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音樂美學在基督教神學籠罩下發(fā)展;人的嗓子也是一種樂器
貝多芬758、中世紀的音樂美學在基督教神學籠罩下發(fā)展;人的嗓子也是一種樂器

2021.12.06 14:08,網(wǎng)友“魚兒聊藝術(shù)”發(fā)表名為《西方音樂史基礎(chǔ)知識100問(25)中世紀的音樂美學家是怎樣看待音樂的?》的文章。(3人贊同了該文章)
…藝、術(shù)、藝術(shù):見《牛頓103》…
(…《牛頓》:小說名…)
?
文章內(nèi)容:??
…內(nèi)、容、內(nèi)容:見《歐幾里得66》…
(…《歐幾里得》:小說名…)
?
中世紀的音樂美學家,是在基督教神學的籠罩下發(fā)展,
所謂的音樂美學家,都是神學家。
…美:見《牛頓103》…
…學:見《歐幾里得4》…
…家: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畫~。政治~??茖W~。藝術(shù)~。社會活動~…見《歐幾里得92》…
…發(fā)、展、發(fā)展:見《伽利略21》…
(…《伽利略》:小說名…)
?
但由于他們所處的時期不同,其神學觀?和音樂美學觀還是有區(qū)別的。
…觀:見《歐幾里得12》…
?
其中較重要的是以下三位:
?
1、圣·奧古斯?。?54-430)生活在羅馬帝國的晚期,是中世紀神學理論的奠基人。
…生、活、生活:見《伽利略29》…
…理、論、理論:見《歐幾里得5》…
?
在他看來,一切藝術(shù)都是不可取的,
因為藝術(shù)的美僅表現(xiàn)出個別事物的美,并作用于人的感官,它遠離了上帝的美。
…事、物、事物:見《歐幾里得21》…
…作、用、作用:見《歐幾里得68》…
?
圣·奧古斯丁承認音樂的情感作用,
…情、感、情感:見《牛頓101》…
?
但他認為這種作用是危險的,情感的宣泄會使人陷入迷狂,從而壓抑理性。
…理、性、理性:見《歐幾里得19》…
?
他甚至認為,自己在教堂中聽到贊美詩的歌聲而感動得熱淚盈眶時,是陷入了一種“危險的愉悅”之中。
他說:“當我偶然為歌唱本身?而不是其內(nèi)容感動時,我承認是犯了令人痛苦的罪過,于是我但愿沒有聽到這種歌唱”。
?
?
圣·奧古斯丁的音樂美學觀,是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美學的開端,
它否認音樂的審美屬性?和情感功能,帶有明顯的禁欲主義色彩。
…屬、性、屬性:見《歐幾里得33》…
…功、能、功能:見《伽利略44》…
…主義:最高理想和準則。
某某主義指:以某某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比如:
拜金主義:是把追求金錢作為最高理想和基本原則,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金錢;
極權(quán)主義:是把追求權(quán)力的最大化作為最高準則;
自由主義:是把人的自由作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
…色、彩、色彩:見《貝多芬255》…
?
?
2、鮑埃修(480-525)生活在中世紀早期,被稱為“最后一位羅馬哲學家”“經(jīng)院哲學第一人”,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生、活、生活:見《伽利略29》…
…哲、學、哲學:見《歐幾里得110》…
…經(jīng)院哲學:見《歐幾里得10》…
…式:見《歐幾里得13》…
?
他把音樂看做是一種理性認識的對象,而不是感性體驗的載體,
…認、識、認識:見《歐幾里得51》…
…對、象、對象:見《歐幾里得39》…
…感、性、感性:見《牛頓119》…
?
是基督教的一種工具,而不是人類自我表現(xiàn)的手段。
…工、具、工具:見《歐幾里得161、162》…
…手段:見《牛頓185》…
?
他把音樂分為三類,即“宇宙音樂”“人的音樂”“樂器的音樂”。
…人:見《牛頓118》…
?
他認為,“宇宙音樂”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
在天空中?在行星的運轉(zhuǎn)中?排列著音樂,
它高于一切現(xiàn)實中可以聽到的、人可以感知到的音樂,
只有虔(qián)誠信仰上帝的人,才能在自己的靈魂深處?感知到這種音樂,
這就成為了“人的音樂”。
然而,一旦這種音樂要通過某種樂器的形式(在他看來,人的嗓子也是一種樂器)演奏出來?被人聽到,則已經(jīng)變成第三種“樂器的音樂”了。
…形、式、形式:見《歐幾里得13》…
?
在他看來,第三種音樂的地位?是遠遠低于前兩種音樂的。
因此,音樂不是用來演唱、演奏供人欣賞的,而是用來研究、用來玄思冥想的。
…演、唱、演唱:見《貝多芬52、53》…
…研、究、研究:見《歐幾里得42》…
…玄思(百度漢語):遠思。指不著實際的空想…
…冥想:(網(wǎng)友)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刻、連續(xù)的思考;(百度漢語)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
也正是因此,他認為“音樂家這個名稱,并不是指那種僅僅親手從事音樂實踐的人”,而是指“以某種理論為依據(jù),來討論音樂并說明來意的人”。
…實、踐、實踐:見《歐幾里得11》…
…依、據(jù)、依據(jù):見《歐幾里得65》…
…說、明、說明:見《歐幾里得149》…
?
?
3、圣托馬斯·阿奎(kuí)那(1226-1274)生活在中世紀晚期,是中世紀基督神學的集大成者,著有《神學大全》。
他雖然仍然堅持基督神學的“美善一體”“美服從于善”的傳統(tǒng)觀念,
但也認識到美和善概念上應(yīng)該有所區(qū)別,美不僅僅是讓人研究,同時也是能被人感受的。
…認、識、認識:見《歐幾里得51》…
…概、念、概念:見《歐幾里得22、23》…
?
他甚至提出:凡是用眼見到的?就是使人愉悅的東西?才叫做美。
他承認人的感官?先天就有對感性事物的美?的接受能力,
有對感官所獲得的美?感到喜悅的能力,
有對完美和諧的聲音?感到愉悅的能力。
…和、諧、和諧:見《牛頓37》…
…聲、音、聲音:見《牛頓96》…
?
這種承認可以看做是對音樂的審美屬性的間接承認,
…屬、性、屬性:見《歐幾里得33》…
…間、接、間接:見《歐幾里得34》…
?
同時也是中世紀晚期即將出現(xiàn)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隱隱約約的萌芽。
…主義:最高理想和準則。
某某主義指:以某某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比如:
拜金主義:是把追求金錢作為最高理想和基本原則,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金錢;
極權(quán)主義:是把追求權(quán)力的最大化作為最高準則;
自由主義:是把人的自由作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
…思、想、思想:見《歐幾里得154》…

發(fā)布于2021.12.06 14:08
?
“他們提倡古代典籍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切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觀念,所以,這種思想又被稱為“人本主義”。
到了14世紀,這種人文主義的思想開始在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歐洲各國傳播,
所打出的旗號,是復興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與藝術(shù),
由此開始了所謂的“文藝復興時期”。
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神曲》一書的出版(1307年),是這一時期開始的標志。
請看下集《貝多芬759、他們提倡古代典籍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切以人為中心》”
若不知曉歷史,便看不清未來
歡迎關(guān)注嗶哩號“中國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