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故宮100》028:龍宮未故

公元1421年5月,一個陰云密布的夜晚,一道霹靂直中奉天殿屋頂,剛剛落成四個月的三大殿,化為灰燼。既使貴為帝王,面對雷火也無可奈何,保佑宮殿的希望,被寄托在傳說中的神獸身上。
在故宮眾殿的正脊兩端,有一種被稱為螭吻的神獸。相傳,螭吻喜歡吞火,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睹魇?五行志》中記載:紫禁城,在明朝共遭受13起雷擊,其中有6次是擊中宮殿的螭吻,螭吻受損,而宮殿安然無恙。
這個螭吻,是龍的第九個兒子。龍生九子,各個不同。龍的大兒子囚牛,平生愛好音樂,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二龍子睚眥,平生好斗喜殺,刀環(huán),刀柄,龍吞口的龍紋,便是睚眥的像。龍三子嘲風,喜歡蹲在險要的位置上,向遠處張望,它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龍的第四個兒子蒲牢,是形似盤曲的龍,蒲牢喜歡鳴吼,于是,人們只要鑄造大鐘時,就把蒲牢鑄為鐘紐。排行第五的龍子狻猊(suān ní ),形狀像獅子,狻猊喜歡靜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坐上和香爐上的腳部,多用狻猊裝飾。第六個兒子負屃(fù xì),形象最像父親,重文采,因為喜歡碑碣上的碑文,甘愿化作龍紋圖案,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裝飾碑座,和人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老七霸下,又叫赑屃(bì xì),形狀像一只烏龜,有一排牙齒,喜歡負重,力大無窮。第八位龍子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形狀像虎,它重義氣,能明辨是非,仗義執(zhí)言,因此,古人將它裝飾在門上,讓它虎視眈眈地對來者環(huán)視察看。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叫鴟尾(chī weǐ?),就是我們在開篇提到的保護宮殿的神獸。
民間傳說中的龍子,遠遠不止這九個,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了九個兒子,九是貴數,又是虛數。
故宮,因凝固著龍與它的兒子們,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龍文化的圣地。龍紋,是這里的主要裝飾。據統(tǒng)計,僅太和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及殿內陳設上,造型各異的行龍,圍龍,蟠龍等,就有13844條。
曾經坐在這軒轅鏡下,九龍屏風前,寶座之上,那個身穿龍袍的人,也就是這座皇宮的主人,被稱為:九五之尊。然而,遍布紫禁城的龍,并不能護佑帝王的江山永固。而今,帝王時代早已終結,寶座已空,皇宮已故。
故宮里無法數計的龍,仿佛在對我們說:如今,只有龍宮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