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現(xiàn)代箏派的不足
? ? ? ?“現(xiàn)代箏派”,指的是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幾年來出現(xiàn)的、由專業(yè)院校主導的、與傳統(tǒng)箏明顯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雙手彈箏,且雙手部分占樂曲的80%以上;左手很少有吟、揉、滑、按的技巧,有的話也不超過樂曲的20%;快速指序的大量應用;曲子沒有明顯旋律,聽起來快、吵、雜;一般離不開掃弦、拍打、敲擊等技巧;演奏者多數(shù)動作夸張、表情痛苦……
? ? ? ?“現(xiàn)代箏派”發(fā)展到今天,儼然成為了“高級”、“牛x”的代名詞。然而,任何事物都陰中抱陽、有利有弊,“現(xiàn)代箏派”亦然。下面,就來說一說它的不足。
?
一、左手在弦中段彈奏
? ? ? ?左手在振動弦(就是前岳山到箏碼)的中間彈奏,其實是“現(xiàn)代箏派”的一個無奈之舉,甚至可以說是硬傷。因為,古箏這件樂器最初的設計,是沒有考慮左手(或者右手)在弦的中間彈的。傳統(tǒng)的彈法,是右手靠近前岳山的部位彈奏的。因此,在弦中間彈就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左手雜音大。因為弦的振動,中間最厲害,那么,指甲觸弦的時候,弦和指甲相碰,就難免發(fā)出很大的雜音。解決的辦法,是用肉指,就是不戴指甲的手指來彈,但專業(yè)是不肯放棄戴指甲的做法的。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一,用不戴指甲的小指來勾彈最低音的弦。二,左手彈之前用掌側捂弦,先消除弦的振動,再彈弦。
? ? ? ?問題二,就是在中間彈弦,容易造成箏碼的位移和跳動:位移使音不準,箏碼的跳動則產(chǎn)生雜音。為此,彈箏的、做箏的,都在絞盡腦汁想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把古箏做得往上彎、做大箏碼、箏碼底部做防滑條、箏碼擺放位置后移等……但從目前來看,似乎還不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就連業(yè)界的龍頭老大、箏界一哥的DH,也常見有人抱怨存在箏碼容易移動、箏弦太硬的毛病。
? ? ?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把箏碼黏住、固定在面板上。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這個辦法最簡單粗暴直接。但是,目前,“現(xiàn)代箏派”還不敢這么做。我就奇怪了:既然都把古箏折騰成這個樣了,還在乎這個嗎?而且,“現(xiàn)代”嘛,不就是要大膽“推陳出新”嗎?還抱著這點“傳統(tǒng)”不放干啥呢?
?
二、快速指序的運用
? ? ? ?“現(xiàn)代箏派”最稱道的地方之一,應該就是“快速指序”了吧?有什么不足呢?
? ? ? ?從技術層面看,“快速指序”不如傳統(tǒng)指法好學好記。傳統(tǒng)指法雖然看起來“落后”,但它相對有規(guī)律,好學好記。比如,高低八度用中指、大指彈,分開彈就是勾托或托勾,一起彈就是大撮。高低八度六條弦的寬度,與大指、中指自然打開的距離也差不多。然后,八度內的音,一般用食指來彈。小于八度音程的,一般用抹托來彈。比如3313這個片段,33是高低八度,那就是勾托,13小于八度,且位于高低八度弦的中間,所以用抹托。就是一眼看去,我們很自然引起的反應就是“勾托抹托”。而“快速指序”則采取打破傳統(tǒng)的彈法,比如:1523,按照傳統(tǒng)的彈法,很自然的反應是“抹托抹托”,如果換做“快速指序”,則是“打托勾抹”。
? ? ? ?由于“快速指序”的無序,導致了:一是要事先編排好指法,否則很難視奏。比如學生第一次視奏《井岡山上太陽紅》,第一句:

? ? ? ?第一拍后面61兩個音符,采用“打勾”的指法,就是為了便于和第二拍前面的23銜接。還有第六拍最后的5用“勾”,第七拍的6用“托”。用“勾托”彈相鄰的兩條弦,中間空著個食指,是不是有些別扭?但是沒有辦法,這個已經(jīng)是最佳選擇了。
? ? ? ?如果換成傳統(tǒng)的指法,不用編排,學生會很自然地彈成:

? ? ? ?第二個問題,就是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練習、記憶指法。一首現(xiàn)代曲子,首先得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練習,使快速指序部分產(chǎn)生肌肉記憶。當然,傳統(tǒng)曲也是一樣。但顯然,現(xiàn)代曲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是要大得多的。而且,一旦沒有保持持續(xù)的練習,則容易忘記指法。
? ? ? ?第三,是技術手段運用的問題?!翱焖僦感颉钡某霈F(xiàn),使我們有了一件彈得快的利器,這本來是好的。但是,“快”,只是樂曲表現(xiàn)的一個手段。樂曲畢竟還是以表達意境為主,而不是以表現(xiàn)“快”為主,要分清主次。但從現(xiàn)在新創(chuàng)的許多樂曲來看,卻有“炫技”的嫌疑。打個比喻,“快速指序”就像核彈一樣,是終極武器。有,是好事,但并不是說每次打仗都要用它。但現(xiàn)在的情況卻是:每一個作曲的,每一個演奏的,都想突出它,想用它把聽眾“炸暈”……這就有點像小沈陽的裙褲——跑偏了,是吧?因此,技術本身沒對錯,怎么使用才有。
? ? ? ?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不對的傾向,就是衡量一個彈箏人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看她(他)的“彈撥”技巧。就是看誰能彈得快、彈得響。在這樣的導向下,才有了比賽選手彈斷弦、吃瓜群眾反而叫好的畸形現(xiàn)象。
? ? ? ?難道曲子彈得快、力度大、難度大,才能表達意境,受歡迎?不是的。像《云水禪心》、《琵琶語》、《青城山下白素貞》、《憶江南》等這些曲子,受到廣大群眾和箏友們的歡迎,又有哪一首很快很難了嗎?有人可能會說: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的那些既快又難的曲子,是給專業(yè)選手比賽用的,不是給業(yè)余箏友彈的……那就更沒必要這樣做了。沒有思想(意境)的曲子,跟練習曲無異,那干脆就選一段高難度的練習曲給選手彈就得了——而且這樣更好比較其高低。
? ? ? ?還有人說:“技巧是音樂表現(xiàn)中最重要的基礎”,不練好基礎行嗎?說這話的人,可能沒認真琢磨過“技巧”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我們不能把“技巧”理解成單純是“彈撥技巧”。怎么擺正“技巧”和“表現(xiàn)”的主次,“知乎”上的一個解答,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 ? ? ?所以,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學習、使用一件樂器,是享受它音樂的美妙,還是掉進不停練習“彈撥技巧”的坑而不能自拔?
?
三、肢體動作
? ? ? ?夸張的肢體動作,也是現(xiàn)代箏派的一個特征。肢體動作不應該有嗎?應該有。但張揚的、造作的則不可取。
? ? ? ?肢體動作,應該是音樂表演中的附屬品,以自然、大方、端莊為美,過度了則不美。
? ? ? ?現(xiàn)在很多人對肢體動作有誤解。比如,聽得最多的一個理由是:演奏演奏,演在前,所以要演,肢體動作要大、要明顯……我覺得持這種說法的人,真是幼稚得“可愛”。你們搞明白“演”的含義了嗎?音樂如果不以奏為主,難道還以演為主?那干脆就變成跳舞,然后放背景音樂得了唄。還有,每個人都要夸張地演,還要演得一樣……你以為演奏者是會議桌上的水杯,個個都得擺得一樣嗎?
? ? ? ?還有一些人,認為張牙舞爪那才叫有肢體語言,傳統(tǒng)的就沒有。也是一種狹隘的理解。
? ? ? ?還有一些人,搞不清肢體語言和音樂呼吸的關系,亂講一通。還有的說,要通過肢體語言,把音樂意境表達出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 ? ? 我的看法是: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主要還是以聽為主。過多的外在的因素,會影響聽眾的欣賞與品味,還是少些為好。
? ? ? ?對于現(xiàn)代箏派演奏中的大肢體動作,我認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現(xiàn)代箏曲的演奏,許多地方確實是需要那么大力度、那么大動作的。但,從音樂演奏的角度來說,聽眾是來“欣賞”而不是來“觀賞”的。所以,請別把這種夸張的肢體語言當做是優(yōu)于傳統(tǒng)箏派的東東。因為傳統(tǒng)箏派也有肢體語言的,只不過在演奏中不需要那么夸張而已,不是嗎?
?
四、技術手段、表演形式單一
? ? ? ?掃弦、快速雙手彈奏、拍、打、敲、拉(用弓來拉)幾乎是現(xiàn)代箏曲每曲必有的標配。張牙舞爪、搖頭晃腦、表情痛苦幾乎是每個演奏者的表現(xiàn)。我在《中國古箏網(wǎng)》上看到,去年第十三屆金鐘獎比賽,進入半決賽的十二位選手,有七八位表情是痛苦的。我就納悶了:攝像師就不能抓拍一個表情好一點的?還是選手從頭到尾就這個表情?是不是彈現(xiàn)代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 ? ? ?表演形式上,要不就是排列一大堆古箏進行合奏,要不就是和鋼琴、和手鼓、和梆子合奏。
? ? ? ?看一個可以,看十個就膩了,看幾十個就要吐了……
?
五、不可持續(xù)發(fā)展
? ? ? ?如果把技巧放在古箏發(fā)展的首位,那么發(fā)展注定是有限的。從n年前,我們就已經(jīng)對古箏拍打敲拉了。然后,n年后,我們依然在拍打敲拉……最近,有一首叫《伏魔》的新作,不僅有拍打敲拉,就連鞋子的動靜也用上了,可謂是現(xiàn)代派的“巔(癲)峰(瘋)”之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b站看看。
? ? ? ?所以,古人把音樂的重點放在意境的表達上,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技有限,意無窮”。
?
??????????????????????????????????? 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