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nèi)绾握认乱粋€“房思琪”?

三年前的今天,2017年4月27日,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因為不堪抑郁癥的折磨在家中自縊身亡,留下一部日后引發(fā)巨大社會關注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她用最精心雕琢的句式,最生動考究的修辭,書寫了一段被惡魔摧毀的青春,字字靈動,卻字字泣血。在那段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廣泛傳播的生前采訪視頻中,林奕含帶著哽咽發(fā)問:“文學是否只是一種巧言令色?
文學曾被陷入痛苦泥淖的林奕含視作救命繩索,卻最終讓她把自己的命運綁縛。林奕含之問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痛苦?承載著這份痛苦,房思琪的故事在當下的社會,依然能引發(fā)怎樣的回響?在林奕含離世正滿三周年之際,我們希望通過走近和體味這份痛苦,懷念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也借此反思社會上依然猖獗的性侵現(xiàn)象。
林奕含說:“我已經(jīng)知道,聯(lián)想、象征和隱喻,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東西?!痹诓稍L中,林奕含曾經(jīng)哽咽地向記者提到,房思琪的故事并不只是一個少女遭到性暴力的故事,也是一個少女“愛上了”她的補習老師的故事。這顯然并非承受著性侵陰影所帶來的巨大痛苦的林奕含真心所要表達的意思,而是透露出她內(nèi)心中深深的矛盾。《新京報書評周刊》曾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林奕含在描寫李國華性侵場景中使用的大量細致的比喻反而使得李國華的欲望和房思琪的抗爭變得“曖昧而難以分明”。?
然而,這種對林奕含因?qū)懽鞣克肩鞯墓适露械酵纯嗟臍w因,過于強調(diào)林奕含個體的性格因素,卻忽視了在社會結構和文化脈絡中性侵危害的特殊性。對遭遇性侵、談論自己被侵害的遭遇而感到“變態(tài)”“屈辱”“不雅”,絕不僅僅是一種林奕含個人因為對文學或是道德的潔癖而引發(fā)的“特異性”反應,而可能是廣泛存在于每一個遭遇類似不幸的人中。
在《性之恥,還是傷之痛?》一書中,學者龍迪通過對一些遭遇家外性侵的孩子們的家庭開展的實證調(diào)研,系統(tǒng)研究了性侵害對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傷害。書中呈現(xiàn)的諸多實證研究,都顯示出遭遇性侵害的兒童之后往往會罹患PTSD,焦慮、抑郁,不恰當性行為(例如性濫交等)或者性功能障礙。遭遇性侵犯也會導致受害者形成穩(wěn)定、泛化的內(nèi)歸因,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負面自我評價和羞恥情緒,進而形成持續(xù)的恥辱感。
在尚未對性和愛產(chǎn)生較為成熟的認知的未成年時期遭到性侵害,不僅意味著持續(xù)忍受強烈的恥辱感,更意味著可能難以再次面對一段健康的親密關系。林奕含通過房思琪的故事,鮮明地傳遞出這樣的絕望:“她不知道談戀愛要先曖昧,在校門口收飲料,飲料袋里夾著小紙條。曖昧之后要告白,相約出來, 男生像日本電影里演的那樣,把腰折成九十度。告白之后可以牽手,草地上的食指試探食指,被紅色跑道圍起來的綠色操場就是一個宇宙......”。
我們?nèi)绾握认乱粋€“房思琪”?
{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