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第29章子道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愛兄長,這是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操守;對上順從,對下厚道,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這是做人的最高準(zhǔn)則。如果能根據(jù)禮義來安排志向,根據(jù)法度來指導(dǎo)自己的言論,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備了,即使是堯舜這樣賢明的君主,也不能在這上面有絲毫的增益了。
孝子不服從命令的原因有三種:服從命令,父母親就會危險;不服從命令,父母親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忠誠;服從命令,父母親就會受到恥辱,不服從命令,父母親就光榮,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奉行道義;服從命令,就會使父母的行為像禽獸一樣野蠻,不服從命令,就會使父母的行為富有修養(yǎng)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從而不服從,這是不盡孝子之道;不可以服從而服從,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這服從或不服從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誠守信、正直老實地來謹(jǐn)慎實行它,就可以稱之為大孝了。古書上說:“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勞苦憔悴時也不能夠喪失對父母的恭敬,遭到災(zāi)禍患難時也不能夠喪失對父母應(yīng)盡的道義,即使不幸地因為和父母不順而被父母憎惡時仍能不喪失對父母的愛,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对娊?jīng)》上說:“孝子之孝無窮盡?!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魯哀公問孔子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這件事告訴給子貢說:“剛才,國君問我,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認(rèn)為怎樣?”子貢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了;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了。先生又能怎樣回答他呢?”
孔子說:“真是個小人,你不懂?。那皳碛腥f輛兵車的大國,只要有了四個敢于諍諫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會被割削;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有了三個敢于諍諫的大臣,那么國家政權(quán)就不會危險;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有了兩個諍諫的大臣,那么宗廟就不會毀滅。父親有了諍諫的兒子,就不會做不合禮制的事;士人有了諍諫的朋友,就不會做不合道義的事。所以,兒子一味聽從父親,怎能說這兒子是孝順?臣子一味聽從君主,怎能說這臣子是忠貞?弄清楚了聽從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順、叫做忠貞?!?/p>
子路問孔子說:“這里有個人,早起晚睡,耕地鋤草栽植播種,手腳都磨出了老繭,以此來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卻沒有孝順的名聲,為什么呢?”
孔子說:“想來大概是他舉止不恭敬吧!或許是他說話不謙虛吧!或許是他臉色不溫順吧!古代的人有句話說:‘給我穿啊給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p>
子路曰:“現(xiàn)在有的人并沒有舉止不恭敬、說話不謙虛、臉色不溫順這三種行為,那為什么會沒有孝順的名聲呢?想來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個仁德之人吧!”
孔子又說:“仲由,記住吧!我告訴你。即使有了全國聞名的大力士的力氣,也不能自己舉起自己的身體,這不是沒有力氣,而是客觀情勢不許可。所以,君子在家里行為不整飭,這是自己的罪過;在外名聲不顯揚,是朋友的罪過。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誠厚道,出外就和賢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話,怎么會沒有孝順的名聲呢?”
子路問孔子說:“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
子路出來后,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么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弊迂曊f:“你問了什么呢?”子路說:“我問:‘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先生說:‘我不知道。’”子貢說:“我將給你去問問這件事?!?/p>
子貢問孔子說:“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不合禮?!?/p>
子貢出來,對子路說:“你說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嗎?先生卻偏偏沒有什么不知道的。你問得不對啊。根據(jù)禮制,住在這個城邑,就不非議管轄這城邑的大夫。”
子路穿戴整齊后去見孔子,孔子說:“仲由,這樣衣冠楚楚的,為什么呢?從前長江發(fā)源于岷山,它開始流出來的時候,源頭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長江的渡口時,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開大風(fēng),就不能橫渡過去了,這不是因為下游水大的緣故么?現(xiàn)在你衣服已經(jīng)穿得很莊重,臉上又神氣十足,那么天下將有誰肯規(guī)勸你呢?”
子路小步快走而出,換了衣服再進去,顯得舒緩柔順了。孔子說:“仲由??!你記??!我告訴你。在說話方面趾高氣揚的人往往夸夸其談,在行動方面趾高氣揚的人總是自我炫耀。百般顯示自己有知識和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lǐng);能夠做到的就說能做到,不能夠做到的就說做不到,這是行動的最高準(zhǔn)則。說話合乎要領(lǐng)就是明智,行動合乎準(zhǔn)則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哪里還有不足之處了呢?”
子路進來??鬃诱f:“仲由!明智的人是怎樣的?仁德的人是怎樣的?”子路回答說:“明智的人能使別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別人愛護自己?!笨鬃诱f:“你可以稱為士人了?!?/p>
子貢進來??鬃诱f:“端木賜?。∶髦堑娜耸窃鯓拥??仁德的人是怎樣的?”子貢回答說:“明智的人能了解別人,仁德的人能愛護別人?!笨鬃诱f:“你可以稱為士君子了?!?/p>
顏淵進來??鬃诱f:“顏回!明智的人是怎樣的?仁德的人是怎樣的?”顏淵回答說:“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愛?!笨鬃诱f:“你可以稱為賢明君子了?!?/p>
子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憂慮嗎?”孔子說:“君子,在他還沒有得到職位時,就會為自己修養(yǎng)自我感到高興;已經(jīng)得到了職位之后,又會為自己有所作為而感到高興。因此,君子有一輩子的快樂,而沒有一天的憂慮。小人嘛,當(dāng)他還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就擔(dān)憂得不到;已經(jīng)得到了職位之后,又怕失去它。因此,小人有一輩子的憂慮,而沒有一天的快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