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喜歡的事>找到喜歡的人

離開南寧的18天沒有帶switch,回來以后重新打開我的星露谷存檔,發(fā)現(xiàn)失去了繼續(xù)玩的動力,本想就此放下了,可耐不住心癢癢,就又開了新的存檔。
今天玩著,家屬在旁邊看了一會兒,說道:“你這個小人頭發(fā)顏色怎么變了?皮膚顏色也和之前不一樣了。”我笑而不語,他想了想然后大驚失色:“你不會又重新開始玩了吧?”
我說:“是呀?!奔覍偈种钢肝遥胝f啥又說不上。我想我們同時回憶起來了,5月4日到5月7日我為什么沒有寫文,因為當時我在瘋狂地玩星露谷,我當時對家屬這樣說:“馬上就把所有成就都達成了,這個游戲就算玩到盡頭了。”
家屬現(xiàn)在一定想說:“我信你個鬼。”
我能怎么辦呢?我也很無奈呀。不玩這個,就玩那個,游戲,總是要玩的,因為我喜歡。與其花錢開辟新游,不如繼續(xù)玩舊有的游戲。家屬顯然明白阻止我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什么也沒說,還貼心地為我打開燈和空調(diào)。
昨天看了王慧玲的兩本書,《基層女性》和《基層女性生存指北》。王慧玲在各平臺的昵稱是“玲玲Peter和四只貓”,平時我很喜歡看她的視頻和她在微博發(fā)的文字,每次看,都能有一些關于女性精神獨立與經(jīng)濟獨立的收獲。但這兩本書,都不及王慧玲在各平臺的發(fā)言那樣有深度,我挺失望,不過第一本《基層女性》還是可以一看。
看《基層女性》的過程中我就在想,要是我20歲的時候這本書就出版了,要是我20歲的時候能認認真真地閱讀這本書,我的人生一定會大不一樣。
看完兩本書,我有了這樣一個體悟:新生代我不了解,反正我那一代大部分的女性,所犯的一個關乎人生選擇的大錯,就是在進入大學以后,將“找到喜歡的人”的重要性,擺在“找到喜歡的事”之前。不管是教育的鍋還是文化的鍋還是荷爾蒙的鍋,總之,我可以斷言,將心思放在“成就夢想”上的人,過得肯定比將心思放在“嫁給愛情”上的人,少點坎坷。
不夸張地說,要是運氣不佳,這樣的錯誤甚至是致命的。因為女性獨立的關鍵,在于精神獨立。
大學時候,脫離父母的掌控,是學習獨立生活的好時機,偏偏在這個時候一心只想著找個人談戀愛,找個人填補心中忽然產(chǎn)生的空洞,在精神上,像一株寄生植物,從父母身上,轉(zhuǎn)到其他人身上。這樣的結(jié)果就是步入社會,經(jīng)濟獨立,卻依然在精神上依賴他人,而人總是靠不住的,偏偏又因為不能獨立,縱使吃虧了也只能當成是福,因為害怕“一個人”。
成長在父權(quán)社會,女性將“找到喜歡的人”的重要性擺在“找到喜歡的事”之前,簡直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因此過上犧牲與奉獻的一生,也符合父權(quán)社會的期待??v使是一直篤定未來要做作家的我,也一度為了所謂的愛情,枉顧夢想。
好在,終是醒來了,大部分的女性,也在醒來,“搞事業(yè)”變得重要,“戀愛腦”是不好的???,最難解決的問題是,到底如何找到“喜歡的事”?我真的遇到了太多的女孩,跟我說,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做什么。
按部就班地上學、工作、結(jié)婚、生子,古早家庭難有開明父母,孩子個人的意愿從小就不被尊重,孩子只能壓抑著自己的意愿,漸漸地,連自己也忘了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想要什么,也不再認為一個人非得“找到喜歡的事”,非得做“喜歡的事”。
不過,即使是知道“找到喜歡的事”很重要,這事卻沒那么容易辦成。許多書的建議是,回想兒時,什么最令你魂牽夢繞。
我倒是沒有“喜歡什么”的煩惱,我有的是“最喜歡的究竟是什么”的煩惱。
作為外人看我,一定會將“游戲”擺在“西瓜最喜歡做的事”標簽下。的確,當年我也是因為喜歡《魔獸世界》,才只身跨省到網(wǎng)易實習。掐指一算,我七年的上班生涯,有五年半都與游戲相關??晌冶救藢τ凇坝螒颉痹谖倚闹信判械谝贿@件事,一定矢口否認。
游戲?qū)τ谖?,重要性沒那么高,我沒那么沉迷,我做不到完全不玩,但從來不會因為打游戲,現(xiàn)實里的事情就不管不顧。
我當然想把“寫作”拿出來顯擺,可回想學生時代,小學作文抄抄抄,中學直接不想寫,等到了高中受到一個女生的影響,才開始正視“寫作”這件事,才有了“成為作家”的夢想。要說骨子里的喜歡、天生的最愛,“寫作”還真談不上。
我懵懵懂懂的年紀,喜歡看書、畫畫、看鬼片、給別人講故事??上?,縱使爸媽已經(jīng)足夠開明,所有的岔路口都由我自己抉擇該往哪個方向走,我依然沒有抓得住任何一個“喜歡”進行深耕。
小學時候,“愛好廣泛”是一個優(yōu)點,長大了,變成了達拉然巨坑。開始用記事本規(guī)劃生活以來,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東一耙子,西一耙子”的“毛病”,一直在努力“專注”,可總也不能成功。
我無數(shù)次地問蒼天問大地:為什么我不能像蔡志忠那樣,因為喜歡畫畫,所以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只是畫畫?我為什么看書的時候想寫作,寫作的時候想畫畫,畫畫的時候想打游戲,打游戲的時候想看書?
我篤信,但凡我專注其中任意一樣,從畢業(yè)到現(xiàn)在,定可以實現(xiàn)“做喜歡的事情活下去”。可我就是做不到專注呀。
杭州的朋友車厘子,她的煩惱跟我相反,我覺得我喜歡的每一件事都是“最喜歡”到“不能丟棄”的,于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無一事成行,而她嘗試了徒步、電子琴、滑板、插花、配音等各種事情,依然覺得沒有找到她“最喜歡的”,也猶豫迷茫,不知該朝哪個方向前進。
“找到喜歡的事”,如果是要將這件事當成職業(yè)發(fā)展的話,那真是比“找到喜歡的人”要難得多。
于我而言,幸福不意味著功成名就,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這樣過完了一生”。要不,把標準放寬一點呢?不要“唯一的喜歡”,也不要“最喜歡”,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活在當下,如何?
就這樣,對,就這樣。做當下想做之事就好,沒有條件,就努力創(chuàng)造。
喜歡與不喜歡,本來就是“動態(tài)”。很多時候你以為你不喜歡的事情,等做起來的時候,又停不下來,比如洗澡,比如運動。
公婆家有一臺跑步機,家屬幾乎每天都要跑半個小時。

我一直以“吃藥,運動也瘦不下來”為借口,大半年沒有運動了,上周減藥至一粒,借口不成立,今天終于站上了跑步機。
說來也怪,明明一直抗拒的事情,真的行動起來,又享受其中,輕松就完成了半個小時的目標,末了還戀戀不舍,要不是擔心忽然這么一動動過量了,我還想再來個十五分鐘。
在跑步機上流汗的那一刻,你問我,喜歡運動嗎?我會說,喜歡呀。

這么一看,“找到喜歡的事”又很容易。
我想,王慧玲說“找到喜歡的事>找到喜歡的人”,是想說,我們要把我們的感受與我們的人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讓我們的感受與人生,為別的人讓步。這就是精神獨立的關鍵:你有你喜歡做的事,你有你自己的規(guī)劃,你要做對你很重要的事,你就不會把你的時間與精力給不值得的人。
西方有諺語:“一個勞作的人不會孤獨?!蹦?,忙于做自己之事的人,也不會寂寞。
比如,我在小房間忙著寫文章,根本沒有留意到時間的流逝,家屬在臥室一個人刷手機,終是熬不住無聊,跑過來看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