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yī)喜來樂|我兒時也幻想過懸壺濟世,鋤強扶弱~
我想不起來第一次是什么時候看的《神醫(yī)喜來樂》,我只記得,看著看著,我就必須要看下去,直到到大結局。在“劇荒”的今天,我仍舊會認真地重溫一遍。
背景:清朝末年。

喜來樂,一個悲催的“上門女婿”,精研醫(yī)術,在滄州開著自己的醫(yī)館:一笑堂。正對門,開著一家餐館:食為天。老板娘“賽西施”(外號)拿手好菜“滄州鐵獅子頭”,雖說是個寡婦,卻是風韻猶存。喜來樂好吃鐵獅子頭,更對老板娘傾心已久,可礙于家中雷厲風行的“母老虎”“醋壇子”,只好忍一時風平浪靜。
這劇吸引人的不只是老戲骨李保田的演技,更有賽西施扮演者沈傲君的演技和貌美,經(jīng)常見彈幕大呼“女神”“娶妻當如賽西施”“生氣起來也好美”等等。這種近乎要舔屏的言辭是對那個沒有美顏的年代里演員最好的贊譽。
我之所以要重溫這劇,不僅是因為“無聊”,而是因為現(xiàn)在的一些劇實在沒法看。我想從《神醫(yī)喜來樂》中再找到那種自然而然的幽默、輕松,而不是很刻意地“被教育”。趙本山曾經(jīng)談論小品說過這樣一段話,個人覺得在理,起碼尊重事實。


本山大叔的春晚作品被奉為經(jīng)典,真不是吹的。據(jù)說趙本山的小品定義了東北人過年放炮的時間:看完本山小品再放。誰讓人家搞作品有這個“覺悟”,作品能不好么?
我還想說:他的作品不光給人歡樂,而且“教育意義”一點也不差!
小品是這樣,影視劇也是這樣。好的故事,鮮活的人物設定缺一不可。也許這是個看顏值的時代,但是一個演員,如果大家不是沖著他的演技水平去的,而是沖著一張臉去的,那么一定一定是觀眾的問題。哈哈??茨槢]問題,咱也得看看演技,是不?當一張臉大于故事本身,大于人物設定,八成也許大概好看不起來。
一說起這個來,就有點收不住了。這樣的話不知道多少人、演員、導演都說過了,我也不想多說了。
《神醫(yī)喜來樂》之所以喜歡的人多,罵的人少(也不能說沒有鍵盤俠啥的),不外乎演技、顏值、故事都有了。當這些東西都有了之后,那些“主旋律”才會發(fā)揮作用,不然只會讓人看著看著就在眼前浮現(xiàn)出三個字“主,旋,律”?!渡襻t(yī)喜來樂》中也有家國情懷,也有鋤強扶弱,也有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可是這些都融在故事之中,我們可以完全地接受,我們跟著人物一起嬉笑怒罵,一起體驗世態(tài)炎涼,一起大起大落。這就是我重溫的理由,沒有這些,我是看不下去的。
如果你每一次看同一部劇在特定的情節(jié)處流下同樣的淚,它一定(百分之九十)是好劇。
小時看了奧特曼,就做夢都想做奧特曼,在夢里變大,打小怪獸,可真在夢里變成奧特曼了,反而很恐懼怪獸,差點把自己嚇尿了,一覺醒來,果然尿了。后來看西游記,想成為孫悟空,指著女同學大喊“呔!你這妖精!”然后被請去辦公室和班主任親切友好地談心。再后來,看了《神醫(yī)喜來樂》,就想著可以成為一個神醫(yī),拯救蒼生,鋤強扶弱,再有個賽西施陪在身邊就兩全其美了,甚至無形中也給了我選擇另一半的標準。
你看,好劇啊,作用是無窮大的。
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小時候嚇尿我的“小怪獸”是作業(yè)變的;被我叫“女妖精”的同學長大都挺漂亮的;神醫(yī)喜來樂那種性格,還真有點自己的影子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