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 ——第一次閱讀感想和摘錄
我想我能變成動物,和它們?yōu)榘椋?/p>
它們是那么恬靜那么矜持,
我站著,久久的望著它們。
它們不為兒女作牛馬,也不為兒女哀號,
它們不在黑暗里睜眼失眠,為了它們的罪過啼泣,
它們不喋喋討論對上帝的責任,使我頭暈?zāi)X脹,
沒有一個不滿,沒有一個為了占有欲而癲狂,
沒有一個向另一個屈膝,也不對幾千年前的袓先跪拜,
在整個的地球上沒有一個有什么身份,也沒有一個憂郁哀傷。
——惠特曼Walt Whitman
這是傅雷翻譯的羅素的《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里的一首小詩。這本書寫與1930年,分為兩個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有時,內(nèi)心的陰霾和雷電,比外界的更可怕,更致命。
幸福是人生藝術(shù)的果實。
動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夠的食物,便快樂了?,F(xiàn)在太多人認為自己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麻木,絕望。
第一章 什么使人不快樂
不快樂的心理原因,顯然是很多的,而且種類不一。但全都有些共同點。典型的不快樂者,是少年時給剝奪了某些正常的滿足的人,以致后來把這一種滿足看得比一切其余的滿足更重要,從而使他的人生往著單一的方向走去,并且過于重視這一種滿足的實現(xiàn),認為和一切與之有關(guān)的活動相反。
第二章 浪漫底克的憂郁?
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喜歡販賣焦慮,他們認為自己發(fā)現(xiàn)了事物的本質(zhì),有種高人一等和明察過人的快感。在投資圈有句話,悲觀的人永遠正確,但樂觀的人能掙到錢。 悲觀容易使人走向虛無,樂觀的人往往會朝著好的方向不斷努力。
第三章競爭
我理解為內(nèi)卷,沒想到100年有來了次輪回,書里這么寫道:
“平均而論,他們之中每對夫婦所生的兒女不到兩個;他們對于人生并沒有相當?shù)臉啡た墒顾麄冊竿杏?。在這一點上,他們從清教徒派的祖宗那里承襲下來的過度的狂熱哲學,似乎并不適合這個世界。那批對人生的瞻望使他們?nèi)缡遣豢?,以致不愿生孩子的人,在生物學上看來是受了死刑的宣判。多少年后,他們一定要被更快樂更歡暢的人替代。
競爭而當作人生的主體,確是太可怕,太執(zhí)拗,使肌肉太緊張,意志太專注;倘用作人生的基礎(chǔ)的話,決不能持續(xù)到一二代。之后,定會產(chǎn)生神經(jīng)衰弱,各種遁世現(xiàn)象,和工作同樣緊張同樣困難的尋歡作樂,(既然寬弛已成為不可能,)臨了是因不育之故而歸于滅亡。競爭哲學所毒害的,不止工作而已,閑暇所受到的毒害也相等。凡能恢復(fù)神經(jīng)的,恬靜的閑暇,在從事競爭的人看來是厭煩的。繼續(xù)不斷的加速度變得不可避免了,結(jié)果勢必是停滯與崩潰。救治之道是在“保持生活平衡”這個觀念之下,接受健全而恬靜的享受?!?/p>
第四章 煩悶與興奮
煩悶的特色之一,是眼前擺著“現(xiàn)狀”,想象里又盤旋著“另外一些更愉快的情狀”,兩者之間形成一個對照。煩悶的另一要素,是一個人的官能必不專注于一事一物。煩悶在本質(zhì)上是渴望發(fā)生事故,所渴望的不一定是愉快的事情,只要是一些事情,能使煩悶的人覺得這一天和別一天有些不同就行。煩悶的反面不是歡娛,而是興奮。
煩悶有兩種:一種是生產(chǎn)的,一種是令人愚蠢的。生產(chǎn)的那一種是由于不麻痹(不麻痹方有煩悶);令人愚蠢的一種是由于缺乏有生機的活動。
幸福的生活,大半有賴于恬靜,因為唯有在恬靜的空氣中,真正的歡樂才能常住。
第五章 疲勞
在現(xiàn)代世界上最進步的幾個地方,由于工業(yè)狀況之改進,肉體的疲勞已大為減輕。今日,進步的社會里最嚴重的一種疲勞,乃是神經(jīng)的疲勞。奇怪的是,抱怨這種疲倦的呼聲,最多來自小康階級,事業(yè)家,和勞心者,在薪工階級里倒反而少。
培養(yǎng)這么一副有秩序的頭腦,對于幸福與效率兩者都能有驚人的作用。當你需要把一個困難的或令人愁慮的問題下一決斷時,全部的材料一到手,就立刻運用你最好的思想去應(yīng)付并且決定,決定之后,除非再有新事實發(fā)見,再勿重新考慮。遲疑不決最是磨折人,也最是無裨實際。另一個方法可以消除多數(shù)的煩惱,就是明白那使你操心的事根本無關(guān)重要。
我們的行為并不象我們假想的那么重要;歸根結(jié)底,我們的失敗或成功并沒什么了不得。甚至刻骨銘心的憂傷也打不倒我們,似乎要結(jié)束我們終生幸福的煩惱,會隨著悠悠的歲月而黯淡,后來連煩惱底鋒利也幾乎淡忘了。
第六章 嫉妒 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我覺得不太順暢,當然作為一個佛系的人,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不是煩惱,草草略過。
第七章 犯罪意識 這章涉及倫理學的一些,我沒看懂,舉的例子講的是關(guān)于戀母情結(jié)的男人尊重憎厭性交的妻子,不過這也不重要,略過
第八章 被虐狂 也是不能理解的章節(jié),說明我還沒出現(xiàn)這種極端的癥狀
第九章 畏懼輿論
以一般而論,除了專家的意見之外,大家對別人的意見總是過于重視,大事如此,小事也如此。在原則上,一個人的尊重公共輿論,只應(yīng)以避免饑餓與入獄為限,逾越了這個界限,便是自愿對不必要的專制屈服,同時可能在各方面擾亂你的幸福。
幸福的原因
第十章 快樂還可能么?
教育所造成的差異,只在于獲取樂趣時的活動差異。因完成一件事情而產(chǎn)生的樂趣,必須有種種的困難,在事前似乎絕無解決之望,而結(jié)果總是完成。也許就為這個緣故,不高估自己的力量是一種幸福之源。一個估低自己的人,永遠因成功而出驚;至于一個估高自己的人,卻老是因失敗而出驚。前一種的出驚是愉快的,后一種是不愉快的。所以過度自大是不智的,雖然也不可過度自卑以致減少進取心。
在印度、中國、日本,外部的政治情勢常常牽涉著年青的獨立思想家底幸福,但是沒有象西方那樣的內(nèi)部的阻礙。只要在青年眼中顯得重要的活動成功,青年就覺得快樂。他們覺得自己在民族生活里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得扮演,于是竭力追求著這個雖然艱難但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在西方受有最高教育的男女之間,玩世主義是極其流行的,而這玩世主義是“安樂”與“無能”混合起來的產(chǎn)物?!盁o能”令人感到世界上事事不足為,這個感覺當然是痛苦的,但因為有“安樂”在旁邊,所以這痛苦并不尖銳到難以忍受的地步。在整個東方,大學生可以希望對公共輿論發(fā)生相當?shù)挠绊?,這是在現(xiàn)代的西方辦不到的,但他在物質(zhì)收入方面就遠不及在西方那末有把握了。既不無能,又不安樂,他便變成一個改造家或革命黨,但決不是玩世者。改造家或革命黨的快樂,是建筑在公共事業(yè)的進展上面的,但即使他在被人處決的時候。也許他還要比安樂的玩世主義者享受到更真實的快樂。我記得有一個中國青年來參觀我的學校,想回去在中國一個反動的地區(qū)設(shè)立一個同樣的學校。當時他就預(yù)備好辦學的結(jié)果是給人砍掉腦袋。然而他那種恬適的快樂使我只有羨慕的分兒。
只要對這種事情真正感到興趣,一個人在閑暇時就心有所歸,不再覺得生活空虛了。
幸福底秘訣是:讓你的興趣盡量的擴大,讓你對人對物的反應(yīng),盡量的傾向于友善。
第十一章 興致
翻譯的看不懂。。。
第十二章 情愛
在最好的一種情愛里,一個人希望著一樁新的幸福,而非希望逃避一件舊的憂傷。
最好的一種溫情是雙方互受其惠的;彼此很歡悅的接受,很自然的給予,因為有了互換的快樂,彼此都覺整個的世界更有趣味。
第十三章 家庭
這章寫的很好,值得細讀。
女子往往單為親操家政之故,在丈夫眼中變得可厭,在孩子眼中顯得可憎。黃昏時,丈夫從公事房回來,嘮叨著一天的煩惱的女人是一個厭物,不這樣嘮叨的女人是一個糊涂蟲。至于對兒女的關(guān)系,她為了要有兒女而作的犧牲永遠印在頭腦里,以致她幾乎一定會向孩子要求過分的酬報,同時關(guān)心瑣事的習慣使她過事張皇,心地狹小。這是她不得不受的損害之中的最嚴重的:就是因為盡了家庭責任而喪失了一家之愛;要是她不管家事而保持著快樂與愛嬌,家人們也許倒會愛她。
父母不敢再相信自己真有權(quán)利反對兒女,兒女不再覺得應(yīng)當尊敬父母。服從的德性從前是天經(jīng)地義,現(xiàn)在變得陳腐了,而這是應(yīng)當?shù)摹>穹治鍪褂薪逃母改搞枫凡话?,唯恐不由自主的傷害了孩子。假如他們親吻孩子,可能種下奧地帕斯癥結(jié);假如不親吻,可能引起孩子的妒火。假如他們命令孩子做什么事情,可能種下犯罪意識;不命令吧,孩子又要習染父母認為不良的習慣。當他們看見幼兒兒吮吸大拇指時,他們引伸出無數(shù)可怕的解釋,但他們仿徨失措,不知怎樣去阻止他。素來威勢十足的父母身分,變得畏怯、不安,充滿著良心上的疑惑。古老的、單純的快樂喪失了,同時:由于單身女子的獲得自由,女子在決意做母親的時光,得準備比從前作更多的犧牲。在這等情形之下,審慎周詳?shù)哪赣H對子女要求太少,任意使性的母親對子女要求太多。前者抑壓著情愛而變得羞怯,后者想為那不得不割棄的歡樂在兒女身上找補償。在前一種情形內(nèi),兒女鬧著情愛的饑荒,在后一種情形內(nèi),兒女的情愛受著過度的刺激。總而言之,在無論何種情勢之下,總沒有家庭在最完滿的情狀中所能提供的,單純而自然的幸福。
要在此世幸福,尤其在青春消逝之后,一個人必須覺得自己不單單是一個歲月無多的孤立的人,而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它是從最初的細胞出發(fā),一直奔向不可知的深遠的前程的。這若當作一種用固定的字句來申說的有意識的情操,那末它當然是極端文明而智慧的世界觀,但若當作一種渺茫的本能的情緒,那末它是原始的,自然的,正和極端文明相反。一個人而能有什么偉大卓越的成就,使他留名于千秋萬世之后的,自然能靠著他的工作來滿足生命持續(xù)的感覺,但那般并無奇材異能的男女,唯一的安慰就只有憑藉兒女一法。凡是讓生育沖動萎縮的人,已把自己和生命的長流分離,而且冒著生命枯涸之險。對他們,除非特別超脫之輩,死亡就是結(jié)束一切。在他們以后的世界與他們不復(fù)關(guān)涉,因此他們覺得所作所為都是一片空虛而無足重輕。對于有著兒孫,并且用自然的情愛愛著他們的男女,將來是重要的,不但在倫理上或幻想上覺得重要,抑且自然地本能地覺得重要。且若一個人能把興趣擴張到自身之外,定還能把他的興致擴張到更遠。如亞伯拉罕那樣,他將快慰地想到他的種子將來是去承受福地的,即使要等多少代以后才能實現(xiàn);他將因這種念頭而感到滿足。而且由于這等感覺,他才不致再有空虛之感把他所有的情緒變得遲鈍。章
第十四章 工作
一個人勉強做著的時候,會變成玩世不恭,以致在任何事業(yè)上都不能獲得心滿意足的快感。我不能責備一個從事于這等工作的人,因為饑餓的威脅太嚴重了,但我想只要可能做滿足建設(shè)沖動的工作而不致挨餓,那末為他自己的幸福著想,明哲之道還是采取這一種工作而舍棄酬報優(yōu)越、但他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沒有了自尊心就難有真正的幸福。而凡以自己的工作為羞的人就難有自尊心。
第十五章 閑情
一個人一朝窺見了造成心靈的偉大的東西之后,——不問這窺見是如何短暫如何簡略,——倘仍然渺小,仍然重視自己,仍為瑣屑的不幸所困惑,懼怕命運對他的處置,那他決不能快樂。凡是能達到心靈的偉大的人,會把他的頭腦洞開,讓世界上每一隅的風自由吹入。他看到的人生、世界、和他自己,都將盡人類可能看到的那么真切;他將覺察人類生活的短促與渺小,覺察已知的宇宙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集中在個人的心里。而他將看到,凡是心靈反映著世界的人,在某意義上就和世界一般廣大。擺脫了為環(huán)境奴使的人所懷有的恐懼之后,他將體驗到一種深邃的歡樂,盡管他外表的生活變化無定,他心靈深處永遠不失為一個幸福的人。
第十六章 努力與舍棄
中庸之道是一種乏味的學說,我還記得當我年輕時曾用輕蔑和憤慨的態(tài)度唾棄它,因為那時我所祟拜的是英雄式的極端。然而真理并非永遠是有趣的,而許多事情的得人信仰就為了它的有趣,雖然事實上很少別的證據(jù)足為那些事情張目。中庸之道便是一個恰當?shù)睦樱核赡苁欠ξ兜膶W說,但在許多方面是真理。
某種舍棄是在于愿意正視自己的真相,這一種舍棄,雖然最初會給你痛苦,結(jié)果卻給你一種保障,——唯一可能的保障——使你不致象自欺的人一般,嘗到失望與幻滅的滋味。令人疲倦而長久之下令人氣惱的事,莫過于天天要努力相信一些事情,而那些事情一天天的變得不可信。丟開這種努力,是獲取可靠與持久的幸福的必要條件。
第十七章 幸福之人
一切的不幸福都由于某種的破裂或缺乏全部的一致,意識界與無意識界缺少了相互的聯(lián)絡(luò),便促成自身之內(nèi)的破裂;自己與社會不曾由客觀的興趣和情愛之力連結(jié)為一,便促成了兩者之間的缺少一致。幸福的人決不會感到這兩種分離的苦痛,他的人格既不分裂來和自己對抗,也不分裂來和世界對抗。這樣的人只覺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享受著世界所提供的色相和歡樂,不因想起死亡而困惑,因為他覺得并不真和后來的人分離。如是深切的和生命的長流結(jié)合之下,至高至大的歡樂方能覓得。
這是一個值得讀的書,但是傅雷翻譯的比較拗口,可能年代久遠吧,一些詞句不是很好理解。
幸福,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詞。羅素從宗教,倫理,哲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來討論這個問題,他本身是個左派,而譯者很巧妙的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的四書五經(jīng)內(nèi)容來傳達一些相近的觀點。
1930年,那是個動蕩的年代,一戰(zhàn)剛結(jié)束,二戰(zhàn)正在醞釀。翻閱這本書,不經(jīng)感慨,原來不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一樣。人們會害怕空虛,會畏懼輿論,拜金主義,少子化,家庭矛盾,工作壓力,社會壓力,90年過去了依然存在,甚至更甚。
作者將不幸福和幸福的原因一一羅列出來。擺事實,講道理(雖然有些我沒看懂)。對我來說,最有用的一條就是閑情(工作以外的愛好)。工作對我來說是壓抑的,但我又讀書的閑情,當我沉浸其中時,時間過得很快。以前我讀過就讀過了。我腦子不好,看了就忘?,F(xiàn)在我會找個地方記錄一下,甚至寫個讀后感。讀完以后我依然會忘,但是在書寫的過程中,那種投入的感覺卻是非常美好的。我忘記了其他,就是個簡單的碼字機器。而當完成后,我也能很快抽離出來。然后開心的去睡覺。這也許就是我簡單而快樂的幸福吧。
剩下的什么家庭啊,什么情愛啊,和我這個孤寡的人有什么關(guān)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