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身份:從數(shù)據(jù)看當代中國宗教信仰情況
宗教長期以來在人類社會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這一點,在中外之間又有著巨大的差別,這種差異也極大影響了當代中西之間的社會構架和文化走向。本文數(shù)據(jù)部分根據(jù)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課題組:盧云峰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并分享分析。
宗教如何存在發(fā)展:以基督教為例
在西方,在羅馬帝國晚期之前,宗教在政治、生產生活中發(fā)揮的的作用很小,也不受重視,在那一時期,雖然基督教已經誕生,但長期以來受到了羅馬官方的壓制和迫害,比如把基督徒處死,送去角斗場喂野獸等。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基督教里的故事和所謂圣徒。


這是因為,對于羅馬人來說,傳統(tǒng)上的宗教信仰一直是較為隨意,薄弱且世俗的,直接繼承了希臘的神靈崇拜體系,其十二主神就是來自于希臘,如主神朱庇特即為希臘神話主神宙斯;以及其他類型的宗教。

羅馬帝國實行宗教合一主義,不要求忠于一個神或一種教條,本質是開放的,其包容吸收了很多不同的宗教,相對世俗;但他們確實要求對國家具有卓越的忠誠,基督教一神教的本質阻止了基督徒參與任何涉及“其他神靈”的活動。基督教從來不把國家看作是“最高的善”,藐視國家,破壞了階級性和秩序性甚至和家庭性,這是一種一神論,偶像崇拜式的宗教體系,也就意味著,這種宗教的擴張一定會對集權制,世俗化的羅馬帝國統(tǒng)治造成挑戰(zhàn)和威脅。

直到羅馬帝國晚期,隨著帝國中央權力和權威的逐漸衰落,分裂不斷加劇,為了減緩帝國的分崩離析,基督教才逐漸為羅馬官方所接受;而在充滿紛爭與動亂的背景下,為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救贖”,其信徒也越來越多,最終在313年,隨著“米蘭敕令”的頒布終于“轉正”,而此時距離羅馬滅亡也只有一百來年了。此后,在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中世紀開始基督教迎來了大發(fā)展時期,教權也急劇膨脹。

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或者基督教的興盛與否與國家構架和權力分布有直接關系關系:當國家和政權穩(wěn)固,繁盛,中央權力強大,向心力強的時候,不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居民就不那么需要宗教;而相反,中央缺乏統(tǒng)治力和話語權,區(qū)域動蕩,這就非常需要宗教出來進行統(tǒng)治權力與精神上的補缺,宗教的存在就是為了填補本應屬于政府的職能,如文化教育,醫(yī)療,甚至稅收以及精神安慰等等。也因此,在西方自中世紀開始進入分裂的“封建制”時期,文化凋敝經濟衰退,基督教開始在以上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修道院控制了幾乎所有的文化資源,建立最好的醫(yī)院,釀制最好的啤酒葡萄酒,甚至擁有自己的土地莊園和農奴,信徒們也大筆把叮當作響的錢幣送進教士們的口袋。

同理,這也正解釋了中國為什么在古代以來,文化體系中宗教一直沒有發(fā)揮重要作用的緣故,中國人,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和文化體系下,就是不太信宗教,也怎么不需要宗教的;歷史上佛教最盛的北魏十六國時期也正是一個充滿紛爭大殺四方的年代,就是如此還經歷了北魏太武帝滅佛、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大規(guī)模禁佛事件,此后千年再也沒有恢復曾經的規(guī)模勢力。
明白宗教的這種特性是理解宗教發(fā)展的關鍵,同樣,在當代中國,宗教及信徒們的布局發(fā)展也映射著這一邏輯下的社會現(xiàn)實。
當代中國總體信仰概覽
根據(jù)GFPS(China Family Panel Studeis)于2012年的調查,目前受我國政府承認的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全國89.6%的人認為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也就意味著只有10%的人認為自己信仰宗教。在這10%中,又有6.7%的人信仰佛教,其次是基督徒,占1.9%,最后是伊斯蘭教徒,占0.5%。(注意:該調查針對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漢族聚集地區(qū),沒有涵蓋如西藏、青海、內蒙、寧夏等地)。

相對應的,根據(jù)皮尤調查報告,在世界范圍內,有80%的人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除中國外)。這一數(shù)據(jù)鮮明的體現(xiàn)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差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華人社會中,很多自稱無信仰的人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無神論者。如根據(jù)臺灣地區(qū)的研究,很多自稱無宗教信仰的人在再次詢問是否“信神”上,有60%選擇了信;而對于無信仰又不信神的人中,又有60%的人說自己會“拜神”,且大多數(shù)都是拜的佛教。這一現(xiàn)象在大陸地區(qū)也一樣存在,很多人雖然不信教,但還是會存在祈福,去寺廟上香等情況。

在調查中,加入宗教組織的人又特別少,所有受訪者中真正參加組織的只有1%;從分布的情況來看,河南、甘肅、遼寧等省加入宗教組織的受訪者較多,而上海受訪者中雖有10%聲稱信佛,但加入宗教組織與團體的只有不到1%。令人驚訝的是,廣東的受訪者中加入宗教組織的非常少,只有0.1%,這與我們一般印象中廣東濃厚的宗教氛圍有較大差別。

盡管受訪者中參加宗教活動的比例不高,但由于國人整體而言參加社會組織的比例就不高,因此宗教組織成為了我國第一大社會組織,部分地區(qū)人數(shù)甚至超過工會人員。

在參加活動上,每周都會參加活動者占1.4%。在區(qū)域分布上,如河南受訪者參與宗教活動人數(shù)最多,每周都參加的受訪者就達到3.4%,甘肅為2.2%,甘肅的伊斯蘭教徒甚至每天都要參加宗教活動;經濟更為發(fā)達地區(qū)的上海廣東等省市則頻率要低一些。這一情況和教徒結構也有一定關系,如河南、遼寧基督徒比例較高,基督教每周都可能有活動;而廣東佛教徒比例很高,而因為佛教組織化度更低,缺少相應短周期宗教活動。
當代中國宗教信徒人口身份特征
由于教徒信教情況與性別、身份、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等客觀因素有直接關聯(lián),因此在這些領域,差異和代表性會更明顯。
總得來說,不論是中外或是不同歷史時期,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信仰宗教,調查中女性信教比為11.5%,高于男性的8.4%。1.2%的女性加入了宗教組織,男性為0.5%。

年齡上,4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信佛比例高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基督教相反,40歲以上中老年人信基督比例高于年輕人,而基督徒中以60歲以上的老人比例最高(30%)。然而,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雖然大學生出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對佛教有更多傾向和喜好,但基督教也有相當?shù)氖袌觯绕渲档米⒁獾氖腔浇虃鹘态F(xiàn)象在我國高校內相當普遍,如張貼各類傳單,現(xiàn)場攔人進行傳教,舉辦活動等等。

在文化水平與信教關聯(lián)之間,整體而言,受過高等教育(特別是本科以上文化水平)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少。從類屬來看,在基督教信徒中,文化水平中間層信教較少,位于兩端的信教者更多(即非常高學歷者和低學歷者信教相對更多);佛教這一差異會小一些,而最平均的則是道教,從文盲半文盲人群到受過高等教育人群信道教比例都基本相差無幾??傮w而言,宗教信徒里文化水平在初中和以下的占75%左右,大專以上學歷者教徒不足10%。

宗教信仰與社會階層之間也存在一定關聯(lián)。穆斯林和佛教徒平均收入較高,基督教徒平均收入較低;天主教徒,即使有收入,平均年收入也較低,穆斯林一旦有收入平均收入較高。
基督教的特殊表現(xiàn)
基督教徒在我國的情況更加特殊,其情況較為復雜,更為突出,值得注意。
根據(jù)2010年的《宗教藍皮書》顯示,中國信基督教的有2305萬人,其中1556萬人受洗。基督教目前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宗教,尤其在河南省的農村地區(qū),基督徒比例已超過佛教。除此之外,基督徒組織歸屬感更強,加入宗教組織比例最高,達到三分之一;參加宗教活動也是最積極的,有超過一半(54%)堅持每周都參加,相比之下,信佛者40%從不參加宗教活動,道教更是達到60%。

除此之外,主觀評價上,有超過三分之二基督徒認為宗教對自身很重要,對信仰重視程度排在其他宗教前面,尤其超過佛教道教。而在年齡文化上,基督教信眾年輕人比例低于佛教,受教育程度也相對較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學內,基督教發(fā)展形式迅猛。如根據(jù)社科院2015年《當代大學生信教群體狀況調查》的統(tǒng)計,北京大學學生的信徒百分比是11.3%,其中基督徒9.4%,佛教徒1.9%;人民大學學生的信徒百分比是10.7%,其中基督徒5.4%,佛教徒1.8%,伊斯蘭教徒3.6%;北京師范大學學生的信徒百分比是6.8%,其中佛教徒4.5%,天主教徒2.3%;清華大學學生的信徒百分比是這四所高校中最低的,占2.5%,為基督徒。數(shù)據(jù)顯示,北大、人大學生中基督徒比例高于佛徒,清華學生中的信徒比例在這四所高校里最低。報告顯示,近年來基督教在大學校園內傳教勢頭較迅猛,影響較大,如果在校園傳播宗教的趨勢繼續(xù)升溫的話,信教大學生的比例將會繼續(xù)增長。

此次調研樣本反映,信仰基督宗教的大學生對宗教活動或儀式相對比較看重,他們也更注重宗教群體生活,基督宗教信徒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是最穩(wěn)定最頻繁的,這是很多學生選擇基督教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調查樣本顯示,北京大學見過宗教團體在校園進行活動的學生比例比其他三所學校高。2008年北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態(tài)度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北大對基督宗教“比較熟悉”以及“略有所知”的大學生多達76.3%。由此可見,北京大學的宗教氣氛相對較濃,值得深入分析。
宗教,不可忽視的影響
對于宗教在我國情況的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整體信教比例很低,約10%
在漢族聚集區(qū),佛教徒比例最高,其次是基督教、道教、伊斯蘭和天主教
佛教仍是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
基督教影響力不可小覷,尤其對于農村和低收入,低文化群體而言,若從組織化,參與活動頻率和信徒覺得宗教重要性的角度來看,基督教已成為漢族地區(qū)最具有影響力的宗教

總體而言,有無宗教信仰者在收入方面差距不大,但當收入相當時,有宗教信仰者比無宗教信仰者對自身經濟和社會地位主觀感覺更高,也就是說,宗教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在主觀上讓人感覺更滿足。因此,這也恰恰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相對應,即在我國目前而言,宗教在鄉(xiāng)村地區(qū)和較貧困地區(qū),發(fā)展隱秘且蓬勃,為中老年人關注,很多地方都出現(xiàn)有各類教堂,而這也映射出一些問題————即我國的鄉(xiāng)村和基層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而根本而言還是經濟問題,提升收入,豐富生活和精神世界(這也是當下年輕人所需要的),讓中老年人更多感到關懷,組建其他類型的社區(qū)和幫扶組織,讓政府職能去覆蓋填補曾被宗教所代替的功能,是基層建設的關鍵。
References:
當代中國宗教狀況報告——基于CFPS(2012)調查數(shù)據(jù)
習五一:應當重視當代中國大學生信教不斷升溫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