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劉良教授:盲目使用氧氣設備,會導致病人缺氧,應該更多嘗試一些中藥
問題:此前,鐘南山院士曾表示,通過解剖發(fā)現,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的纖維化現象并不嚴重,反倒是有些肺泡存在有大量黏液。這反映出了什么問題?這些發(fā)現對臨床治療有什么幫助?
劉良:通過對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切片的顯微鏡觀察,我們的確發(fā)現了其中有一些粘液性分泌物。這些分泌物的出現,需要我們在臨床治療中提高警惕。因為人體正常呼吸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肺部氣道要通暢,肺泡功能也要要得到充分發(fā)揮。新冠肺炎會損傷氣道功能,如果肺泡再被粘液堵塞,患者在臨床上就會出現缺氧的表現。因此,我們要將肺泡粘液進行稀釋和溶解。在臨床上,我們已經采用了相關的藥物治療,但我認為還可以再多進行一些嘗試,如對中藥的運用。
只有在肺部粘液被引流出來后,在給患者供氧才能產生效果。反之,如果在粘液成分沒有被化解的情況下,盲目地使用氧氣裝置,不但達不到目的,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氧氣的壓力會將粘液推倒肺部的更深處,加重患者的缺氧癥狀。這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這個解刨更加證明了中醫(yī)的觀點,中醫(yī)認為病人身上有濕濁,那是濕邪作祟,比如,劉力紅教授的看法是,濕或濕濁幾乎是一致的看法,看到的這些案例,全都是白厚膩苔,進入武漢后全都大便不暢,并且舌苔也變得比原來膩一些。
最為共性的是右寸脈滑,幾乎每人都一樣。這說明肺上的痰濁成為此次肺炎的共性特征,而上述的膩苔除濕濁的因素外,肺蘊的痰濁也是厚濁膩苔的主因;
普通的現象是干咳甚或不咳,一方面藉由咳嗽而排痰的重要路徑缺失,另一方面,濕濁又困阻中焦,使運化的路徑受阻,痰濁膠粘阻塞氣道甚至肺泡,無有出路,這是病情纏綿僵持甚或形成急轉直下的重要原因!
從初發(fā)生就沒有單純的太陽(或衛(wèi)分)證,而是太陽陽明合病,甚或三陽合病。兩感亦是,有的初發(fā)生就進入太少兩感,進而危急生命。有的則僵持在陽明太陰兩感的階段,有的則太少兩感、陽明太陰兩感混雜,相對而言,少陽厥陰兩感較為少見。
有的則屬表里臟腑兩感(或曰合?。绶闻c大腸合病。因此,于處方用藥上需綜合考量這些因素。如國家頒布的中醫(yī)治療方案中,實際上就體現了上述因素的關照。而盧師給出的桂枝法化裁,便是太陽陽明(陽明偏在臟)合病的典型方法。其余如麻杏石甘類,麻黃湯合千金葦莖類等,皆屬合病對治的范疇。
而對于兩感患者,四逆法無疑是重要的法,尤其對于“濕勝陽微”的病況而言,附子的應用更顯重要。當然,附子絕不能濫用,辨證是前提的前提!
粘稠膠著塞滿了氣道甚至肺泡的痰如何化解,如何排除?直接關系到病情轉歸。為什么病人只有干咳甚至不咳?痰的粘稠膠著使氣道完全喪失空間讓咳嗽來排解,應是重要的原因。
這于中醫(yī)來說,屬于燥痰的范疇,必須通過潤燥化痰的方法解決。如上述千金葦莖中的冬瓜仁便屬此類藥的代表。另外,種子或仁類的化痰藥基本具備這類功用,如瓜蔞仁、萊菔子、白芥子等。
當然,如此?著的痰未必全能通過潤燥化痰而由氣道排除,那么接下來的妙招是透過肺與大腸的表里關系,臟病腑除,陰病轉陽,這在中醫(yī)的治法中當屬變法中的常法,其歷史的經驗豐富可參。而上述諸籽仁類的化痰藥,只要劑量合適,是足以能將肺中的膠痰通過大腸排除的。若用針刺,則太淵透陽溪或陽溪透太淵即屬上法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