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這句話,后世注解的很亂的在惡字上面。很多人為了和前面的美相對應,就把惡理解為丑,這是亂解經(jīng)。惡的最初的本意,是過。亦即過失之意的過。過是什么意思呢,過的繁體為過。過,從辵從咼。咼,口戾不正也。可見,此句里面的惡字,正確的含義,是指夸夸其談的不正當?shù)脑挕?/p>
知字,在這里也不是作為知道來解。知,從口從矢。本意,有口口相傳之意。這里取其本意。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天下人都在口口聲聲說,某些美好的東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夸夸其談的不正當?shù)摹?/p>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jīng)全書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善這個字。善字,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不過后人注解道德經(jīng),幾乎差不多都把善做善良來解,這是對道德經(jīng)被粗鄙化解讀。而一旦把很關鍵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倫之善,那么后面的正本經(jīng),都根本無法正確的理解。一步錯,步步錯。
事實上,道德經(jīng)全書中,出現(xiàn)的善字,無一處是指人倫瑣碎的那個善良之意。正確理解善字,要從其本意講起。善的本意,和美相近。兩個字,都和羊有關。在六畜中,羊主給膳,所以,羊大為美。善,從羊從言。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也有吉的意思。
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談到過,人行于大道之上,謂之德。在道德經(jīng)中,善字,是用來評價一個人的德,是不是保持行于道上。須臾不離大道,則此德為善。反之則為不善。打個比方,道為公路,德為車技,怎么評價一個人的車技呢,那就是用善字來評價,擅長開車的,車技高明的,就是善,反之則為不善。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天下人都在口口聲聲說的那些所謂很高明的行為,一定不是什么真正的高明。
流俗的人倫瑣碎認為,善生善,惡生惡,等等。這在道德經(jīng)看來,純粹是妄人之說,因為道德經(jīng),壓根就不承認存在這種流俗意義上的善惡。不存在的東西,又怎么可能像小貓種魚那樣,往地里種善惡還期望秋天收獲更多的善惡呢。可是,有不少的人,解讀道德經(jīng),是往這條看上去很愚蠢的歪路上走的。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有無相生:有和無,是互相轉(zhuǎn)化的。既可以有生無,也可以無生有。理解有無相生這句話,最形象的是通過質(zhì)能方程和大爆炸理論來理解它。質(zhì)能方程,核爆炸,有生無,有質(zhì)量的物質(zhì),把質(zhì)量轉(zhuǎn)化成無形的能量。宇宙大爆炸,無生有,沒有質(zhì)量的純能量,轉(zhuǎn)化成可見的有質(zhì)量的物質(zhì)。
難易相成:不存在絕對的難,也不存在絕對的易。難和易,都只是參照對比出來的。
長短相形:沒有絕對的長,也沒有絕對的短,長只有和比自己斷的相比,才能成其長,短只有和比自己長的東西相比,才能成其短。
高下相傾:沒有絕對的高,也沒有絕對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參照中,才有高下之分。
音聲相和: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沒有脫離音色的旋律,也沒有脫離旋律音調(diào)的音色。音聲一起,才能相和。
前后相隨:沒有絕對的前,也沒有絕對的后。只有在萬物之間互相參照的情況下,才存在前后關系。
這段,用了很多排比,都是在闡述一個道理:萬物皆可相輔相成,觀察結果取決于參照系,沒有恒定普適的參照系,任意不同的參照系之間都是等價的。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經(jīng)里面的一個關鍵詞,無為,登場。都說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無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的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干躺著混吃等死啥都不干,生活就會變美好嗎?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對于無為一詞的流俗化的解讀。
道德經(jīng)全書中,另一個關鍵詞,圣人,也登場了。留心仔細閱讀道德經(jīng)全文,會發(fā)現(xiàn),但凡出現(xiàn)清靜和無為等詞的時候,語境中,都是對圣人,王公而言的。道德經(jīng),按照老子的設定,他的目標讀者,就是人主。所以,道德經(jīng),乃帝王之學。
普通人按照帝王之學治天下的學問,來管理自己的個人生活,會走向很被動和無解的困境。不是說清靜無為,那我清靜無為吧。敵國侵犯,我清靜無為,然后國破家亡了。路上遇到老虎,我清靜無為,然后被吃了。洪水來了,我清靜無為,然后被淹死了。我不上班不工作,無為了吧,馬上家里揭不開鍋。咦,說好的清靜天下正呢,為啥我清靜無為了,天下不但沒正,我自己還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呢。然后開始質(zhì)疑道德經(jīng)里面講的道理。
清靜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個天下。無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幫臣民,你啥都別摻合干涉,讓他們?nèi)ジ魉酒渎毐M情勞作,盡情幸福就行了。你有天下嗎? 沒有。你有臣民嗎? 沒有。所以你清靜了,天下沒正。你無為了,國家也沒有更繁榮昌盛,反倒是你的生活被搞的一團糟,整個人萎靡不振,生活能力低下。
結合上一句,因為任意參照系都是等價的。所以圣人不人為地妄設參照系,奪天之化。既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絕對的參照系,那么,天下也就沒有是非,也就沒有智巧,百姓不諳是非智巧,故能淳樸自化。所以圣人無為而治。
不言而教。有言,則有意,有意,則有此一是彼一非,有是非,則智巧生,智巧生,則民不復樸,不樸則是常,失常則妄,妄則為奇,奇而天下失其正。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辭,本意為訟。辭的繁體為辭,這個字,左邊偏旁為理的意思,右邊的辛字,古體同辜,辜同辠,辠同罪。陳述理論一個人的罪行,為訟。
萬物作焉而不辭,通俗的說,就是萬物生生不息,天道不會橫加干涉,說三道四的。讓萬物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吧,沒有什么是對的錯的,不要加以規(guī)整。也沒有什么是天生有罪的,所以天道也不會對萬物的生與息加以指訟。
天道生化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繁榮萬物,而不依賴萬物。萬物的演化結果,也從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并占據(jù)它們。正因為天道從不生育萬物并占據(jù)它們,所以,萬物能和天道之間才會永遠不會互相背離,一切才可以永恒的生生不息下去。
難道圣人治理國家,教化百姓,不也應該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