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頂蓋之后……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之前用封口簫的時候,簫頭位置太靠下了。
很多人習慣把下唇外沿(嘴唇紅色部分的外沿)對準吹口兩頂點連線來放置下頜,這樣的方法對嘴唇很薄的人也許是可行的,但不能對所有人都合適(每個人生理特點不同),尤其是嘴唇較厚的人,這樣的放置方法往往會讓簫頭的位置過于靠下,其結果是氣簧(風門到吹口邊棱的氣柱,稱為氣簧)過長,總有發(fā)音不靈敏、振動不充分的感覺,且為了減小氣簧以弱奏或演奏高音,就會不自覺地用簫頂下巴,造成緊張甚至留痕。這樣的下頜放置方法,到了吹通口簫的時候,其弊端會更加明顯,前述所有問題都繼續(xù)存在,且有可能因為怕下頜堵不住管口而漏氣,讓簫頭抵下巴的力量變得更大!此時,通口簫本來可以給予下頜的額外靈活度不但不能實現(xiàn),演奏者反而會變得更加緊張和不自由,當然,也就不能把通口簫吹好,也不會喜歡通口簫了。
正確的吹口放置方法,是在自然閉唇的情況下,頭不動,舉起簫,讓吹口兩頂點的連線與上下唇的中線平行貼合,簫頭不動,雙手讓簫向下轉動至平時演奏角度,即得到正確的下頜放置位置。(相關內容在《音色提升連載之二:風門》中講得很詳細完整,可參考)
采用正確吹口放置方法去吹封口簫、通口簫,還是南簫、尺八,都是可行的。
學簫請看 →?根寧說簫視頻教程1-60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