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分享一首小詩《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第一闋: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這是一個系動詞,意思是“變得”,相當(dāng)于become,或get。微:黃昏的、昏暗的,形容詞,相當(dāng)于dark。胡:為何、為什么,疑問副詞。不:否定副詞。歸:回家,不及物動詞。式微式微,胡不歸: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呢?微:若非、要不是,否定副詞,相當(dāng)于if it were not for。君:特指國君。之:表示所屬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介詞of。故:原因、緣故,名詞。為:是,系動詞。乎:處于、位于,介詞。中露:即,露中,露水中。在漢語,尤其是古漢語中,表示地點的方位副詞修飾名詞的時候,通常位于名詞之前,比如,上面,下面,中國,中山,中央等等。?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要不是因為國君的緣故,為什么我還在濃重的露水中行進呢?
第二闋: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躬:整個身體,名詞。君之躬:國君本身,這是一種類似于英語中的反身代詞的一種強調(diào)手段。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要不是因為國君本身的緣故,為什么我還在泥濘不堪的路上行進呢?
解曰:這是一首征人詩,作者在深秋的傍晚,奔波在外地征役,雖然天色已經(jīng)漸暗,但是,還是不得不疾行以趕路。因為深秋晝夜溫差比較大,傍晚時分,路上的小草就已經(jīng)露水濃重,而在這個時刻,行路的視線尤其不佳,很難看清腳底下的路況,作者此時深一腳淺一腳,在泥濘不堪的路上趕著路,而且,可以想象,作者褲腿肯定早已打濕,身上可能還有白天行路造成的一身汗,而此時又氣溫驟降,這是一種非常困苦不堪的情形,而且心里委屈到一定程度,因此才有此感嘆,在詩中直指給自己造成困苦的原因,也就是“微君之故”,通過這種語言形式的表達,來舒緩自己內(nèi)心憤懣不滿的心緒。
本詩共兩闋,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diào):天黑啦,天黑啦,為什么還不能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為了君主的事情,自己才如此的奔波。傳統(tǒng)注釋歷來認(rèn)為,這首詩反映的是勞作之人的哭訴,哭訴他們備受壓迫,天黑之后還要被迫在田地里勞作。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過在田地里勞作這種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天黑之后是無法繼續(xù)在田里勞作的,因為根本就看不見?。而且,在露水如此厚重的時節(jié),野外的田地里也沒有什么農(nóng)事需要勞作,更沒有如此緊急需要趕工的農(nóng)事,這是有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的常識。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詩的特點就是以設(shè)問的表達方式來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為了引出造成自己受苦的根源,以此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詩人在露水濃重的野外,連夜奔波,有家不能回,腳底下冷不防地還要打滑,自然苦不堪言,所以需要傾吐心中的強烈不滿,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就太平白直敘了,采用這種故作有疑的設(shè)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zhuǎn)有情致,也更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由于《毛詩》將此詩解說成勸歸,也就是勸人歸隱,而歷代學(xué)《詩經(jīng)》者又都以毛說為主,所以“式微”一詞竟逐漸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如唐王維“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鄉(xiāng)去,遙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貫休“東風(fēng)來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來歸”(《別杜將軍》)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詩經(jīng)》對后世中國文學(xué)的巨大影響。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對《詩經(jīng)》錯誤的解讀,對中國文學(xué)和文化所造成的長久誤導(dǎo)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