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藝術名家——張習團


中名聯(lián)簽約書法家張習團,男,漢族,筆名張帆,筆號廿七年六十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延津縣人,1972年6月生。1992年始,自研書法。初涉"顏柳",精研"鐘王"。以此為基,上涉商周,中至唐宋,下游明清,領眾家之神,會各派之韻。2014年至2020年近七年來,有幸在著名書法家恩師兼同鄉(xiāng)張喜成先生教誨下,篤學王羲之《圣教序》,懷素草書,孫過庭《書譜》。兼學王羲之,文征明小楷和漢隸。再加上長期的書法學習感悟,融匯貫通下,才逐漸將新,奇,靜,潤,圓,活六字風格冶為一爐。由于我的書法學習環(huán)境惡劣,更由于生活所迫,大部分時間在建筑工地和工廠中度過,社會活動較少,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書法技藝的提高上。直到在恩師引領下,2020年夏,簽約了中名聯(lián)后,我才得以初出茅廬的正式走出家鄉(xiāng),走向了當代廣闊的藝術天地……



中國的書法是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的一個載體,與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陳立鵬表示,書法幾千年來一直在見證著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從歷代的名爵公卿到如今的學者文人,都將其看作是一種至高的藝術追求,他們用各自的點、畫書寫經(jīng)營來闡述對書法藝術和歷史人生的理解。




仔細品味張先生的書法作品,總感覺有一種氣息在隱隱涌動,有靈動飄逸,又有蒼茫古拙,有天然爽利,又有遒勁典雅,既有視覺的沖擊,又有心靈的撼動,這正是書法作品的高難之處,也是可貴之處。先生能有如此成就,絕非朝夕之功,幾十年臨池不輟,更有詩詞文章等豐厚學養(yǎng)加持,所以才能入古出新,形成自家面貌。其點劃線質(zhì)猶如萬年枯藤,蒼勁老辣,入木三分。當面觀其作字,更是氣定神閑,一筆不茍,不激不厲,不描不畫,不添不補,節(jié)奏分明,流暢自然,正所謂人書俱老,爐火純青,實乃當今實力派書家,吾學書之楷模也。






張先生的書法作品博采眾長,文采煥然,每一個字都讓人流連忘返,行云流水的作品給人感覺特別舒服。他靈活多變地正確地運用和處理粗細、向背、疏密、開合、欹側、布白、收放、參差、大小,接應等原則,使作品不但爽朗痛快,而且又清新自然。字里行間可以體會到一種氣勢、一種包容、一種博大等感覺。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道在其中,藝無止境,中國的藝術向來講究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合一,在張先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里,意態(tài)自若,落筆嚴謹而舒展,移步換形,節(jié)奏明顯,揮灑忘情,任筆所致,書卷氣濃,別具風采,在他的筆下,或行或草,時斷時連,快而不亂,慢而不滯,看似點橫撇捺,實則精深廣大,它包含著萬物,包含著自家,似大海無邊似宇宙無際,既繼承傳統(tǒng)而又不囿于一家之法,心有主宰,胸有造化,若溯其靈性之本,皆源自于先生所追求的在精神上不受束縛和平和靜穆的人生境界,心之所向,皆為風雅之事,可使人久觀,使人流連;可心生清靜,也可生思考。

真正的書家,在真、草、隸、篆的來回錘煉中,最終要找到屬于自己的一脈風格才行。張先生以他對藝術的獨特見解,走出了一條屬于他自己的藝術道路。隸書于五體之中,上承篆體,下啟楷草,既無篆、草的識讀之難,又少楷書的法度之嚴,其性略同于行書。其正,則可廟堂碑版;其率,則可民間簡牘;收放自如,隨心去取。正可以陶寫胸中意趣,抒發(fā)筆底深情。因此隸書一體以其藝術特質(zhì),更能與時代相合。
愿張習團先生在書法藝術道路上,筆耕不輟,初心不渝,用精妙的筆法,傳承民族文化,墨染絢麗人生,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瑰寶熠熠生輝!綻放光彩!
(文/田野)
歡迎點贊留言,喜歡張老師作品隨時留言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