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曾說過一段話
馬未都曾說過一段話:“人最好的日子是三十五歲到五十五歲,我是過來的才敢說,這二十年是你的黃金時期,你要做事、干什么都是這二十年。”
人生在35歲之前,應該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在經歷中積累經驗,學習知識、豐富閱歷、情感和激情澎湃可以任意迸發(fā),也是可以試錯的人生階段。
35歲之后,便有了自己的特質,生命趨于成熟,有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風景和三觀,也有了生命的涵養(yǎng)。
到了55歲,不管自己是否成功,都應該停下來了,因為我們已經過了人生的黃金時期。
如此看來,35到55歲這個階段的人生,是做事最好的時期學生最有效率的時候。
你要知道,人生短暫,這二十年,絲毫不能浪費,因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世界并不會改變一個人,更不會去打擊一個人,只會潛移默化的讓一個走向成熟,走向自己固定的人生模樣。
這二十年就是關鍵,如果我們把握不住這種塑造,就會隨波逐流,讓自己自然生長,人生枝枝叉叉,生活一地雞毛,后半生就無法收拾。
《半山文集》:“人如果放棄了主動對自己的塑造,就只能被世界所塑造,被時代和環(huán)境所塑造,被他人所塑造。通常,這就被稱之為:隨波逐流。 ”
當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才能最作出正確的選擇,了解自己要怎么活,你這二十年就不會覺得虛度和迷茫。
時間久了,你會發(fā)現人做事的機會就那么幾年,甚至十幾年,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55歲以后就已經有了結果。
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年齡,而是這二十年經歷風雨之后,讓我們有了智慧,心里有了擔當,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應。
到了一定年紀,回首這二十年,也就會懂得:真正限制我們人生的,從來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認知上的困頓。認知水平不夠,再努力也沒用;認知層次太低,再辛苦也是徒勞。
55之后,也就會感慨,人生忙忙碌碌,兜兜轉轉,終其一生,我們都是在跟自己的認知能力博弈。
有人說人生后半場,就是自甘平庸,其實,我覺得只是我們已經遇見了那個更好的自己,忙碌半生,也該停下來,犒勞犒勞自己了。
老舍在《小病》中寫道:“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里。”
所以,55歲以后,過了人生的黃金期,人生盡歡已經歸于了平淡,懂得了怎么去對待生活,也知道了人生的各種滋味。
自然而然,就會讓自己安靜下來,淡然從容,不慌不忙的淡看生活中的光影交織,無論成功失敗,都會讓自己在這生活的曲折中溫柔前行。
余生,愿我們走過長長的路,生命有豐盈的美好,人生有最美的故事,無需再顛沛流離,便能夠以夢為馬,隨處可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