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與歷史學的概念分析:作為本體的歷史與為歷史學所建構的歷史
其一,作為本體的歷史僅僅以本體的形式存在于過去,也就是說,對于此刻的人來說,它僅僅作為一個沒有任何內(nèi)容的概念而存在。在這一點上,作為本體的歷史與康德所謂的“ding an sich”(物自體)是一致的,即對于現(xiàn)時的人來說,它是不在場的,但從時間和空間的邏輯上看,它的存在又同時是自洽的。
其二,為歷史學所建構的歷史,這個以知識、文字記載和文物所建構的歷史是作為一幅并不怎樣全面和清晰的畫卷的形式存在于既有學術的系統(tǒng)之中的,它全然地建構于歷史學之上,而如果要談論它是否就是作為本體的歷史,在本質上其實是對歷史學作為一門現(xiàn)代實踐科學的討論,也就是說,作為實證和符合理性的科學的歷史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將不在場的歷史本體以知識、文字和圖案的形式呈現(xiàn)在當下的、完全不同的社會和時間之中。歷史學不承諾自身是對歷史本體忠誠的再現(xiàn),歷史學無法也不可能構建出一如千年甚至百年前的人們所經(jīng)驗的那個生動的本體歷史,因為即使對于那時候的人來說,他們自身,作為個體和社會團體,也是被僅僅包圍和環(huán)繞在所謂的本體之中的,他們就是歷史本體的一部分,他們不會將自身作為歷史本體(那對他們來說是現(xiàn)時)而捕捉和建構,而這恰恰是作為實證科學的歷史學的根本要旨。
其三,對于現(xiàn)時的人來說,作為本體的歷史是全然空白的,正如之前所說的,它僅僅是一個名詞和信念存在的,然而作為歷史學建構成果的歷史確是活生生的,如果作為實證科學的歷史學確如自然科學那樣在證據(jù)和材料面前盡到了誠實和敬業(yè)的本分,那么按照理性的原則,即使不是本體的再現(xiàn),也是對其部分和某個視角的勾勒,至于這其中尚空缺的留白,作為嚴格的實證科學的乏力所在,則只有依靠生活在活生生的現(xiàn)時社會的人通感和共情的想象和藝術創(chuàng)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