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冷門資料科普!軟軟萌萌的--白斜子快收藏!
Notes on?Mammillaria pectinifera?F.A.C. Weber
XEROPHILIA ?Volume V, No. 1 (16), March 2016: 61-70
原作:【美】EltonRoberts
編譯:楊區(qū)區(qū)
Mammillaria pectinifera?F.A.C. Weber(白斜子)一直以來都是公認的一種很難養(yǎng)活,更難養(yǎng)好的仙人掌。在JohnPilbeam于1999年出版的關于乳突球屬的專著中,第214頁有評論道:“這是最難以在人工環(huán)境種植的幾個物種之一” ,對此,他給出的解決方法是 “將配土的50%左右替換成石灰?guī)r將降低種植難度,同時土壤的透氣性和大量性質相近的沙礫都是配土過程中要著重考慮的因素?!睂τ诰幼≡谟⒏裉m的Pilbeam先生來說,讓植株根部快速干燥是相當重要的,但至于我,則不會向植料中添加石灰?guī)r。我一直堅信,堿性環(huán)境不利于這些植物的生長:這些植物在產地僅在雨季生長,而雨水是呈弱酸性的。圖1是John Pilbeam刊登在他的專著第215頁的野生白斜子的照片。

【△圖1,Solisia pectinifera,Dr. J. N. Rose采集于Teohuacan,1905年】
在原產地,我們幾乎看不到生長在石灰?guī)r土壤上的植物。人們在種植它們時,樂于模仿其原產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將其種植于帶加熱的暖房中,使其免受冬季雨水侵襲與凍害。很多愛好者在仙人掌的植料中加入石灰或碎石灰?guī)r,以模仿原產地土壤環(huán)境,但他們沒有模仿到的是雨水的酸度和氮素。仙人掌的氮肥施用一直是討論的焦點,我認為這類植物應當少施或不施氮肥。
白斜子最初由B.A.Stein于1885年進行首次描述,當時定種為Pelecyphora pectinata。1898年,Weber將其改名為Mammillaria pectinifera,1923年Britton和Rose將其再次改名為Solisia pectinifera。白斜子也曾被短期標記為Pelecyphora aselliformis?var.?pectinata。現在來說,對乳突球屬進行的分類學研究已經證明了白斜子的拉丁文名應當是Mammillaria pectinifera。
1923年對Solisia的描述
來自Britton與Rose,記載于《The Cactaceae》。
植株小型,乳白色,常獨生,近球形;具疣,疣體較小,不按棱或肋排列,疣頂被寬篦狀刺,疣間不著生絨毛或剛毛;花橫向著生于球體周側,花被黃色,較小,著生于疣腋;果實較小,裸果,長橢球形;種子黑色,光滑,圓頂,基部較寬。
來自同一本專著對Solisia pectinata的描述:
植株直徑1-3㎝,須根系,表皮被刺幾乎完全覆蓋,紋孔長且窄;刺20-40枚,徑向排列,長1.5-2㎜,白色,貼伏于球體;花較小;果實長6㎜;種子直徑1㎜。
1966年對Solisia pectinata的描述
來自Backeberg,記載于《Die Cactaceae》。
球體高8㎝,直徑6㎝,常深埋于土壤中;疣較小,疣頂截形;紋孔狹長,疣間光滑;刺每組約40枚,長約2㎜,白色或淺紅色;花被長約2㎝,直徑2.5㎝,裸花被管鐘形;花瓣黃綠色至白色,柱頭黃綠色;漿果白色,長橢球形,種子直徑1㎜,黑色,船形,種臍較大。
Anderson與Hunt的描述
植株單生,莖球形至短圓柱形,直徑1-3㎝;疣圓柱形,疣間光滑;紋孔狹長;無中刺,周刺20-40枚,梳篦狀,貼伏于球體,白色,長1.5-2㎜;花白色至淺粉紅色,中脈明顯,長度與直徑均為20-30㎜;果實較小,紅色,幾乎與刺平齊;種子黑色。分布于墨西哥Puebla。
Anderson與Hunt的描述與上兩段的內容有些微不同,這是十分正常的,畢竟每次描述時的參考對象不同。但仍有一部分讀者看不到實物,僅依靠文字描述得知其形態(tài)特征,就會產生困擾。我曾在《New Cactus Lexicon》也看到過稍有不同的描述:
M. pectinifera,常單生,莖球形至圓筒形,直徑小于4㎝,具乳膠;須根系;裸腋;刺20-50枚,長度小于5㎜,貼伏,梳篦狀或輻射狀排列,白色;花15㎜,黃色;果實長橢球形,長6㎜;種子近球形,直徑約1毫米,黑褐色,邊緣粗糙。

【△圖1,直徑7㎝,高16㎝的白斜子;圖2-3的白斜子稍微小一些,高6㎝,直徑5.5㎝。如果這些植物種植于堿性植料,并添加50%以上的石灰?guī)r的話,可能根本活不到現在。很久之前,我曾經一度將根際環(huán)境控制在堿性范圍,我的一些植物的生長明顯受阻,這株白斜子就是其中之一,更有甚者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此之后我改澆酸水,就再也沒有因此損失過植物】


【△△圖2-3,高6㎝,直徑5.5㎝的白斜子,兩張圖是同一株植物的不同拍攝角度——在很多展銷會上,我經??吹饺藗儗⒁慌柚参锬闷饋碜屑毝嗽敚颓『檬沁@兩個角度】

【△圖4,一株正值花期的白斜子,我們可以看到疣間距因花苞擠壓而增大。白斜子的花苞在球體近頂端處環(huán)狀生長,如圖11】

【△圖5,白斜子的頂端生長點,像是一群歸巢的蟲子】

【△圖11,正值花期的白斜子】
我曾經讀過Reppenhagen的《Die Gattung?Mammillaria?Monography》,這是少有的沒有復制前人對于白斜子刺的形態(tài)的乳突球屬形態(tài)特征專著,此書中記載,白斜子周刺35-60枚,其中60枚的上限非常接近我自己基于種植經驗的觀測結果。造成這種“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我沒有數過白斜子幼苗的周刺,而前人所謂的20-40枚周刺可能也就是觀察幼苗的結果。圖6和圖7是我為了方便觀察白斜子的刺時拍攝的照片。


【△圖6-7,白斜子的刺座】
圖6中幾個易于計數的刺座著生的周刺枚數分別是:58、68、64、58、63、63、65、61;圖7的刺座的生長年齡高于圖6的,周刺枚數分別是:62、58、76、61、75、69、61、81、69、75、62、80、76、74。除此之外我還數了數我的第三株白斜子的周刺數(本文未展示):66、59、53、71、60、59、68、62、67、67。我的植物生長正常,因此也不太可能都是周刺數明顯高于平均值的個體。我認為,在記錄一個物種的形態(tài)特征描述時,如果自己的觀測數據和較早的文獻有所差異,應當是考證清楚而不是完全照抄前人。而且從我的觀測結果來看,接近80枚的周刺相比較20-40枚來說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差異了。

【△圖8,白斜子的花冠正面,這一株白斜子是刺座較短的一株,圖1的那一株刺座稍長。拍攝當日花冠直徑2.2㎝,花瓣上班部分白色,具粉色中脈;花被中心部淺粉色,花蕊淺粉色至乳白色,花藥淺黃色。圖9的花被內部粉色更深一些】

【△圖9,白斜子花冠,直徑3㎝】

【△圖10,此株白斜子的花被顏色較淺,粉色中脈延伸至花被基部,花絲粉色,比9圖的顏色稍淺。這一株白斜子開了上下兩排花,這種情況在我的花房偶有發(fā)生,最多時可以開到三排花】
我種植了很多白斜子,卻從未見到過如文獻記載的黃色花被。Britton與Rose對Solisia的描述中明確提到了“花被黃色,較小,著生于疣腋”;Backeberg也曾提到“花瓣黃綠色至白色”;Anderson在對白斜子的花被描述中則寫道“花被淺粉色,具顏色較深的中脈”;D. Hunt在New Cactus Lexicon(簡稱NCL,下同)中記載“花被黃色,直徑約15㎜”……但從我接近40年白斜子的種植和觀察經驗來看,我只能觀察到乳白色至淺粉色的花被,所以我曾經一直認為只有Anderson的描述是準確的。而NCL中對白斜子的記載反而和M. solisioides(白子法師)的花器形態(tài)吻合。據Anderson的觀察和記載,白斜子的花冠直徑20-30㎜,而白子法師的花冠直徑14㎜左右;NCL中的記載則是白斜子花冠直徑15㎜,黃色,原亞種刺40枚,白子法師(亞種)的花器特征沒有記錄。所以NCL有很大可能是將白斜子與白子法師認定為同一物種,我在網上檢索白斜子時,有一部分的結果也是指向白子法師的。


【△△圖12-13,栽培環(huán)境下的白子法師】
我種植白斜子的習慣是冬季斷水,常規(guī)配土,自從我將澆灌用水的酸堿性調成酸性并改換無石灰?guī)r配土之后,這些植物的生長就沒有再遇到過問題。植料完全干燥之前不再澆灌,日常保持高水平光照,并在下午氣溫最高時稍遮蔭。植株的白色刺賦予了白斜子卓越的抗曬和抗高溫能力,并且強烈的光照可以使新刺生長得更加密集。白斜子的產地海拔約1900米,根據我的經驗,在土壤完全干燥的情況下可以耐受約2℃的低溫。





【△△△△△圖14-18,野生環(huán)境的白斜子,攝影:Luis Antonio Medellin】

【△△△圖19-21,野生環(huán)境的白斜子,攝影:Grzegorz Matuszewski】
【△△△圖22-24,野生環(huán)境的白斜子,攝影:Stefan Nitzschke】
來自Xerophilia編輯的注釋
白子法師(Mammillaria solisioides?Backeb.)在NCL中的詞條指向白斜子亞種(Mammillaria pectinifera?F.A.C. Weber ssp.?solisioides?(Backeb.)D. R. Hunt)。盡管白子法師和白斜子存在諸多不同,如約100㎞左右的地理隔離、刺座和疣的形態(tài)差異、花器形態(tài)差異等。NCL并未給出將這兩個類群劃分至同一種的依據。不過話說回來,對這兩個類群植物的花器形態(tài)描述的錯位確實為后來的研究者徒增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