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一定要有字嗎?帖一定要寫在紙上嗎?
事先聲明,本文科普的是碑和帖,與碑學、帖學無關(guān)。??
碑學與帖學,是書法里的兩個專有名詞。
碑學≠碑
帖學≠帖

01、碑
《說文解字》上說:碑,豎石也。
所謂碑,本義就是立著的石頭,一開始上面是沒字的。??

早期的碑,主要有三種用途:
是用來看日影的,類似于日晷,判斷時間用;
是用來拴牲口的,類似于后來的拴馬樁;
是用來架轆轤的,這種碑得在中間鑿個洞,今天我們還可以在古井上看到這種轆轤,但古人還會用這個轆轤來引棺入墓。
至于那種刻字的石頭,一開始是不叫碑的。
比如秦始皇巡游天下,在石頭上刻字,按秦朝人的習慣,那東西叫刻石,不應(yīng)該叫碑。?

到了漢代,人們開始管帶字的石頭叫碑。
這就是我們今天最熟悉的碑的定義,一塊方方正正的石頭,立在地上,上面刻著字。
之后,碑的外延又有所擴大。
比如說,墓志不是立在地上的,它是隨墓主一起下葬的,有時我們也籠統(tǒng)地管它叫碑,所以有人說“隋代最出名的碑是《董美人墓志》”。
又比如,摩崖是在山體上直接刻字,有時因為文體、樣式也可以叫碑,所以書法史上有一件作品叫《鄭文公碑》。
但不管怎樣,碑總是在石頭上刻字,所以要學習碑上的書法,就要借助拓片。
所謂拓片,就是拿一張紙蓋在碑上,然后用墨捶拓出文字、圖形的樣子,我們平時見到的黑底白字就是拓片的印刷品。
附帶一提,拓片這種技術(shù),不僅適用于碑,像什么甲骨、瓦當、青銅器,統(tǒng)統(tǒng)可以拓。??

02、帖
下面說帖,《說文解字》又說了:帖,帛書署也。
就是說帖的本義是帛書題簽,這范圍可真小的,又得是帛書,又得是題簽。??

到了后來,紙出現(xiàn)了,帖也跟著與時俱進。
帖可以指寫在紙上的便條,所以王羲之的一系列手札都可以叫帖,什么《喪亂帖》、《孔侍中帖》等都叫帖。
發(fā)展到這,帖的概念和墨跡有很大程度的重疊。
墨跡,主要就是白紙黑字,當然,用墨在陶片上寫字,也是墨跡,用墨在竹簡上寫字,也是墨跡。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帖的概念有了更大的擴展。
時間來到北宋,書法界迎來一件大事,那就是《淳化閣帖》的出現(xiàn)。
《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由皇家主持編纂。
雖說匯集的是【墨跡】,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那時沒照相技術(shù),不能用照片批量印刷。
所以宋太宗的方法是這樣的,他先找人把這些墨跡摹刻上石變成碑,然后再進行捶拓。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淳化閣帖》,其實還是拓本,并不是墨跡。??
隨著《淳化閣帖》的流行,人們覺得拓本也可以是帖。
發(fā)展到后來,只要是編訂成冊的書法作品都可以叫帖,所以今天書店里的《石鼓文》、《曹全碑》、《靈飛經(jīng)》等統(tǒng)統(tǒng)可以叫帖。
以上,就是對碑、帖的一點簡單科普,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嗎?
??
想學習書法或想了解關(guān)于書法的更多知識
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大凝書房」 或直接加教務(wù)長為好友,
咨詢相關(guān)事宜?教務(wù)長3(大凝愛書法的全拼小寫:daningaishu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