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蘇軍】被俘后進德軍東方營 - 戰(zhàn)后被送往西伯利亞挖土豆
感謝:@Musikkorps提供的故事。今天這位很特別,他的經歷與《登陸之日》里的小日子類似,先是在蘇軍中服役后來被俘虜后被德軍硬塞進了東方營,戰(zhàn)后又被扔到西伯利亞挖土豆去了??偠灾?,挺坎坷的一生。


戰(zhàn)前
薩塔爾·阿爾曼貝托夫 (Satar Almanbetov) 1917 年出生于吉爾吉斯斯坦納倫州的天山 (納倫) 地區(qū)的Chaek村?。他就讀于阿拉木圖大學法學院。

1940 年應征入伍之前,他住在伏龍芝的一家旅館里。他曾擔任吉爾吉斯斯坦司法人民委員部職員,德語流利。曾任蘇共(當地的)候補委員。在前往前線前,他創(chuàng)作并在“吉爾吉斯曼巴斯”出版社出版了詩歌《庫蘭梅爾根》。

一波三折的軍旅生涯:
1941 年 7 月 14 日,阿爾曼別托夫作為一名蘇軍部隊的一名上尉兼特種部隊負責人在明斯克附近被俘。

在被關押期間,他違背了自己的意愿加入了突厥斯坦軍團。還成為了突厥斯坦全國統(tǒng)一委員會領導人之一。并被授予中尉軍銜,主管宣傳部門,并擔任突厥斯坦全國統(tǒng)一委員會副主席。


薩塔爾·阿爾曼貝托夫在二戰(zhàn)的剩余時間中依然繼續(xù)著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Milliy Turkestan》雜志的幾期中,他描述了他如何從伏龍芝前往前線以及他被俘的情況。


他還以筆名“Bet-Alman”撰寫了各種主題的文章(包括了蘇聯法律制度、吉爾吉斯斯坦文學、以及鎮(zhèn)壓等)

在突厥斯坦軍團的時候挺舒服的,可以下會兒棋,或者和同僚們打會兒牌。

下面這張是薩塔爾·阿爾曼貝托夫 (Satar Almanbetov) 在軍團時拍攝的一張肖像照:

1943年,他在柏林出版了一本70頁的史詩《塞米泰》——《瑪納斯》三部曲的三部分之一——并將其翻譯成德文。

同年,他親自會見了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1944年6月8日,突厥斯坦委員會忽里勒臺(古代蒙古及突厥民族的一種軍政議會,負責推舉部落的可汗或其他長官)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有400人參加。

作為全國職工總會副主席薩塔爾·阿爾曼貝托夫(Satar Almanbetov)在組織和準忽里勒臺會議上要通過的文件方面發(fā)揮了主導作用,他同時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律師。他發(fā)表主旨演講并主持會議。庫魯泰從 40 人中選出了突厥斯坦ZF,其中大多數是烏茲別克人。這個“ZF”由維利·卡尤姆·汗(Veli Kayum Khan)領導。

有資料稱:阿爾曼貝托夫也是突厥斯坦軍團士兵宣誓的誓言文本的作者,他們用母語和德語宣讀了誓詞:
在上帝面前,我宣誓,在與祖國的布爾s維k敵人的斗爭中,我將毫無疑問地效忠德國國防軍最高統(tǒng)帥ADF·XTL,作為一名勇敢的士兵,我將隨時準備為了這個誓言而xi sheng自己的生命。
據一些報道稱,1944年7月下旬,阿爾曼貝托夫逃亡并在法國期間投向了西方同盟國一邊。1945 年 4 月 15 日,從馬賽離開的薩塔爾·阿爾曼貝托夫 (Satar Almanbetov)抵達了敖德薩特別營,并于1945 年 5 月 18 日被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反間諜總局(施密爾舒)逮捕。
戰(zhàn)后生活(西伯利亞挖土豆)
戰(zhàn)后,薩塔爾·阿爾曼貝托夫被移交給蘇聯軍隊,并流放到西伯利亞幾年。據一些目擊者稱,在他周圍的許多人選擇或嘗試留在西方時,薩塔爾·阿爾曼貝托夫毅然要回國。他在法國時就決定要返回自己的祖國,盡管他很清楚西伯利亞正在等待他。

1955年獲特赦獲釋后,他擔任《吉爾吉斯斯坦蘇維埃報》的校對員。20世紀50年代末,據稱他死于肺結核。目前尚不清楚阿爾曼貝托夫是否已平反。

有種觀點是他有可能是蘇聯特工。無論如何,他自愿返回蘇聯,并沒有試圖留在西方
好了我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