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描寫更有帶入感和畫面感

《如何讓描寫更有代入感和畫面感》
【如何讓文字更有渲染力和代入感?
這需要描寫細(xì)節(jié),細(xì)節(jié)展現(xiàn)畫面感。
那如何描寫細(xì)節(jié)?
如何展現(xiàn)畫面感?
可以通過“通感”+“反差”的方式實(shí)現(xiàn)。】
【通感,就是通過觸覺、聽覺寫視覺;
通過聽覺寫觸覺;
通過視覺寫觸覺、聽覺;
將五感打通,自由切換?!?/span>
【人是通過視、聽、聞、嗅、觸來收集信息的,五感描寫會給人提供更多信息,讓人更有代入感。】
例如:
【枯枝上西沉的落日,蕭條得像一聲嘆息?!?/span>將視覺“看到”的“落日”表達(dá)成“一聲嘆息”?!皣@息”是聽覺,所以這是以聽類視的通感類型。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我聞到那月亮的寒冷】,用嗅覺寫觸覺。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突然一陣鳥叫,好像迸濺的火星,灑滿了山野】,用視覺寫聽覺。
江南的句子:【暖爐中的栗炭爆起一個火星,男女纏綿聲中,錦繡精致的公室中彌漫著一絲暖洋洋的春情?!?/span>
通過“爆”聽到了火星聲音。鏡頭拉遠(yuǎn),畫面+聲音,顏色+體感。這里有視覺、有聽覺,從而讓人感覺到暖(觸覺)。
細(xì)節(jié)描寫的時候,不能平鋪直敘,不是看到什么,就寫什么。而是有選擇、有層次、有反差。
例如,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有一句特別精彩的描寫:
【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甩開萬道金光。】
“轟然”就是聲音的放大,然后是“甩開萬道金光”,這是視覺上的放大。他怎么可能聽到露水落地的聲音,還能看到露水甩開的狀貌呢?就是他觀察鎖定的對象,沒有停留在這個露水上,他還向前推移,聚焦在了露水落地的聲音和形狀上了。所以在露水落地的那一刻,才會在他的感官世界里形成巨大的形象沖擊。
(體悟:可以使用“放大鏡”,將平時肉眼難見的事物“放大”,再細(xì)致描寫“它”行動的全過程。)
再如江南描寫戰(zhàn)場的片段:
【老人淡淡地說。他猛地?fù)]手震動全部琴弦,他彈琴的時候慢而悠揚(yáng),此時卻是雷霆般的諸弦齊鳴。清厲的琴聲在夜空中,仿佛刀子一樣飛揚(yáng)出去,不可思議的,他琴聲所到,濃郁的霧氣立刻變得稀薄起來,失神跪倒的軍士們紛紛清醒過來,茫然地看著周圍,握刀的人不約而同地感覺到刀柄上盡是濕漉漉的,披著棉甲的士兵則感覺到渾身甲胄黏在身上,沉重不堪,仿佛剛剛在一場微雨中行軍。而沉悶的空氣卻變得清潤,讓人腦海里的混沌忽然消散,茫然地以為剛剛做了一場大夢。】
【彈琴的動作“慢而悠揚(yáng)”和“雷霆般”的聲音形成對比,形成反差?!?/p>
【作者描寫聲音,不只是聽覺,還通過視覺“刀子一樣”的琴聲,又通過側(cè)面描寫烘托老人的琴聲:軍士們的感覺(視覺+聽覺+觸覺)烘托聲音,而且描寫具有層次感:刀柄+濕漉漉;甲胄+黏,沉重(體感)。這樣,就能夠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有立體感和豐富感?!?/p>
(個人以為:這段描寫,感官使用得太多了,反而使人有種目不暇接、抓不到重點(diǎn)的感覺。簡化一些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