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和三國時期族譜發(fā)展的雛形
??? 族譜,作為記載氏族世系的志書,源遠流長。從甲骨文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早在4000年前的殷商時期,就有一些人物出生,婚娶的文字記載,那是族譜的雛型。
?? 在周代,國家設立專官負責全國所有貴族族譜的記載與管理,族譜成為統治者推行政治制度的工具。周代的政治制度是世襲制,這是一種以嫡庶關系劃分大宗,小宗,從而確立各級貴族子孫世襲封土爵位的制度:王位由嫡長子世襲,他的眾子則封為諸侯;諸侯由其嫡長子承繼,他的眾子則封為卿大夫;卿大夫由其嫡長子頂替,他的眾子則封為士。這種世襲制是建立在血緣親疏遠近的基礎上的,而族譜作為血緣關系的記載,便成為世襲制的依據和基礎。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采用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選官的標準除因循東漢察舉所要求的經學﹑德行、鄉(xiāng)閭清議之外,又增加了家世、才實等內容,將人才區(qū)分為九等。這看起來更加完備,但實行過程中,負責專職舉士的“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門把持,他們品評人才多以門第為重,選用者也是士族,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朝中用人,只問家世,而家世則以族譜為據,查家譜后如果確系世家土族,定作大官。在族譜成為官場的敲門磚后,私家修譜之風盛行。為子孫前程計,不僅貴族,就是許多尋常百姓也編修起了族譜,甚至不惜采取小姓冒大姓、庶族人土族等手段,把族譜編得光彩照人?!熬牌分姓啤币恢蓖菩械侥媳背?所以這一時期修譜之風長盛不衰,譜牒多于牛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