋,算起來,他在天壇內(nèi)的齋宮只停留四小時左右。
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nèi)。皇帝齋戒期間,不但要沐浴更衣,獨居,還要戒其嗜欲,有不理刑名,不宴會,不聽音樂,不入內(nèi)寢,不問疾弗喪,不飲酒,不吃葷,不祭神,不掃墓等諸多禁令。
明清兩朝,皇帝齋戒期間,各宮殿要懸掛齋戒木牌,皇帝和陪祀大臣胸前都佩戴戒牌。太常寺會在齋宮丹陛左側(cè)恭設(shè)齋戒牌和齋戒銅人一尊。相傳,齋戒銅人是仿照唐朝大臣魏征的形象鑄造,他以直諫敢言而富有盛名,時刻警示皇帝來此齋戒的用意。
除了對行為的約束,齋戒更主要是為了德行的反省,要求皇帝在一年中僅有的幾日可以放下雜念,可以正心誠意,整潔身心,反省為人之本和為君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