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詩《送柴侍御》字里行間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
王昌齡(?——756),字少伯,唐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734)登博學宏詞科,遷汜水尉。二十八年(740)為江寧丞,世稱王江寧。旋貶龍標尉,故又稱王龍標。因世亂還鄉(xiāng),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有《王昌齡集》。

唐玄宗天寶七載(748),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時,適逢友人柴侍御將要從龍標前往武岡(今屬湖南邵陽市),詩人為他送行寫下這首詩。

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這首詩寫與好友分離,語言表現(xiàn)得樂觀開朗而又深情婉轉(zhuǎn),毫無纏綿悱惻之情緒,卻表達出真摯之友情。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strong>前句點明友人要去的地方,用“流水”與“通波”表現(xiàn)出江河相連之景,一個“接”字,寫出了兩地比鄰相近之感;后句明白如話,看似在說送你離開我不覺得有什么好傷感的,其實是將“離傷”強壓心底,不讓自己的“離傷”感染對方,表達了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strong>前句肯定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后句反詰: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化“遠”為“近”,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一句肯定,一句反詰,懇切感人,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表達出了詩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全詩構(gòu)思新穎、別具一格,雖然沒有流露出的那種纏綿悱惻的情緒,卻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