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政變的故事
斯大林是蘇聯(lián)歷史上的一位極其重要的領導人,終其一生,毀譽參半。有的人稱他是接手了一個農業(yè)國,還給世人一個工業(yè)國。他在任時帶領蘇聯(lián)實行五年計劃,迅速完成工業(yè)化進程,并抵御納粹德國入侵,從莫斯科到柏林。但,光輝的一側是大清洗的白色恐怖,是瓜分波蘭的政治丑態(tài),是卡廷森林的屠殺詭譎。
對于后人給他的評價,我想他是不會在意的,所謂“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斯大林去世后,繼任蘇聯(lián)這紅色巨人的領袖是赫魯曉夫,事實上,赫魯曉夫與斯大林兩人在生前關系并不融洽,赫魯曉夫上任不久就在蘇共二十大上做了“秘密報告”在全蘇境內掀起一場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的全面清算。
我們不難想象這兩人間的權力交接的背后必然又是一場政壇的刀光劍影。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突發(fā)腦溢血在莫斯科病逝,當馬林科夫和貝利亞那晚進入房間以后,他們就成為了蘇聯(lián)新一任的掌權者。而至于赫魯曉夫,當時的他尚還未真正的躋身權力的真正核心當中。
當天晚上,蘇聯(lián)的高層們在發(fā)現(xiàn)斯大林去世后就迅速瓜分完了權力,馬林科夫成了部長會議主席,貝利亞擔任副主席兼內務部長,也就是說馬林科夫總覽了了政府的行政權力,而貝利亞獲得內務部和克格勃這些特務鷹犬。
????但馬林科夫常年只是作為一個權力的執(zhí)行者,對于大事上的決斷力有所不足,缺乏領導人的獨特魄力,且貝利亞手握秘密警察,也就是說,貝利亞才是掌握了蘇聯(lián)至高權力的那個人。這個局面無論是當時的哪一方都是無法真正忍受的。比如說,赫魯曉夫。
在講述后面發(fā)生的事情之前,我們要先回顧一下貝利亞的發(fā)家史。1899年,貝利亞出生在格魯吉亞的一個貧窮家庭,他和斯大林是老鄉(xiāng)。1917年3月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來到20年代,逐漸在蘇聯(lián)政壇嶄露頭角,1921年4月?lián)伟⑷萁C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設委員會副主席,1932年擔任格魯吉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因他為人機敏,工作期間獲得斯大林的賞識。1938年接替葉若夫被任命為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部主席。據(jù)說,他曾經(jīng)在斯大林被刺殺時,用身體擋在斯大林面前保護斯大林。貝利亞被安排到情報部門工作以后,逐漸成為了斯大林信賴的心腹,作為他的左膀右臂替他執(zhí)行自己的命令,清掃異己。
在斯大林病逝以后,貝利亞成為了當時蘇共的二號人物,僅次于馬林科夫。他一上臺就開始著手對斯大林生前政策的調整,還平反了不少冤假錯案,釋放了不少政治犯,一改斯大林在任時的樣子。在對待當時的蘇聯(lián)諸多衛(wèi)星國上,他認為不應該采取之前的高壓政策,而是給了他們不少權力,這無疑為他贏得了國際上的諸多好評,也在各加盟國內爭取了較高的聲望,甚至于他開始將自己的手伸向了軍事領域。這對當時的赫魯曉夫和馬林科夫看來并不是一個不太友好的信號,自古以來的政治斗爭中,軍隊一直對其中的任何一方來說,都是獲取勝利的重要抓手。
由于長期以來從事著劊子手的工作,軍隊對于貝利亞的態(tài)度并不是很好。而赫魯曉夫則不一樣,當時的國防部長布爾加寧是赫魯曉夫在莫斯科工作時期的老搭檔,聲名正望的朱可夫曾與他在烏克蘭共事半年,加上二戰(zhàn)時期,赫魯曉夫長期在軍隊工作,與諸多將領包括鐵木辛哥、葉廖緬科等關系密切,相比貝利亞,赫魯曉夫有了軍隊的強力支持,所以他敢相信如果是他率先出手,在軍隊的幫助下貝利亞絕無翻身可能。于是,赫魯曉夫將目光看向了那個軍隊中的男人——朱可夫——一個被雪藏已久的失意者。
朱可夫依舊等了很久了。雖然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之神的名望使他在二戰(zhàn)勝利之后民望達到了頂點,但軍事和政治并不是一碼事,聲望給他帶來的是當時克里姆林宮的政客們的高度忌憚,所以即使他一直是士兵們的眾望所歸,但他的仕途之路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是一路坎坷。
1945年,朱可夫代表最高統(tǒng)帥部接受德國無條件投降,并暫管駐德蘇軍與德國蘇占區(qū)。翌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但不久后被外放為敖德薩軍區(qū)司令員,據(jù)說,這是當時斯大林的意思,以謹防他當時不斷高漲的民眾聲望,因為當時人們都認為,朱可夫取得了打敗納粹德國的功績,即使是未來接替斯大林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對于斯大林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在貝利亞等人的幕后推動之下,朱可夫迎來的不是升遷而是貶職。所以朱可夫的政治之旅在戰(zhàn)后一開始就結束了。
但在斯大林病逝以后,一切就不同了。不過擋在朱可夫面前的還有貝利亞這個絆腳石,這點赫魯曉夫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向朱可夫遞出了橄欖枝。不過在聯(lián)絡軍隊方面之前,他還要穩(wěn)住另一個人,那就是馬林科夫。對于馬林科夫,赫魯曉夫認為是十拿九穩(wěn)的,因為他很清楚,這個表面上看上去是蘇共一號人物的家伙只是徒有其表罷了,而對于這點,馬林科夫自己也是很清楚的,他在蘇共內部雖然可以說是文官領袖,但在獨攬內務大權的貝利亞面前還只不過是個空架子。所以當赫魯曉夫向馬林科夫提出政治結盟的時候,他沒多猶豫就同意了。
說起馬林科夫,他其實和貝利亞一樣都是從干內務部搞肅反發(fā)家的,當時貝利亞是內務部的一把手,他是二把手。但同貝利亞的狂妄激進不同,他是當時政壇的穩(wěn)健派,做事穩(wěn)重,比較謹慎。斯大林當時也是看重他這點,提拔他以借此來制衡日益膨脹的貝利亞。事實上,在斯大林晚年時,貝利亞就有了自己政治野心的苗頭,這份野心在斯大林病重時日益顯現(xiàn)。斯大林自身也察覺到這尾大不掉的現(xiàn)象,并有心打壓,但顯然給他的時間并不多。
當時的貝利亞雖然已經(jīng)是實際上的掌權者,但他仍然是不滿足于受制于馬林科夫等人的,馬林科夫自己也是深知這一點,然而對此他也毫無半點辦法。所以,當赫魯曉夫找上他時,為了防止貝利亞即將采取下一步行動,兩人便開始商議起如何迅速打倒貝利亞,因為當時的貝利亞對他們已經(jīng)是緊緊逼近了,不斷有各地方的人事人員被換成貝利亞的人,甚至是克里姆林宮衛(wèi)隊的把控權也被貝利亞攥在手里。所以,最終選擇的解決方案很簡單,就是采取政變行動,一定要迅速推倒貝利亞。
1953年6月26日,馬林科夫以軍事演習為名,召開主席團會議。接到消息的貝利亞沒經(jīng)過多想,認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會議就前去參加了。
而當時的國防部長布爾加寧早早將部隊集結在莫斯科外圍以防不發(fā)生測,同時拉攏了軍區(qū)的司令莫斯卡連科,讓他帶人守在會議室的隔壁隨時待命,以防止貝利亞逃脫。
而這一切貝利亞都絲毫未有所察覺。
當貝利亞一走進會議室,主席團的成員就開始輪番對貝利亞進行批斗,還未反應過來了的貝利亞被這搞的手足無措。赫魯曉夫昨天還和他噓寒問暖,今天忽然就斥責他“資產階級的荒淫無恥”。還沒等他冷靜下來,馬林科夫也開始大聲控訴他。直到這時,他才意識到事情的不對勁,就立刻從公文包拿出紙條用紅鉛筆寫命令讓人遞給克里姆林宮衛(wèi)隊來控制局面。但他顯然沒有這個機會了,當他把手伸進公文包時,馬林科夫他們還以為貝利亞狗急跳墻想掏槍反擊,所以慌亂的尋找電鈴,還差點沒找到。等馬林科夫按下電鈴以后,早已埋伏好的朱可夫他們立馬踹開門進來抓人,對貝利亞不滿已久的朱可夫憤怒的把槍抵在貝利亞的腰后說:“以蘇聯(lián)人民的名義,你被捕了,雜種同志?。?!”就這樣,這個當時手握蘇聯(lián)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權者就這樣被推倒了。
但,這顯然還沒有結束,政治權力的爭奪并沒有因貝利亞的倒臺而結束。昨日還一同攜手緊鑼密鼓的商討如何對付貝利亞的赫魯曉夫和馬林科夫,在貝利亞倒臺以后,迅速就開始翻臉,秘密籌劃著如何扳倒對方。
但對于赫魯曉夫來說,馬林科夫根本不是同貝利亞一個量級的對手。因為,當時的蘇聯(lián)高層內部根本沒有多少支持馬林科夫的人。因為對于大家來說,馬林科夫根本就是一個小號的貝利亞,現(xiàn)在大貝利亞倒臺了,小貝利亞的下臺早已不遠了。
在雙方展開權力爭奪時,一件陳年往事被赫魯曉夫拿出來做文章,那就是“列寧格勒事件”,這是1953年時由馬林科夫一手策劃的恐怖事件,但礙于當時他還風頭正盛且勢力龐大,所以沒人敢深究,最終也了下午。
但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赫魯曉夫將這件事重新提了出來,并最終將矛頭指向馬林科夫。最終,1955年蘇聯(lián)召開了蘇維埃會議,并會議決定讓馬林科夫主動辭職交出權力。無奈,馬林科夫只得將權力交出,但被允許留在中央政治局工作。這時,赫魯曉夫取得了他的階段性勝利。
到了1957年,赫魯曉夫成了當時蘇聯(lián)事實上的權力核心掌握者,但礙于只有一人,很多決策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當時,赫魯曉夫等人在對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國家采取和平共處的方針,而馬林科夫等人則認為社會主義蘇聯(lián)與這些國家之間的矛盾是階級矛盾,是不可調和與妥協(xié)的。在對待農業(yè)生產的問題上,赫魯曉夫認為應該采取分田單干的方式,擴大生產規(guī)模,而馬林科夫等人則認為不應該背離集體生產的方式,隨意增減集體農莊的數(shù)量。各種在對政策實施上的矛盾不斷積累,并最終引起了更大的矛盾。馬林科夫等人越發(fā)難以忍受赫魯曉夫,并決定發(fā)起對赫魯曉夫的進攻,讓他下臺。
1957年6月18日,馬林科夫伙同卡岡諾維奇等人在蘇共主席會議上提出罷免赫魯曉夫的建議,并獲得同意。但赫魯曉夫并沒有甘心就此退場,他緊急召開大會要求更改決議,并且要求只有中央委員的全體會議決策才能罷免他。
這時,朱可夫出馬了,他調用軍用飛機連夜將各地支持赫魯曉夫的中央委員接到莫斯科,由全體委員進行表決,雖然在會議上馬林科夫等人再次重申了對赫魯曉夫的批判,但對于這樣的突發(fā)政變在沒有提前做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是很難取得支持的。最終,全體會議的委員們倒向了赫魯曉夫,馬林科夫被逐出中央,下放到了哈薩克斯坦遠離了權力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