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樂大唐,古韻今聲 | 《塞外荷蓮》


“秋風四面足風沙,塞外征人暫別家。千里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這是出自詩歌《雜曲歌辭·破陣樂》的詩句。樂團節(jié)目《塞外荷蓮》即是展現(xiàn)這四句詩意。月掛星夜,一片茫然遼闊,忽然思念家中親友。然而家國取舍,時刻天涯,卻總不曾忘懷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意氣。
這首“破陣樂”為樂府詩詞,在《樂府詩集》中為“雜曲歌辭”,與秦王“破陣樂”是大大的不同……而塞外是“大漠孤煙直”,“荷蓮”又搖曳著怎樣的情思……

《樂府詩集》
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集》是一部網(wǎng)羅上古至五代樂府詩歌的總集。樂府是音樂機構(gòu)的名稱,它的任務是制禮作樂,包括制定樂譜、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工,所搜集的配樂詩歌,就叫樂府詩。這部《樂府詩集》共一百卷,內(nèi)含有許多優(yōu)秀民歌和受民歌影響的文人作品,如膾炙人口的《木蘭辭》、《孔雀東南飛》,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等。

雜曲歌辭
《樂府詩集》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十二大類。
這首“破陣樂”即是雜曲歌辭。雜曲歌辭是一些散失了或殘存下來的民間樂調(diào)的雜曲,由樂府加以整理而成。雜曲歌辭其內(nèi)容多是詩人述志感懷之作,形式上也不合音律,與五言古詩相接近,主要流行于漢代至唐代。

《雜曲歌辭·破陣樂》
《秦王破陣樂》是宮廷歌舞,其中包含著尚武精神,宣揚著攻城作戰(zhàn)的主題,歌頌唐太宗的武功才干,展現(xiàn)大唐的威武雄壯。而這首《雜曲歌辭·破陣樂》不是表現(xiàn)“破陣”之意,而是表現(xiàn)征人別家的內(nèi)容,還含有懷家思鄉(xiāng)的愁緒。
“秋來四面足風沙,塞外征人暫別家。千里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漢兵出頓金微,照日明光鐵衣。百里火幡焰焰,千行云騎騑騑。蹙踏遼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飛。正屬四方朝賀,端知萬舞皇威。少年膽氣凌云,共許驍雄出群。匹馬城南挑戰(zhàn),單刀薊北從軍。一鼓鮮卑送款,五餌單于解紛。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p>
這首詩為了表達征夫在外征戰(zhàn)的主題,創(chuàng)造了一個混沌茫茫的藝術(shù)境界,將主人公置于荒漠之中,孤立之極,所見者茫茫一片,所聽者朔風瑟瑟,沒有一點亮色,充滿了無限孤獨。借出征士兵之口反映軍旅生活的艱辛,以征人主觀心靈的感受,表現(xiàn)了征人內(nèi)心的空虛感和無限的思鄉(xiāng)愁緒。

西安外事鼓樂團曲目《塞外荷蓮》
樂團節(jié)目《塞外荷蓮》取“秋風四面足風沙,塞外征人暫別家。千里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詩意。曲調(diào)婉轉(zhuǎn)而多情,旋律悠揚而跌宕,舞臺與燈光一同渲染營造一個夢幻的詩意境界。
樂曲中,中阮、琵琶描繪勾勒出一個流水潺潺的家鄉(xiāng),荷塘中蓮葉高舉,風中搖曳,藍色的舞臺燈光將形狀起伏的幕布渲染成為蕩漾的水波,如夢似幻,隨著悠揚的笛聲思緒回到了家鄉(xiāng)。隨著鼓聲的響起,紅色的燈光又將人帶回現(xiàn)實,那起伏的不再是水波,而是茫茫沙丘,戰(zhàn)事起,中阮、琵琶聲聲快,“欲飲琵琶馬上催”的緊迫感也隨之而來,飄揚的笛聲伴著鼓點,戰(zhàn)馬仿佛輕快起來,視死忽如歸的少年意氣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參考文獻:
向回,《樂府詩集·雜曲歌辭》類目成因考 ,暨南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