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評測】桌面HiFi系統(tǒng)“真核” Astell&Kern CA1000T首發(fā)評測


散人按:
2022年初,Astell&Kern發(fā)布了一款形態(tài)異于自家以往器材的播放解碼一體機CA1000,可以說是Astell&Kern一次關(guān)于“跨界”的嘗試。僅僅一年后,系列新品CA1000T也和我們見面了。硬件配置升級、加入電子管音色的CA1000T不只是前作的簡單延續(xù),而是在前作的基礎(chǔ)上,讓器材可玩性大幅提升。
-機身部分接口相比前作有所變動,更具實用性;
-整體素質(zhì)延續(xù)了前作的高水平;
-OP耳放模式下聲音細膩柔和,TUBE模式韻味十足,加上介于兩者之間的HYBRID模式,可以兼顧到多種類型的樂曲演繹。
引子:百變旗艦
對于一款高端前端播放器,不少發(fā)燒友會將聲音素質(zhì)作為評價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標準。畢竟,頂著旗艦的名頭,追求突破聲音上限,這也符合大伙兒對高端器材的期待。
不過,最近這幾年,各大品牌開始著重強調(diào)高端播放器的可玩性,從而盡量延長產(chǎn)品在用戶手中的使用周期。新上市的旗艦器材中,僅具備純音播放器功能的越來越少,玩法豐富的器材占據(jù)主流。
客觀地說,這里面有音樂資源和音頻技術(shù)發(fā)展的原因,也有燒友各種應用場景下需求日漸復雜的因素。主觀地看,我們固然還是最看重器材的聲音,但對于器材玩法的挖掘也日漸重視,而我們對于高端器材的期待,可不就是“大而全、啥都能干”么?

2022年初,Astell&Kern推出了播放解碼一體機ACRO CA1000。這款器材形態(tài)設計上有點接近于“便攜臺機”的樣子,功能與聲音都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傳統(tǒng)便攜器材的限制。
對CA1000有興趣的朋友,請移步拙作鏈接:

沒想到就在一年后,這個系列馬上就推出了續(xù)作ACRO CA1000T。T這個尾綴,不難讓人聯(lián)想到便攜播放器系列的SP2000T——那是Astell&Kern旗下首款加入電子管、實現(xiàn)“多音色”的播放器。前后兩款器材發(fā)布僅一年之隔,在前作的基礎(chǔ)上續(xù)作會有什么新意?我十分好奇。
設計:跨界演繹
乍一看,CA1000T就是個表面改成了灰黑色的CA1000,整機的曲折變化造型線條與明暗交織的光影效果、鋁制外殼表面細膩的處理工藝、整潔的物理按鍵與交互布局,乃至標志性的支持60°上翻的顯示屏,都基本沿襲了前代的經(jīng)典設計理念。

把兩部機器擺在一起對比,才會發(fā)現(xiàn)兩者的區(qū)別。CA1000T寬和高與前作相同,但長度比前代多了幾毫米;重量也更高一些,達到980g,妥妥和“便攜”無緣了。正面的物理按鍵除了原有的電源和控制播放“三大金剛鍵”外,還多了一個“AMP”鍵,可以讓我們迅速跳轉(zhuǎn)到播放器耳放模式選擇界面。

另外,CA1000T對比CA1000還有一些細節(jié)上的改動,比如正面上端品牌標識改為碳纖維面板+彩色燈設計,音量滾輪表面采用摩擦力更大的深淺條紋,內(nèi)部降低了轉(zhuǎn)動時發(fā)出的響聲。總的來說,兩部機器相似度較高,幾處升級/改良的地方確實讓使用體驗變得更好。


我曾將CA1000的形態(tài)看作是便攜到臺機之間的“跨界”。到了CA1000T這兒,跨界的思路又被發(fā)揚光大了。這不是簡單地說它體積大,而是在玩法上,CA1000T已經(jīng)打通了與桌面器材之間的連接通道。
機身背面將原本CA1000的RCA輸入接口改為了一對mini XLR接口,新增一個4.4mm輸入口;其他的RCA輸出、光纖輸入、同軸輸入、分立的充電和數(shù)據(jù)Type-C端口均得以保留。這些接口能讓低端的音源設備便于連接CA1000T,將其作為外接解碼耳放;或者讓CA1000T自由地以單端或平衡模式連接高端臺式耳放。
考慮到CA1000T還支持USB DAC、藍牙、網(wǎng)絡播放等功能,可以說這臺機器除了自己可作為獨立的播放器之外,外接設備組建HiFi的玩法也特別豐富。說它是“一體式HiFi解決方案”,也并不為過。

CA1000T所搭載的Astell&Kern定制安卓系統(tǒng),UI界面依然保持著流暢的使用體驗,只是在熄屏喚醒時反饋不太及時。特色功能如Crossfeed、BT Sink、AK File Drop等無一缺席。
機器電池容量達到10100mAh,看著非常大,但實際用起來續(xù)航時間坦白說也就是市面播放器的平均水平:OP模式、中增益下,CA1000T單端與平衡輸出續(xù)航分別為大約10小時、8小時;如果打開TUBE模式,則縮短到7小時和6小時。不得不說,CA1000T這么大的電池依然不足以減輕我的電量憂慮。當然,CA1000T作為“桌面機”,充電可以隨時進行;電池也支持PD2.0快充協(xié)議,9V/3A環(huán)境下5個小時可以充滿。
聲音:趣味紛呈
形態(tài)上的跨界之路越走越遠,聲音上的玩法更是“越玩越大”。和SP2000T類似,CA1000T內(nèi)置了電子管,除了純電子管TUBE模式之外,從OP模式到TUBE模式之間還有五擋調(diào)節(jié)的HYBRID混合模式,共計7種音色可供選擇。
試聽CA1000T,我主要使用qdc V14與其搭配,將耳塞的調(diào)音撥桿都關(guān)閉掉,播放器調(diào)節(jié)到中增益、以平衡口驅(qū)動。

首先試聽的是OP模式。這個模式下的CA1000T,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柔和”。其聲音加入了一絲音染,但不把音色往妖嬈的方向引,而是使聲音整體顯得比較水潤、細膩。CA1000T聲音風格是鮮活的,但并不是“活潑躁動”的,相反具備了非常“穩(wěn)”的安定感,聲音耐聽度相當不錯。在整體較高水平發(fā)揮之上,CA1000T把素質(zhì)與聽感的均衡性拿捏得挺到位。
CA1000T的三頻分布,在基本均衡的態(tài)勢下,于中上盤多著了筆墨。其高頻亮度較高,這個頻段中的樂器演奏的細節(jié)基本上不會藏著掖著,沒有太明顯的涂抹,泛音也給得比較豐盈,只是在極高頻的延展上還不夠出色。中頻的表現(xiàn)雖然不算亮眼,但也做到規(guī)規(guī)矩矩,其整體上呈現(xiàn)出寬松的狀態(tài),密度適中,人聲厚度一般,帶有一點齒音,演繹歌手聲線纖薄的曲目表現(xiàn)力較強。低頻方面,CA1000T較為重視下潛的深度,量感不算多,力量和彈性點到為止,對中上盤起到足夠的襯托作用。
而在素質(zhì)方面,CA1000T得以延續(xù)前作的整體高水平,居于旗艦級播放器的行列。ESS家新旗艦DAC芯片ES9038MPRO帶給CA1000T的,主要是強有力的解析,以及高水平的分離度,前者把樂曲的信息以非常自然、毫不做作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樂曲中原本就很輕微的細節(jié)也不刻意銳化;后者將各種音樂元素有條不紊地梳理下來。CA1000T的聲場橫縱比例十分規(guī)整,并且沒有什么邊界束縛感。結(jié)像較為纖細,邊緣打磨光滑,各種音樂元素的聲音都顯得很柔順。動態(tài)方面,CA1000T比較能放得開,能演繹出樂曲的強弱氣勢變化。
綜合來說,相比當下市面上的萬元級別播放器中,CA1000T的素質(zhì)水平是站得住腳的。非要找一些不足之處的話,我覺得如果高頻的延展能更強一點、瞬態(tài)的速度更快一些,或許聲音表現(xiàn)力會更強悍。

接下來是電子管的聲音。CA1000T內(nèi)置了兩根KORG Nutube 6P1電子管。以我過往的經(jīng)驗而言,這款電子管的特點除了韻味濃郁以外,其較高的密度讓聲音更扎實,對于三頻中盤的形態(tài)塑造立體感非常強。此外,一些搭載Nutube 6P1的前端器材會帶來類似“大顆粒度”的聽感,讓渾厚的聲音中透出幾分粗獷。
我先將CA1000T調(diào)到TUBE模式,聆聽純電子管的聲音。應該說,這個模式的聲音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對于Nutube 6P1電子管的預估:首先是音色,電子管像是給聲音加上了一層電鍍層,賦予聲音光澤與質(zhì)感。整體上,聲音稍微膨脹了一些,厚度加大的同時帶來相對蓬松的體態(tài)。以Nick Cave和Kylie Minogue的《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為例,TUBE模式下,CA1000T讓聲音整體的厚度產(chǎn)生明顯的堆疊效果,兩位歌手聲線瞬間厚實了一個檔次,伴奏部分的提琴更顯豐滿、溫暖。
當然,電子管的聲音是有一些取舍的,比如高頻相對的暗淡、一小部分解析力的弱化等。至于我所預想可能會出現(xiàn)的“粗顆?!卑愕慕Y(jié)像,反倒不那么顯著。
最后看HYBRID模式。我用Secret Garden經(jīng)典曲目《You Raise Me Up》來試聽,從OP模式開始一擋一擋切換HYBRID模式,并最終到達TUBE模式,歌曲渾厚的男聲相當細膩地表現(xiàn)出了不同擋位下CA1000T的聲音特征。在換擋界面上,越靠近OP,聲音更細膩、更亮,解析更精細一些;反之,則是更寬松濃郁一些。

以我個人的口味和習慣,OP與TUBE這兩個純粹的耳放模式已經(jīng)足夠讓我把玩很久很久,在HYBRID模式上慢慢品味各擋的差異也只能算是個錦上添花的玩法。但逐擋切換耳放模式的過程,一定程度上看也是CA1000T切換所適配的音樂風格的過程。
去年聆聽CA1000,其演繹人聲曲目的能力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我覺得CA1000T依然是一把演繹人聲曲目的利器。但CA1000T的新優(yōu)勢在于,它既能夠提供Astell&Kern器材標志性的細膩、柔和味道,也能夠把電子管迷人的風味加以呈現(xiàn),甚至還能選擇兼具兩者特點的狀態(tài)。
如果不談膽機音色的喜好問題,以我個人的口味而論,CA1000T的OP模式聆聽聲線纖細的歌手——尤其是女歌手,效果恰到好處;甚至有一些嗓音比較薄、演唱氣息不是很足的歌手,在OP模式下也能夠彌補一點劣勢。如果想聆聽厚重一些的嗓音,TUBE模式可以勝任。而對于燒友喜歡的特定歌手,如果純OP或純TUBE都不那么對味,那就在HYBRID模式里細細調(diào)整品味吧。
對比:一脈相承
ACRO系列僅僅時隔一年就推出升級款,最關(guān)心CA1000T聲音的也許是前作CA1000的用家。不提新增的電子管TUBE和HYBRID兩種耳放模式——畢竟這也沒法直接對比,如果單論其OP耳放模式與CA1000的對比結(jié)果,我認為兩者的素質(zhì)水平是比較接近的,一定要摳細節(jié)的話,CA1000T分離度更好一些,結(jié)像的描繪更加圓滑、凝練一點,動態(tài)范圍略微更大一點??梢哉f,一老一新兩部機器都處于高水平線上。
在風格方面,這兩款機器倒是些許差別。其一,前作CA1000的聲音已經(jīng)具備了比較高的安定度,而CA1000T在這一點上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鮮活的音符行進中能夠壓得住躁動。其二,CA1000T和CA1000的三頻基本都是規(guī)整的形態(tài),只是分別在上盤和中盤略有加強。
這么一比較,就容易發(fā)現(xiàn)單看同一種模式的話,CA1000T略強于CA1000,但差異不特別大。確實,CA1000T配置上也用上了時下最新的硬件,不過我依然傾向于將CA1000T視為CA1000的“高配版”而非換代——當然,新增加的電子管配置,可玩度實在太高了。
如果是想要購置一部旗艦播放器的燒友,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我建議可以考慮新機CA1000T,在一部機器上感受多種音色的不同魅力。但對于CA1000用家來說,如果滿意于手上器材的聲音、也不太熱衷于聽膽機,那完全可以繼續(xù)用仍有一戰(zhàn)之力的CA1000。

搭配:大小咸宜
以往HiFi圈內(nèi)所出現(xiàn)過的支持電子管音色的播放器,普通模式與電子管模式輸出功率往往有比較大的差別,通常是電子管的功率要小一些。CA1000T在TUBE模式和OP模式均提供平衡端超高增益無負載條件下15Vrms的輸出電平。從實際驅(qū)動效果來看,所有三種模式對V14的驅(qū)動都算得上飽滿,無論是聲音框架的搭建還是信息量內(nèi)容的填充,差距都不算特別明顯。
由于V14聲音較為中正,故而我常把V14作為測試前端聲音的“參考工具塞”。如果純以欣賞的角度來看,CA1000T和V14這套組合風格也夠耐聽。除了V14這款動鐵靜電耳塞之外,我還選用了DITA前代旗艦Dream XLS作為動圈耳塞、天龍D9200作為大耳機代表,測試CA1000T的驅(qū)動適配性。
在CA1000T搭配XLS時,得到的聲音是干凈、清爽、收斂的。XLS在空間感上的優(yōu)勢,得以被CA1000T良好地驅(qū)動、呈現(xiàn)出來。

而在搭配D9200時,如果用原配6.35單端線,在超高增益、OP模式下,CA1000T能夠良好地襯托出D9200自帶的華麗感,聲音的解析力較強,只是聲場略有些拘謹。如果換用一條平衡線來連接,聲音會開闊一些。

應該說,面對主流耳塞或者一些不難伺候的大耳,CA1000T的驅(qū)動效果都還不錯,搭配的適應性較強。需要指出的是,在搭配V14和XLS這兩款不算難出聲的耳塞時,機器開始進入播放狀態(tài)后,會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底噪。故而,我們可能在搭配的時候要考慮避開靈敏度太高的耳塞。
尾聲:歸于本真
從特立獨行的CA1000,到如今的CA1000T,都讓我們過足了“玩”癮。CA1000作為Astell&Kern ACRO系列先行者,玩出了跨界的方向,而后來者CA1000T則沿著這條路徑走得更徹底、更深遠。無論從設計、聲音還是搭配上看,CA1000T都非常符合愛折騰的發(fā)燒友對于旗艦器材的期待。
但更讓我感到欣喜的是,玩歸玩、跨界歸跨界,CA1000T卻沒丟掉Astell&Kern一些招牌性的特色——出眾的工業(yè)設計,便捷的使用體驗,細膩的聲音韻味,這些特征依然在新機器身上得以延續(xù)。CA1000T玩得再“野”,我們也還是對它身上的Astell&Kern印記不會陌生。
以上。
耳邊燒友團閑雲(yún)散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