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1984年山西垣曲古城東關遺址發(fā)掘簡報
1982—1984年山西垣曲古城東關遺址發(fā)掘簡報
選自《文物》1986年06期,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縣博物館
垣曲縣古城鎮(zhèn)位于縣城東南30公里,1959年以前是垣曲縣治所在。古城鎮(zhèn)南隔黃河與河南省滝池縣相望,東倚王屋山與河南濟源相鄰,西部為中條山,地處沈河與亳清河沖積而成的小盆地內。東關遺址在古城東關沂河西岸的河旁臺地上,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長約300米,總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圖一)。遺址區(qū)內有現(xiàn)代小路通過,為工作方便,分為四個發(fā)掘區(qū),自南向北分別為I、口、ID區(qū),西北部為IV區(qū)。
1982年秋試掘100平方米,開探方I區(qū)2個、口區(qū)1個、DI區(qū)1個。1983年至1984年秋共正式發(fā)掘四個季度,開探方82個,探溝2條,揭露面積總計2,000余平方米;共清理灰坑360個,房址4座,陶窯7座,墓葬19座(包括甕棺葬2座),壕溝3條,灰坑中發(fā)現(xiàn)骨架8真,出土了大批陶、石、骨、蚌質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這里僅將仰胡晚期和龍山早、晚期遺存作簡要報道,東周文化遺存將另文報告。
一 地層堆積
古城東關遺址四個發(fā)掘區(qū)的地層堆積情況不盡相同。I區(qū)現(xiàn)為場院,第一層和第二層為場院墊土和近代擾土層;第二層下疊壓有少量近代及宋元時期的墓葬;第三層堆積為灰褐土,系東周文化層,在I區(qū)呈不連續(xù)分布,在已發(fā)掘的部分,只存在于中部和東南部幾個探方內;第三層下疊壓大量仰韶、龍山早晚期及東周等時期的灰坑、陶窯和房址;在無東周層存在的探方內,這些遺跡直接疊壓在第二層下??趨^(qū)現(xiàn)為農田,地昌堆積與I區(qū)略同,只是東周層堆積較厚,一般在0.5-1.2米之間,并存在于大部分探方內。III區(qū)亦為農田,近代擾層下疊壓有仰韶晚期、龍山草晚期和東周的灰坑、陶窯.房址等,遺施分布較為稀疏,未見東周文化層。IV區(qū)因僅開兩條探溝,地層情況不甚明To
現(xiàn)以I區(qū)T49南壁剖面為例說明這一遺址的地層情況(圖二)。
第一層:.黃褐土,質堅硬,深0-0.2米,厚0.1-0.2米。為場院墊土。
第二層:淺褐土,較疏松,深0.1-0.6米,厚0.2-0.35米。出瓷片、鐵釘、東周陶片等,為近代擾土層。
第三層:灰褐土,較疏松,包含少量紅燒土粒、炭渣等。慄0.4-1.25米,厚0.2—0.75米。出細把豆、粗繩紋甕口、乳突狀鬲足陶片和板瓦等,另有少量殘碎石器和骨器。此層為東周文化層。
第三層下疊壓H211和H212兩個灰坑,H211打破H212o H211為袋狀灰坑,坑口距地表1.05-1.2,坑深0.85米??觾葹榛液稚?,出土陶器主要有寬沿盆、繩紋深腹罐等。時代屬龍山早期。H212為一鍋底形坑,坑口距地表0.8、坑深1.55米??觾纫酁榛液稚?,出土大口深腹罐、罐形鼎、釜灶、高領罐、直壁缸、小盆等陶器以及石刀、骨錐、陶紡輪等生產工具。時代與H211大體相當。
二 仰韶文化晚期遺存
古城遺址的I、II區(qū)均發(fā)現(xiàn)比較豐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遺跡和遺物,其中尤以II區(qū)的仰韶遺存較為集中。
遺跡
目前僅發(fā)現(xiàn)灰坑,I區(qū)和H區(qū)共46個。依結構與形狀可劃分為三種:圓形袋狀坑、圓形直壁坑和圓形鍋底坑。此外,還有少數(shù)幾個形狀不規(guī)則的灰坑。
遺物
按質地分為石器、骨器和陶器三類,均出于灰坑。
(一)石器大部分為磨制的生產工具?種類有刀、鏟、鑿、僕、紡輪、刮削器、錐等,也有少量石環(huán)一類的裝飾品。
刀(I H41:7),長7.3、寬4.9、厚1.1厘米。磨制,長圓形,兩端有缺口,器身一面平直,一面微凸,單面刃(圖三:7)。
鏟(HH27:27),長12.9、寬4.4、厚1.2厘米。磨制,長方形,雙面弧形刃(圖三:12)。 鑿(I H79:U),長3.1、寬1.1,厚0.2厘米。磨制,略呈梯形,單面刃(圖三:10)o
鐮,標本IH56:4,殘長5.8厘米。磨制,三角形,兩面微凸,前鋒中脊隆起(圖三:1)o標本長6.4厘米。磨制,柳葉形,前鋒中脊隆起(圖三:2)。
陶刀(IH4L3) (8*1/9,余均1/3)
璜(1?41:4),外徑6.9、內徑5.1厘米。磨制,半月形,一端有穿孔,截面呈三角形(圖三:9)。
(二)骨器磨制,器種有錐、鐮、笄及裝飾品,均出自灰坑。
錐(nH28;2),直徑0.4、殘長7.1厘米。磨制,尾端殘(圖三:5)。
鐮(UH27:26),長5.3厘米。磨制,三棱形段身,圓柱形鋌(圖三:3)。
笄(IH56:31),殘長4.2厘米。磨制,圓錐形,尾端殘(圖三:4)。
飾物(IH79:13),長7厘米。磨制,月牙形,頂端有一穿孔(圖三:6)。
(三)陶器大部分為殘片,完整器物較少,均出自灰坑。陶質分為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泥質橙黃陶,夾砂灰陶、夾砂灰褐陶、夾砂紅褐陶、夾砂黑陶等。泥質紅陶居多,夾砂紅褐陶居次,其余皆少見。此外,有少量的泥質磨光黑陶。素面陶為主,紋飾中細繩紋、線紋多見,也常見泥條按印而成的附加堆紋,有部分弦紋和少量的橫籃紋及鏤孔。彩陶數(shù)量很少,主要有黑彩、紅彩。以幾何形圖案為主,有弧線紋、斜線紋、網(wǎng)格紋、蝶須紋、弧線圓點紋、圓圈紋等;多施于泥質紅陶缽、泥質橙黃陶缽的口沿上,也有少數(shù)施于泥質灰陶缽和泥質灰陶罐的口沿、肩及頸部(圖四I圖一九:2)。
可辨認出的器種有罐、缽、碗、小口瓶、盆、樓孔豆、釜、鼎、器蓋、甑、帶流器等。其中以各式罐、缽居多,次為甕、刀、口瓶,余皆少見。
斂口罐,標本IH56:46,口徑28.4、肩徑33.2、底徑12.4、通高29.2厘米。泥質磨光灰陶。方唇,圓肩,下腹內收,平底,素面(圖五:1)o標本IH31:40,口徑32.4、肩徑38.4、底徑14、通高28.8厘米。泥質磨光黑陶。方唇,圓肩,下腹內收,小平底??诓恳韵嘛棓?shù)周凹弦紋,肩部有雞冠狀雙耳(圖五:2)。
侈口罐,標本IH31:41,口徑36、肩徑41.2、底徑16.4、通高30.4厘米。夾砂紅褐陶。翻沿,尖唇,折肩,斜腹,平底。肩部飾凹弦紋和附加堆紋各一周(圖五:3.圖一九:1)O標本IH56:41,口徑29.5,腹徑41.5、底徑15.5、通高40.5厘米。夾砂灰褐陶。折沿,圓唇,圓腹,平底。腹部飾一周附加堆紋(圖五:4)O缽,標本HH31:5,口徑20、腹徑22、底徑8、通高8.6厘米。泥質灰陶。斂口,折腹,下腹內收,底微凹。素面(圖六:1)。標本I H 56:19,口徑13.2、底徑7.8、通高7.2厘米。泥質灰褐陶。口微斂,尖唇,斜腹,平底。素面(圖六:3)o標本口H29:3,口徑17.6、底徑7.2、通高7.6厘米。泥質紅陶。敵口,弧腹,平底。素面(圖六:2)。
盆,標本UH34:9,口徑26.2、底徑12.4、通高17.6厘米。夾砂灰渴陶。散口,斜方唇,下腹稍內收,平底。素面(圖六:11)。標本1?56:23,口徑24、底徑10」、通高15.2厘米。夾砂灰隋。侈口,斜直腹微內收,平底。服飾一周附加堆紋(圖六:10)o標本IH婦:12,口徑16.4,底徑9.6、通高13.4厘米。夾砂紅褐陶。侈口,折沿,腹略內收,平底。頸部飾乳釘紋,頸以下通體線紋,腹飾一周附加堆紋(圖六:12,圖—九:3)o
帶流盆(IH79:13),口徑30、底徑娑、通高22厘米。泥質灰陶??诓坑幸还軤疃塘?,口微斂,圓唇,平底。腹置雞冠耳,.素面(圖六:9;圖一九:4)o
碗,標本UH27:23,口徑18.4,底徑13.6、通高7.6厘米。夾砂紅褐陶。斜直口,圓唇,腹略內收,平底。腹飾很淺的繩紋(圖六:4)O標本1H56:24,口徑14、底徑8.4、通高6.8厘米。泥質紅陶??谖?,斜腹,假圈足。素面(圖六;5)。
小口瓶(IIH36:1),僅見瓶口??趶?.6厘米。泥質灰陶。平折沿,尖唇,長頸(圖六:13)。
器蓋(IH25:29),握手直徑8.8、底徑18.4、通高8.8厘米。夾砂灰陶?;ò隊钗帐郑备?,敞口。腹飾很淺的繩衣(圖六:6)。
甑(TH129:3),口徑21.6、底徑11、通高13.2厘米。夾砂紅陶。盆形,底有圓形而橢圓形的算孔,腹置雞冠耳。素面(圖六:7)。
鼎(I H129:2),口徑16.8,腹徑18、腹深12.8、通高18厘米。夾砂灰褐陶。侈口,圓唇,鼓腹略折,圜底近平,方柱形足。素面(圖六:8)。
樓孔豆(IH56:30)殘,僅有豆座,上有圓形樓孔。底徑16.8,孔徑1.2、殘高12厘米。泥質紅陶(圖六:14)。
刀(IH41:3),長8.5、寬4.8、厚0.5厘米。磨制,泥質灰陶。兩側有缺口,單面刃。通體有細繩紋(圖二:13)。
紡輪(IH42:1),直徑4.9,孔徑1、厚1厘米。殘,泥底紅陶。圓形,中間有穿孔。素面(圖三:11)。
球(IH41:6),直徑6厘米。泥質灰陶。涂白衣,不甚規(guī)整(圖三:8)。
此外,在灰坑中還出土豬、羊、狗等家畜骨胳。
三 龍山文化早期遺存
遺跡
房址3座。地面建筑1座,因破壞較甚,難以復原。半地穴式2座。IF1為半地穴式,穴室略呈圓形,建于生土上。直徑2.6、深0.54米。地面鋪一層2厘米厚的黃色料遍土,地表平滑。居室內北部有一圓形袋狀坑,坑口直徑1.6、坑底直徑1.8、深1.3米。坑底有大量草木灰和枕火燒過的石塊。門道開于南部,為一外高內低的長條斜坡,長1.56,寬1.02、深0.28—0.52、高約0.3米。房址東北部被斷崖切掉,門道西南部被近代墓破壞,周圍未見柱洞等遺跡(圖七)。
窯址5座。窯室平面分圓形和橢圓形兩種,掏挖于生黃土中。值得注意的是五座陶窯中有三座是建于大灰坑的坑壁上,利用坑底作活動場地,在坑邊上掏挖豎穴小窯,使窯和坑成為相關的單位。陶窯自下而上為火膛、火道、窯算、窯室、窯頂?;鹛盼挥诟G室正下方,燒成紅色,下部有火口,開在灰坑火膛頂部為火道,呈斜坡狀向窯室延伸,其間有窯算相隔,算孔數(shù)目不等,形狀多不規(guī)則。窯室多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的窯室頂部有圓孔,燒成青灰色,可能是出煙口。這些窯一般容積較小,只適于燒制體積較小的器皿。與陶窯相關的灰坑規(guī)模較大,建有斜坡通道,坑底修成階梯式平臺,灰坑壁上挖有窯洞及小土龕,還發(fā)現(xiàn)堆積窯內廢渣的土坑。這里很可能是燒窯作坊。
灰坑平面分圓形、橢圓形、圓角長方形及不規(guī)則形四類。前兩類又包括口小底大的袋形、直壁平底的筒形和口大底小的鍋底形三種?;铱右?guī)模較大,口徑多為2—4、深2—3米左右,最大的坑口直徑約為8米,坑底距地表深約4.2米。這些灰坑的疊壓打破關系十分復雜,一組打破關系經常包括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單位,不具有打破或疊壓關系的灰坑很少。個別灰坑壁上留有單齒或雙齒木耒的痕跡。'坑內填土不甚相同,多為灰色或深灰色。出土遺物以陶片為大宗,其它為石、骨、角、蚌器及豬、牛、狗、.羊、鹿、魚等動物骨胳,少數(shù)灰坑出炭化糧食。在一些灰坑中發(fā)現(xiàn)不少殘碎的白灰面,表面平滑,底層粘有黑色細砂。在四個灰坑中發(fā)現(xiàn)人骨架,葬式不一,有的仰身直肢,有的俯身屈肢,還有的骨架零散,頭骨與肢骨分置。均無隨葬品。
遺物
(一)石器分打制、磨制兩種。器種有斧、鏟、刀、鑿、鐫、鐐、盤狀器、尖狀器、杵、雑、網(wǎng)墜、環(huán)等。
斧(I H210H2),長7.2、寬3.7、厚1.2厘米。磨制。舌形,雙面弧刃(圖九:2)
鏟(I H275:14),長22、寬10、厚1厘米。磨制。長方形,刃殘,頂端有一對穿圓孔(圖八:8)。
刀,標本I H275:5,長10.5、寬4.2、厚0.9厘米。磨制。長方形,雙面直刃,兩側有
映口(圖八標本IH252:1,長8.5、寬3.5厘米。磨制。長方形,雙面直刃,兩側有缺口,中間有一對穿圓孔,孔兩側有對稱凹槽(圖八:2)。
鑿(IH252:36),長6.5、寬3.2、厚1.8厘米。打后加磨。長方形,單面直刃(圖九:1)。
錛(IH252:56),長8.6、寬5.4、厚1.6厘米。磨制。單面直刃,刃部寬于頂部(圖八:3)
長條形器,標本菜集1:1,長25.2、寬9.6、厚3厘米。打制。前端尖,一面有中脊,一面略平(圖八:4)。標本IH84:8,長14,寬7.6、厚2.2厘米。半殘,打制,前端圓,平截面為三角形(圖九:10)。
鏃,標本111251:31,長6.3、寬3.3、厚0.3厘米。磨制。菱形,前鋒兩側磨出利刃(圖八:5)。標本I H251:33,長2.4、寬1.5、厚0.2厘米。磨制。三角形,兩側有刃(圖八:6)。標本I H251:27,長4.7、寬1.3厘米。磨制。三棱形,有短鋌(圖八:7)。
(二) 骨器數(shù)量亦較多,有錐、鑿、鐮、針、笄等,均為磨制(圖九:3-9)。
(三) 角器僅發(fā)現(xiàn)角錐一種,數(shù)量很少。
(四) 陶器按質地可分為夾砂和泥質兩大類,有灰、褐、黑、紅等色。其中以夾砂灰陶最多,其次為泥質灰陶,少量為夾砂褐陶和泥質黑陶。紋飾中籃紋的比例較大,其次為繩紋。寬帶形附加堆紋較為常見,多施于器物的口沿及腹部,少則一條,多則六至八條,起裝飾及加固作用。另有少量弦紋、鏤孔、劃紋等。陶器以手制為主,部分器物的口沿可見慢輪修整的痕跡。陶胎一般較厚,少量火候較高,如mHll:44深腹罐的表面結有一層發(fā)亮的自然釉。按用途可分為炊器、盛貯器、飲食器三類。器物造型以平底器最多,其次為三足囂,也有少量圜底器和圈足器。器種有釜灶、鼎..肆、罐、甑、盆、碗、單把杯、杯、刻槽盆、豆、瓶、器蓋等。
釜灶,系釜和灶的結合體,出土數(shù)量較多。上身為釜,多為侈口,腹部飾雞冠耳或鑿,圜底,釜內有的裝一圈算隔;灶體為筒形,上部有四個兩兩對稱的橢圓形或方形煙孔,底部有灶門,多為方形。釜與灶相連部位距口沿高度不等,有的在釜口沿下,有的在釜身中部。器身常飾繩紋或籃紋,口沿下、釜灶接合處、灶門四周及灶底常飾附加泥條。標本I H251:45,口徑20.8,腹徑22.5、底徑18.8、通高32厘米。夾砂灰褐陶?;ㄟ吙谘赝鈧?,釜與灶接合處在釜身中部,灶上部有四個圓形煙孔,灶門長方形。通體飾粗繩紋和三條附加泥條(圖版伍:1;圖一O:l)。
鼎,數(shù)量亦較多。形式多樣,以平底盆形和圜底釜形兩種為主。標本I H251:43,口徑26、腹徑21.6、腹深16、通高24厘米。夾砂灰陶。盆形,口沿外侈,腹壁較直,飾雞冠耳,扁鑿形足。通體飾繩紋,口沿下、腹部及足部飾附加堆紋(圖版伍:3;圖一O:4)o標本I H185:ll,口徑17.2、腹徑18.8、腹深18、通高22.4厘米。夾砂灰褐陶。罐形,侈口,鼓腹,圓底,三角鑿形足。通體飾籃紋(圖版伍:2;圖一0:9)。
斝,標本I H251:62,口徑18、腹徑21.6、腹深16、通高24.8厘米。泥質灰褐陶??谖⒊?,高領,圓腹,三袋形足肥大外撇,腹足界線明顯。下腹及足部飾橫籃紋,肩以上磨光(圖版伍:4;圖一。:2)。標本I H91:l,口徑18.8、腹徑13.6,腹深12、通高17厘米。泥質灰褐陶。敞口,束腰,下腹外鼓,三袋形足。腹部按捺—?周凹窩(圖-O:5)o甑(I H 91:9),口徑22.8、腹徑26、高21.2厘米。夾砂紅陶。深腹盆形,口外侈,腹飾雞冠耳,近底處有兩周圓孔,底部也有多個圓孔。通體飾斜籃紋(圖一O:10)O深腹罐,出土數(shù)量最多。以侈口較多見,少量直口或斂口,平底。標本DIH22⑦:27,口徑39.2、底徑19.2、高50.4厘米。夾砂灰陶?;ㄟ吙谘赝獬蓿共肯率粘善降?,飾籃紋和八條附加堆紋(圖一一:1)。標本IH11O:33,口徑28、腹徑30、底徑17、高49厘米。夾砂灰褐陶。口微斂,體呈筒形,平底。通體飾繩紋,口沿及腹中部各飾一條附加堆紋(圖一一:2)。
高領折肩罐(IH251:54),口徑11.2,肩徑30,徑14.8、高44厘米。夾砂灰陶。小口微侈,高領折肩,小平底。飾籃紋(圖~F:3)。
高領圓肩罐(IHH22⑦:23),口徑10.4,肩徑24、底徑13.2、高35.2厘米。泥質灰褐陶。小口微外侈,斜肩緩圓,平底。飾籃紋(圖一一:4)。
斂口罐(IH251:53),口徑20、腹徑27.2、底徑13.2、高33.6厘米。泥質灰陶。鼓腹,最大腹徑偏上,口沿下附三個舌形鑿,鑿兩旁各穿一孔,平底。腹部飾五道弦紋,近底部飾籃紋(圖版伍:6;圖一O:11)。
雙耳瓶(HIH11:9),口徑7;6、肩徑13.2、底徑6.8、高21.6厘米。泥質灰陶。高領,折肩,腹部對稱附兩只環(huán)狀耳,平底,飾籃紋(圖版伍:5.圖一一:6)。
深腹盆,標本IH185;17,口徑28、底徑14.4、高19.2厘米。夾砂褐陶。直口,平底。飾斜籃紋(圖~二:1)。標本DIH 11:17,口徑29.2、底徑11.6、高18.8厘米。泥質灰陶。大敞口,寬折沿,平底。飾籃紋(圖一二:4)
淺腹盆,標本D1H22⑦:21,口徑30.4、底徑16、高14.4厘米。夾砂褐陶,敞口,斜壁,平底。腹部有兩對稱雞冠耳,飾橫籃紋(圖一二:2)o株本I H251:58,口徑20.4、底徑9.6、高5.6厘米。泥質黑陶。敞口,圓唇,腹壁斜收成平底。飾籃紋(圖一二:5)。
刻槽盆,標本IH251:49,口徑28、底徑16、高12.4厘米。夾砂褐陶。直口,有流,腹部緩圓,附對稱雙器耳,平底。內壁近底部有豎行刻槽,器表上部飾籃紋,下部飾劃紋(圖版伍:7;圖一二:3)?。標本IH 251:57,口徑128、底徑14.8、高18厘米。夾砂灰陶。敞口,有流,平底。內壁有豎行刻槽,器表飾繩紋和附加堆紋(圖一二:6)。
假圈足盆(IDH22①:1),口徑30.4、底徑15.6、高9.2厘米。泥質灰褐陶。敞口,斜壁,底部折成假圈足,平底。飾籃紋(圖—二:5)。
碗(IH185:2),口徑16.底徑7.6、高7.6厘米。夾砂紅陶。敞口,腹部緩圓,平底有齒狀花邊(圖一二:8)。
豆,標本UIH11:35,底徑19.5、殘高16.8厘米。泥質黑陶。雙腹盤口沿殘缺,粗柄上飾四個圓形鏤孔(圖一O:3)0標本I H251:59,口徑26、殘高8厘米。泥質灰陶。敞口淺盤,盤底稍凹,柄殘缺。通體磨光(圖一O:8)。
單把杯,標本1田12:31,口徑9.2、底徑6.8、高10.8厘米。夾砂灰褐陶。口微侈,體呈筒形,近口部附環(huán)狀粗把,通體按五周
凹窩(圖版伍:8;圖一0:7)。標本DI H22⑦:2,口徑14、底徑10.5、高10.4厘米。泥質灰陶??谕獬?,腹中部附寬帶狀把手,素面(圖一O:6)O
小杯,標本IH251:61,口徑6、底徑4.8、高7.6厘米。泥質黑陶。侈口,筒形腹,平底,素面磨光(圖一二:7)o標本HI Hll:6,口徑14.8、底徑4.8、髙10.8厘米。泥質紅陶。嘲叭形口,小平底。外壁上部涂紅彩,內沿飾兩周紅彩,其下繪三個月牙形圖案(圖一一:8)。
小瓶,標本IH185:9,口徑5.6、腹徑7.6、底徑4.8、高9.6厘米。泥質黑陶。侈口,長頸,圓肩,平底。通體磨光(圖一二:9).標本I H251:48,口徑7.6、腹徑7.2、底徑4、高9.2厘米。泥質灰陶。大口,束頸,折腹,矮圏足(圖一二:10)。標本IH251:47,口徑5.6,底徑4.4、高12厘米。泥質黑陶。口外侈,瘦長深腹,平底。通體磨光(圖一二:11)。
器蓋(IH34:7),紐徑8、口徑21、高8厘米。泥質灰陶。器紐呈倒圈足狀,器壁外弧。素面(圖 :7)。
另外,還出有陶刀、陶鏗、陶紡輪、陶墊、陶彈丸、陶環(huán)、陶地等。
四 龍山文化晚期遺存
遺跡
有灰坑和甕棺葬兩種。
灰坑坑口平面有圓形、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幾種。形制可分為袋形坑、鍋底形坑、直壁坑和不規(guī)則形坑。
袋形坑約占灰坑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形狀比較規(guī)整,口、底平面均呈圓形??趶揭话銥?.5-2.6,底徑一般為2.5-3.4米,其中最大的坑口徑2.9、底徑4.3米。深度在0.8—2.6米之間。鍋底形坑數(shù)量較多,口徑約2、深1米左右。最大者口徑達3.7米。直壁坑均為大口、小底,平面多呈圓形??趶蕉嘣?米左右,底徑略小,深0.4-1.8米。不規(guī)則形坑口長約2、深1.5米左右。
坑內填土為較松軟的黑灰土和較硬的黃土或黃褐土,有的填土中夾雜紅姥土塊。較規(guī)整的灰坑多為窖穴,不規(guī)則形坑當為取土坑。
甕棺葬僅1座,編號I Wlo葬具為5件夾砂繩紋甕。其中的兩件,一件完整,一件底部殘破,口與口套合,其余三件均將底部打掉,僅余上半部分蓋在前兩件之上。內葬兒童遺骸一具,骨架腐朽過甚。
遺物有石、骨、蚌、陶器等。
(一)石器均.磨制。
斧,多長體,較厚重,弧形雙面刃,磨制光
滑。標本1H265:39,長14.6、寬5、厚3.8厘米。保存尚好(圖一三:1)。
鏟,,較多見,石質優(yōu)良,加工精細,有,平刃、弧刃之分。體多扁平,平面多呈長方形,個別呈亞腰長方形。標本IH220M,長14、寬8、厚1.2厘米。兩側各打一凹口,便于綁系使用(圖一四:1)
刀,形制較多,有的呈梭形,有的兩側帶缺口,還有長方形穿孔刀。標本IH265:33,長9、寬4.7、厚0.9厘米。兩面刃,對鉆孔(圖一三:2)o有柄石刀極少見,標本IH 265:1,前端殘缺,殘長10、寬4.3、厚0.8摩米。柄部兩側各打出一凹口(圖一三:3)。
鑿,一般較小,長短不等,一面刃。IH 265:27,長2.7、寬2.3、厚0.9厘米。呈方形,中間有一刻槽(圖一三:5)。
環(huán),均殘。標本niH9:7,寬1.1厘米。剖面呈扁三角形(圖一三:4)。
另外,還有鐐及小型裝飾物等。
(二)骨器
匕,標本11<265:17,長11.9、寬2.4厘米。用寬扁骨料加工而成,使用部位磨光(圖一四:2)。
鏃,多殘缺。標本1 11265:15,長6.6、寬1.2厘米。較完整,斷面四棱形,帯圓鋌(圖一四:3)。
笄,標本I H265:23,長10.7、寬0.7厘米。體長而扁,通體磨光(圖一四:7)。
針,標本J H265:21,殘長5.7厘米。細長,磨光,針鼻殘缺(圖一四:6)。
鼓形器,標本IH220:6,長3、寬1.5、厚1.3厘米。呈腰鼓形,上下端均有凹孔,用途不明(圖一四:4)。
(三) 蚌器僅鍛一種。標本II1H9:8,長4、寬1厘米。三棱形,圓鋌(圖一四:5)。
(四) 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有一部分泥質磨光灰陶和黑陶。輪制陶占多數(shù),多為盆、罐、杯、碗;少量模制,多為鬲、學等三足器。素面磨光陶最多,紋飾中以方格紋、籃紋為主,繩紋亦較多,少量為弦紋、刻劃紋。繩紋多飾于鬲、甕、釜灶等夾砂陶器上;方格紋多飾于夾砂單耳罐、雙耳罐和鼓腹罐上,籃紋多飾于泥質罐、甑等器上。雙腹盆均打磨光亮,有的飾凹或凸弦紋;小杯、小碗則多素面。此期陶胎明顯變薄,主要器種有鬲、雙腹盆、罐、學、單耳杯、小碗,還有少量正、甑、釜灶、盆、豆等。
釜灶(IH198:13),夾砂灰陶。灶已殘。釜口徑19.6、腹徑26.5、深32.5厘米。釜體似彈頭,小口,平沿,尖圜底,腹中部附雙鑿,釜與灶接合處位于釜身下部,釜內有算隔一圈。鑿以下飾繩紋(圖一六:1;圖一九5)。
鬲,數(shù)量較少,均為夾砂灰陶。標本1D H9:l,口徑16.5、腹徑21.5、高31厘米。侈口,短頸,大袋足。頸以下飾繩紋(圖一八:1;圖一九:7)。
斝(I H198:ll),口徑23、腹徑24、通高21厘米。泥質黑陶??谘赝獬?,淺腹銳折,圓底。素面磨光,頸下兩道凸弦紋,袋足飾豎籃紋(圖一五:4;圖一九:9)。
甑(IH198:12),底殘,口徑17.5、腹徑19.5、殘高19厘米。泥質灰陶。侈口,方唇,鼓腹,近底部有一圈小圓孔。素面磨光(圖一五:6)。
罐,數(shù)量較多,有各種類型。陶胎一般較薄」常飾方格紋。
大口罐(IH198:15),口徑27.5厘米。泥質黑陶。侈口,腹以下殘。肩素面,下飾籃紋(圖一五:3)。
雙耳罐(IDH43:4),口徑18.2、腹徑32.5、底徑8、高36厘米。泥質灰陶。小侈口,圓唇,矮頸,鼓腹,小平底,腹上部附對稱寬扁耳。飾豎籃紋及九條劃紋(圖一六:2)。
單耳罐,薄胎,侈口,鼓腹,小平底,寬扁耳附于M沿部。標本1RH43:9,口徑
14、底徑8.4、高19厘米。泥質灰陶。體較長,飾方格紋(圖一六:4:圖一九:6)。標本IIIH43:8,口徑10、底徑5.8、高13厘米。夾砂灰陶。體矮,飾刻劃菱形紋(圖一六:6)。
鼓腹罐,灰陶。侈口,鼓腹,平底。一種是素面。標本IDH43:13,口徑10.8、腹徑13、底徑5、高14厘米。泥質陶。標本in H43:14,口徑8.6、腹徑9.7、底徑3.5、高8.5厘米。夾砂陶,薄胎,體較小(圖一六:3,5)o另一種飾方格紋,標本IIIH43:2,口徑20、腹徑24、底徑6.2、高29.5厘米。夾砂陶。方唇,內沿折棱凸起,體較長,薄胎(圖一七:5)。標本III H43:11,口徑13.2、腹徑16厘米。底殘(圖一七:3)o標本mH9:13,殘,口徑18厘米。沿面內凹,折棱凸起(圖一八:4)。
圏足罐,僅復原1件(IIIH43:1),口徑30、腹徑34.5、底徑22.5、高51.5厘米。泥質灰陶??谖⒊蓿酱?,沿下附四個短舌形藍,體呈筒形,腹微鼓,圜底,矮圈足,圈足上有四個對稱的圓孔??谘叵嘛椚龡l附加堆紋,肩部素面磨光,肩以下飾豎籃紋,其間劃數(shù)條弦紋相隔(圖一七:1)。
甕,標本I H198:14,殘,口徑40厘米。泥質灰陶。侈口,方唇外凸,沿面內凹,斜肩。素面(圖一五:5)。標本mH43:7,夾砂灰陶。上部殘,圜底,三個舌形足。飾繩紋(圖一七:4)。
盆,有雙腹盆、敞口盆、斂口盆等。
雙腹盆較為常見,多為泥質磨光黑陶或灰陶。制作精細,內壁均有輪制同心圓痕。標本I H198:9,口徑32、腹徑24、底徑10、高22厘米。敞口,折腹,收成小平底,底略凹。上腹飾凸弦紋一道(圖一五:1)。標本I H198:10,口徑34.5、腹徑26、底徑10.5、高23.5厘米。敞口,卷沿,折腹,收成小平底,底略凹,上腹有凸弦紋兩道,下腹有凹弦紋一道(圖一五:2)圖一九:8)。
敞口盆(mH9:17),殘,口徑29厘米。泥質灰陶。斜沿,素面(圖一八:2)。
斂口盆(fflH43:12),口徑28、底徑12、高10厘米。泥質灰陶。圓唇,斜腹。素面(圖一七:2)。
碗(mH9:5),口徑9.8、底徑6.4、高4.2厘米。泥質灰陶。圓唇,敞口,平底。壁較厚,素面(圖一八:5)。
單耳杯(fllH9:2),口徑10.8、底徑5.4、高6.8厘米。泥質灰陶。敞口,折腹,平底。寬扁耳附于口部,素面(圖一八:3)。
另外,還有鑿、紡輪、球、環(huán)等。
五 ?結 語
古城東關遺址的發(fā)掘資料大部分尚未進行系統(tǒng)整理,這里僅在粗略整理的基礎上談—點初步認識。
1、 古城的仰韶晚期遺存,陶器全部為手制,制作不甚規(guī)整,火候較低。彩陶在這一時期大大衰退。釜形鼎、盆形甑、侈口折肩罐是其他同類遺址較少見到的。古城的仰韶晚期遺存與西王村II期①相比,小口尖底瓶口沿、斂口靖、侈口鼓腹雄、帶流器、斂口缽、直口缽、豆等器形較為相象,都有斜線紋彩陶。但古城的甑、鼎、折肩罐未見于西王村I期;西王村II期的敞口斜侈沿小口瓶、大口深腹甕、釜、小杯等未見于古城;古城的彩陶較西王村豐富。從陶器群看,這一期遺存的文化面貌和年代與西王村I期文化大體相當,早于西王村III期和廟底溝II期文化。
2,古城東關遺址以龍山早期遺存即廟底溝I期遺存最為豐富。在這一期遺存中,釜灶、鼎、深腹罐大量存在,型式多樣,形成這一期文化的突出特征。在這些器物的口沿、腹部、器底、足根等部位,多附加多層帶狀泥條,起加固作用。兩側帶缺口的石刀是這一期的典型石器。據(jù)目前的資料,古城的龍山早期遺存與陜縣廟底溝遺址第二期遺存②、,卅陽上灣二期遺存③極為近似,屬于廟底溝II期文化。但古城的甑、雙耳瓶等在廟底溝遺址二期遺存中不見,特別是廟底溝遺址的簽灶、鼎、深腹罐、聲等器物的型式及數(shù)量遠不及古城為多。古城的這一期遺存與陶寺類型龍山早期遺存也有某些共同因素,如釜灶、深腹罐等器形接近。據(jù)初步觀察,古城的龍山早期遺。的大多數(shù)單位在這一階段中偏晚,這里缺少從仰韶晚期承襲下來的底為鈍角的小口尖底瓶,而釜灶和聲已大量出現(xiàn)。
3、 古城的龍山晚期遺存單位較少。陶器中的雙腹盆、鬲、單耳權、圏足罐等是這一期新出現(xiàn)的器種,富于特征。各種罐類口沿常見方唇,緣面內凹,內沿折棱突出。古城龍山晚期遺存的年代與三里橋龍山文化④和洛陽王灣三期大體相當。它們存在著菽多的共同因素,如雙腹盆、單耳或雙耳的方格紋罐、單耳杯、直口鬲等。它們的差異又是十分明顯的,古城缺少三里橋的深腹建形骨,也未見矮足鼎,它的釜灶、圈足織等器種是三里橋、王灣未見到的,而這幾種卻是陶寺類型龍山文化的常見器物⑤。由此可見,古城的龍山晚期遺存受到豫西和晉南兩面文化的強烈影響,豫西和晉南的某些文化因素在這里都有所表現(xiàn),也許這正是它處于黃河南北接觸地帶的反映。從總體觀察,它的基本血貌與豫西三里橋龍山、王灣三期更為接近。
4、 上述三種遺存,在仰韶晚期與龍山早期之間可能存在缺環(huán),而龍山早期與龍山晚期遺存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很可能具有連續(xù)的繼承關系。諸如釜灶、肆、深腹罐等器種從龍山早期到晚期一直存在,器物形制具有連續(xù)性。
古城東關遺址是晉南地區(qū)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地點之一,這里發(fā)現(xiàn)的從仰韶晚期到龍山晚期的大量灰坑等遺跡,具有數(shù)組明確的疊壓或打破關系,并出土了數(shù)量頗多的陶器。不少典型器物型式多樣,可以排列演變順序,使這一遺址更細的分期成為可能。這里獲得的成批資料,豐富我們對晉南地區(qū)仰韶晚期及龍山早、晚期遺存文化面貌和特征的認識,特別是為資料較少的龍山早期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這一發(fā)掘還為探討晉南地區(qū)從仰韶晚期經過廟底溝II期到龍山晚期的發(fā)展過程提供了證據(jù),也為考察這三個階段豫西與晉南的地域性差別、劃分由于這些差別形成的不同類型文化以及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線索。
先后參加發(fā)掘工作的有郭仁、呂輯書、海金樂、張素琳,張威、易蘇昊、許志勇、佟偉華、魏江、安家媛、孫其剛等同志。
執(zhí)筆:佟偉華、張威、許志勇、張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