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音箱真的比新音箱要強嗎?【決定篇】

省流:科技靠考古在現(xiàn)實中不是沒有例子的,看看俄羅斯的一些武器裝備去年的實戰(zhàn)表現(xiàn),就知道這種操作靠不靠譜了。
詳細回答:
老音箱基本上沒有比同類型新音箱(設計合理)強的。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的音箱,基本上都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不得不承認,音箱的單元底層技術(shù)以及箱體原理本身在過去數(shù)十年的時間內(nèi)是沒有任何變化的。錐形盆、壓縮高音、密度板、鈹振膜、鈦振膜這些東西也都是幾十年前就有的。
但是音箱箱體和單元的設計,在最近十幾年,與90年代之前,是存在決定性差距的。
幾十年前的音箱設計基本上是基于試錯的,也就是只能選擇無限多可能方案中的幾個方案。那個年代計算機都是航空航天這種高科技領(lǐng)域才能用得上的。對于HiFi音箱這種超冷門領(lǐng)域,是很難想象的。這種土辦法能夠得到設計最優(yōu)解的幾率是非常低的,或者換句話說那個年代設計的音箱很大程度上是在瞎蒙。
最近十幾年,音箱設計基本上是基于計算機仿真模擬的,能夠大大提升設計最優(yōu)解的概率,并且極大的提升了設計和調(diào)音的效率。
另一方面,幾十年前對于音箱的設計目標,也就是目標曲線,處于剛起步摸索的階段,而且還存在很多爭論。而現(xiàn)在基本上研究清楚理想音箱的目標曲線,行業(yè)也基本達成了共識,并且已經(jīng)有一部分變成了行業(yè)標準??梢哉f現(xiàn)在的音箱設計目標是明確的,而幾十年前的音箱設計目標都是未知的,最終的效果可想而知。



再有一點就是過去的聽音調(diào)音往往沒有現(xiàn)在科學嚴謹,那個時候往往是隨意的聽和沒有置信的評價,也沒有什么盲聽實驗證明一些老音箱的聽感真的普遍比新音箱好。現(xiàn)在有不少音箱廠家研發(fā)時都有盲聽測試,而且調(diào)音的工程師往往受到的訓練或者說培訓的聽音能力比幾十年前更系統(tǒng)更完善。

所謂發(fā)燒圈中,確實有這么一批玩家盲目崇拜vintage音箱,也就是大概1985年之前的古董音箱。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一些人喜歡玩100年前的美國西電號角音箱,并且吹噓音質(zhì)如何牛x。但是稍微熟悉音箱歷史,尤其是號角音箱發(fā)展歷史的,應該都知道,美國西電早期的那些型號,當年的客戶類似于米高梅這樣的電影公司,都嫌棄能挑出一大堆毛病,也正是因此,才把訂單給了James Lancing,以改進作出更好的音箱產(chǎn)品。100年前的人都看不上的玩意,現(xiàn)在一些人反而當成寶,屬實是有點被忽悠瘸了。

其實在Stereosound所編著的《Story of JBL》中就曾明確指出:
MGM controlled the Loews theatre chain, which operated 130 of the largest theatres in the U.S. MGM was not happy with the loudspeakers used in these theatres, most of which were the “Wide Range” systems built by Western electric.
These systems, which had been introduced in 1933, were of three-way design with separate low-frequency, midrange and high-frequency loudspeakers. The midrange units were large, curled “snail horns” driven by compression drivers, a legacy of Western Electric’s “Voice of Action” single-way system dating back to 1927. The Wide Range system augmented the snail horns with cone woofers and horn tweeters mounted to a flat baffle at stage level. There was a twelve foot path lengt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nail horns and the baffle mounted drivers, resulting in an echo when reproducing transient sounds. These systems were also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high volume with low distortion.
米高梅控股的Loews劇院連鎖經(jīng)營著美國130家最大的劇院。米高梅對這些劇院使用的揚聲器不滿意,其中大部分是美國西電建造的“Wide Range”系統(tǒng)。
這些系統(tǒng)于1933年推出,采用三分頻設計,分別配有低頻、中頻和高頻揚聲器。中音單元是大型卷曲的“蝸牛號角”,由壓縮驅(qū)動器驅(qū)動,這是美國西電公司的“Voice of Action”全頻系統(tǒng)的遺產(chǎn),可以追溯到1927年。Wide Range系統(tǒng)增加了蝸牛號角與錐形低音揚聲器和號角高音安裝在一個平面障板上。蝸牛號角和安裝在障板上的單元之間有一個12英尺的路徑長度差,在回放瞬態(tài)聲音時會產(chǎn)生回聲。這些系統(tǒng)在高音量和低失真的能力方面也受到限制。
。。。。。。
沒錯,美國西電的一些被吹到神乎其神的型號,實際上在90年前就被當時的Lansing Manufacturing淘汰了。
現(xiàn)在還在鼓吹100年前的音箱音質(zhì)如何,就是純粹的騙局,當然,對于這些古董,收藏玩一玩沒問題,但是認真你就輸了。
再比如說,很多玩家所推崇的JBL4344、4355之類的。其實這些音箱都是帶有上述所提到的年代的限制的。


有些人會說老JBL音箱好的原因是什么獨門秘籍,后來失傳了反而不如40年前了。但其實還是那個問題,稍微了解點品牌歷史都應該知道,JBL從4344到4367這幾十年的高端產(chǎn)品基本上都是Greg Timbers同一個人設計的,根本不存在所謂失傳之類的。而且Greg自己在用的也都是雅睿和67000之類的21世紀設計的音箱。
最后這里再順帶提一下耳機。耳機整體的行業(yè)發(fā)展差不多比音箱滯后15~20年,還處在相對比較混亂的階段(但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好)。所以之前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90年代的型號比2010年代的耳機還好的情況。但是隨著這些年耳機心理聲學的研究逐漸完善,以及行業(yè)內(nèi)部遺老遺少逐漸失勢淡出歷史舞臺,估計再過三五年,新的一批耳機,尤其是國產(chǎn)這種非常卷的市場,基本上可以亂殺過去的老耳機了,當然,前提是不割韭菜。
總之,音箱不是豬肉,不是按斤賣越多越實惠的,很多時候不是用料越多或者成本越高就一定更好的 。老音箱和現(xiàn)代音箱是存在代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