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窗戶紙一捅就破?老祖宗的防偷窺妙計,令人心生敬佩
謹由我與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這篇與中國古代文化有所相關(guān)聯(lián)的資料并看看其中所藏有著的知識點以及亮點,接下來的內(nèi)容是這樣描述的,如下:
中國農(nóng)村有句俗語:窗戶紙一捅就破,表達的是某件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稍稍提一下便會挑明。久而久之,古代的窗戶紙在人們心中,早已變得脆弱不堪,不但能輕易捅破,也許還會暴露隱私,十分不靠譜。
可是,古代的窗戶紙真的會一捅就破么?難道古人沒有防偷窺的妙計么?事實上,老祖宗的智慧,遠超我們想象。
眾所周知,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是古埃及人,距今已經(jīng)有4000多年的歷史。不過,中國古代也制作過琉璃瓦,例如蜻蜓眼一類的彩色玻璃,和一些透明度很高的玻璃杯。
然而,能夠鑲嵌在窗戶上的純透明的平板玻璃,卻是清代初期才傳入中國的,這就意味著在清代以前,中國使用的都是那種傳統(tǒng)的窗戶紙。
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利用樹皮、麻頭及敝布、漁網(wǎng)等原料,改造了造紙術(shù),自此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紙。可是,那時的紙張價格很貴,普通百姓非但不會用紙張來貼窗戶紙,甚至還會選擇草皮一類的材料阻隔風雨,就算是大戶人家,也是用家中練完字的廢紙糊窗。
直到魏晉南北朝,造紙術(shù)得到進一步改進,紙張大量普及,才促進了窗戶紙的誕生。
宋代時期,古人研制出了油紙,所謂油紙,就是在較為堅韌的紙的上面,刷上一層桐油,從而起到防水的效果,古代的油紙傘,便是以油紙為原材料制作而成。
不過,油紙窗戶即便能起到一定的防水性,但也禁不住一指之力,一捅就破實屬正常。不過,古人又利用藤皮,研究出了一種叫藤紙的材料,韌性大大高過之前的油紙,就算蘸水,也不能輕易捅破。
此外,古人為了防止藤紙長時間潮濕,還在窗戶紙外面設計了一層窗板,天氣寒冷時,人們便會舍棄透光性,為窗戶蓋上板子。個別細心的人家,有時也會在窗板與窗戶之間裝上棉簾,起到一定的防水與防偷窺作用。
實際上,在玻璃傳入中國之前,窗戶紙并不是古人唯一的選擇。宋代晚期,王公貴族便開始使用一種叫明瓦(貝殼、羊角、云母片打磨而成)的材料代替窗戶紙,雖說透光性不及玻璃,但卻能很好的保護隱私,不會發(fā)生一捅就破的情況。
古代的江南地區(qū),明瓦普及范圍很廣,匠人們逐漸將打磨明瓦發(fā)展成傳統(tǒng)的手工產(chǎn)業(yè),養(yǎng)活了不少人。另外,古人一直在宣揚“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個人隱私。盡管古時的中國沒有玻璃,但老祖宗仍發(fā)揮自己無窮的智慧,為百姓謀福祉,實在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