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沒有把3000公里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堡壘化?

美國作為從冷戰(zhàn)時期一直到今天的超級大國,平時想的主要是用戰(zhàn)略武器先發(fā)制人的打擊對手,妄圖用第一波打擊就徹底癱瘓對手而無法戰(zhàn)略反擊。因此美國的陸基戰(zhàn)略力量和戰(zhàn)略防守反擊能力和其他大國比并不算強。美國一直沒有實際部署陸基機動洲際導彈系統(tǒng)。民兵洲際導彈的發(fā)射井也大大咧咧的公開展示而不注意隱蔽。實際上美國的戰(zhàn)略打擊更依靠俄亥俄和三叉戟組成的?;到y(tǒng)。在冷戰(zhàn)年代,美國海軍全球一強獨大,俄亥俄和三叉戟系統(tǒng)也正在當年,因此當時都是比較可靠的。不過到了新世紀,美國海軍的全球優(yōu)勢越來越有消退的趨勢;而三叉戟和俄亥俄又日益老化。新的哥倫比亞級系統(tǒng)的部署還不知道猴年馬月,其他大國的?;完懟驌粝到y(tǒng)又在雙雙快速進步,因此美國也需要考慮戰(zhàn)略防打擊的問題。
白宮等重點部位雖然有地堡,但是其平原地堡的防御水平顯然頂不住百萬噸級核彈的直接命中。因此原先的設想是,核大戰(zhàn)一旦爆發(fā),美國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等很難直接進入西部夏延山的超級地堡。而聯絡白宮和國會山、五角大樓之間的地下系統(tǒng)又達不到硬抗鉆地超級氫彈的標準。因此美國總統(tǒng)和其他高官準備立即登上幾架隨時在華盛頓附近的空軍基地待命的核戰(zhàn)指揮機,然后迅速飛到華盛頓以東幾百公里的大西洋上空躲過第一輪打擊;同時通過核戰(zhàn)指揮機上的長波電臺,遙控指揮夏延山下達攔截和反擊命令。美軍最重要的核戰(zhàn)設施,就是挖穿了整座玄武巖山體的,位于科羅拉多州的夏延山防空指揮中心,整體上已經在落基山山區(qū)。這是美國至今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扛住100萬噸級核彈命中的唯一超級地堡。美國人當年的計劃是,在核大戰(zhàn)來臨時,軍方靠夏延山為中心,對全球的彈道導彈全部預警和跟蹤。然后下達攔截和反擊的命令。

由于夏延山超級地堡位于美國的西部,而白宮和五角大樓等都位于東部的沿海;中間相隔2500多公里,在核戰(zhàn)最猛烈的前十幾個小時內,核戰(zhàn)指揮機一直徘徊在大西洋上空。一般來說,對手不會把核彈頭丟到漫無目標的大洋上。這樣核戰(zhàn)指揮機所在的空域是相對安全的。雖然此時美國東海岸和內陸的大部分城市已經全被摧毀而且烈火熊熊;但是這些火焰風暴基本不會影響北大西洋上空,最多有些帶輻射的煙霧飄過來。核戰(zhàn)指揮機本身能維持至少15個小時的不加油飛行,如果經過一次空中加油,則可以持續(xù)飛行25個小時,足夠躲過核大戰(zhàn)初期的混亂。然后再飛到夏延山附近的內陸機場降落。美國高層再進入地堡,策劃下階段的計劃。不過這個計劃的漏洞是,夏延山地堡雖然不那么容易被摧毀,但是靠近夏延山的主要機場卻很容易被氫彈炸翻,核戰(zhàn)專機其實會最終沒地方降落。而且全美就這么一個超級地堡,在連續(xù)轟炸下早晚有被炸塌的時候。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其實美國戰(zhàn)略防御本來有更好的選擇,這就是距離華盛頓和東部沿海只有100到200公里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這個山系全長近3200公里,寬130到560公里,是北美大陸東部沿海地帶和大陸內部廣袤的低地之間形成一天然屏障,整個山系最高峰海拔2037米。山脈的平均高度在1000米到1500米,兩側都是大平原,是往內部挖掘水平防核工事最好的地形地貌。1000米巖石覆蓋厚度已經足夠擋住最大當量的氫彈。阿巴拉契亞山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山脈之一,形成于4億8千萬年前的奧陶紀。在被侵蝕之前可能達到過落基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的高度。當時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尚為一體,因此阿巴拉契亞山脈和非洲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實際是一體的。這種古老山系往往是以玄武巖山體為主,是地球上強度最大的巖石,是挖掘核戰(zhàn)工事最好的基礎巖層,其實夏延山地堡本身也是挖掘在玄武巖里面。阿巴拉契亞山區(qū)有巨大的煤礦,已經被挖掘了200多年,因此地下坑道密閉。不過都沒有利用。羅斯福新政和二戰(zhàn)時代美國都沒有利用這種天然地形地貌,到今天就更無錢無力搞這種基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