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市揀選、征集的商代青銅器
山西長治市揀選、征集的商代青銅器
選自《文物》1982年09期,長治市博物館王進先
近幾年來,山西晉東南地區(qū)不斷出土商周青銅器。長治市博物館在有關(guān)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認真堅持了零散文物的揀選與征集工作,使不少即將當作廢銅處理的珍貴銅器得以保存下來?,F(xiàn)將我館1973年以來揀選、征集的部分商代銅器報道如下。
一
饕餮紋鼎通高28、口徑17、耳高4、腹深15厘米。敞口.折沿,兩耳直立口沿.圓腹,錐形足空心到底。頸部飾弦紋二道。足部飾饕餮紋,花紋粗疏,間有扉棱,下飾弦紋二道。底部有煙炱痕。器已殘(圖一、六)。
饕餮紋斝口徑16、口沿到足高23、腹深13厘米。侈口,束腰,下腹外鼓,平底,空心尖足。腹部飾饕餮紋,附圈帶紋。兩柱一鋬均殘(圖版柒:1;圖二:1)
弦紋斝通高23.5、口徑14、柱高2.5、腹深11厘米。侈口,傘形柱,束腰,下腹外鼓,平底,三空心尖足。腹部飾平行弦紋二道。一柱及二足殘(圖一一)。
以上三件銅器是1975年9月在從潞城縣送交區(qū)廢品大庫的廢銅中揀選的。器形簡單,器胎薄,厚度一般為0.08厘米,形制與花紋都具有商代二里崗期的銅器特點,時代應(yīng)屬商代中期。據(jù)調(diào)査,1975年潞城縣東北洛河大隊曾出土商代銅器,社員已交售收購站。潞城縣東有殷商時殷紂王庶兄微子的封地,故名微子鎮(zhèn)。這一帶出土商代青銅器是可能的,
二
饕餮紋觚通高16、口徑10、足徑8.腹深11厘米。喇叭口,方唇,束腰,圈足,形體較燧。腰部飾雙夔合成的饕養(yǎng)紋,夔尾上卷,上附弦紋一道。腰下與足聯(lián)結(jié)處有弦紋兩道,并有兩個“十”字鏤孔前后對稱。足部飾云目紋。器殘(圖二:2、3,圖七)。
弦紋爵通高17.4、流至尾長14、柱高2、腹深8厘米。流長尾短,雙菌柱立于流折,圓底,三棱形尖足,一側(cè)有鑿與長足對齊。柱頂飾謁紋,腹部飾弦紋三道(圖八)。
饕餮紋斝通高27.5、口徑16、耳高4.5、腹深12厘米。侈口,菌形紐柱,下腹外鼓,其側(cè)有笙,底近平,尖足,足斷面呈多道桂。柱頂飾渦紋,腹部上下均飾云雷紋組成的饕養(yǎng)紋(圖版柒:2,圖二:4、5)。
饕餮獸面壺通高29、口徑15.5、圈足徑16、腹深25厘米。直口,二鼻有穿孔,深腹下鼓,圈足,器形扁圓。頸部飾弦紋三道。腹部分上下兩部分飾三層花的饕餮紋獸面,上部長方眼,豎眉,下部圓眼,長眉上翹。圏足部飾云雷紋,兩側(cè)并有對稱的圓形。鏤孔。器物鑄工精巧,紋飾雄勁勻細(圖版柒∶3;圖三)。
以上四件銅器出土于長治市西白兔南村,1976年先后入藏我館。觚,爵、斝的形制與花紋具有殷墟銅器第一期的特點。據(jù)調(diào)查,三器出自同一墓葬。壺的形制和殷墟銅器第三期第四組及238號墓出土物①大致相同。因此推斷這幾件的時代應(yīng)為商代晚期。西白兔南村早年曾出土過銅器,并有面積較大的商代遺址。該地原曾歸潞城縣管轄,距離路城洛河及微子鎮(zhèn)不遠。兩地出土的銅器在時代上有直接的銜接關(guān)系,因此,對探討這一帶商代文化面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
饕餮紋鼎通高25、口徑18.5、耳高4、腹深10厘米。敞口,方唇,折沿,直耳,空心尖足較高。腹部飾饕養(yǎng)紋,附圈帶紋。同類器形在山西長子縣北高廟曾有出土②,但這件鼎足更高。時代應(yīng)為商代中期(圖版柒:4:圖一五)。
?字甗通高39、口徑25,耳高2、腹深19,腿深12厘米。敵口,矮耳直立口沿,尖足(一足尖殘).上部甑體與下部鬲體合傳。此器已見報道③。但器壁內(nèi)鑄一“①”圖形族徴,現(xiàn)予以補充(圖四、一二)。
弦紋甗通高42、耳高7、腹深21、腿深14JS米。散口,雙折立沿,雙耳立于上折之內(nèi)。上下合鑄,內(nèi)無算,壁較直。柱形空足,足端為歸形??谘叵嘛椣壹y兩道。時代應(yīng)為商代晚期(圖一三)
?字戈全長22.5、援長16、上下齒之間寬7.5厘米。援兩邊有刃,中起脊,有南。長方形內(nèi),中部有一直徑0.7厘米的圓圈。內(nèi)一面鑄一“囹”圖形文字,另一面鑄圖形芥。此戈和河北藁城臺西村出土戈④形體相同,時代應(yīng)為商代晚期(圖五、九、一。)。
雷紋刀全長33.5、柄長8.5厘米。刀體呈長條三角形,刀尖稍上翹,脊部有隆突,長方柄。刀兩面均飾雷紋組成的龍紋,力首在近柄處回轉(zhuǎn)。此刀和河北薬城臺西村出土的刀⑥形體相同,時代為商代晚期(圖一四)。
以上五件銅器出土于長子縣,我館1973年至1976年從長子縣送交區(qū)廢品大座的廢銅中揀選得到。長子縣有商代遺址多處,其中西旺遺址和北高廟遺址不斷出土商代銅器,散落在民間的較多。這些銅器就是當?shù)厝罕娫趧趧又邪l(fā)現(xiàn)后交售給收購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