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語文課本,誰會去讀杜甫呢?


杜甫的詩還流行嗎?

魯迅:“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strong>
他就像千年暗室中的掌燈者,身陷黑暗,手持微光。我們是站在光里的人,怎么能體會到黑暗的幽冷和絕望呢?
【杜甫與李白的對比】
杜甫才是離百姓最近的人,而對于杜甫我們總有刻板的印象:憂國憂民,苦兮兮的老頭??炭喾e累,筆耕不輟
李白的印象:年輕俊逸,天縱奇才
事實:杜甫還要比李白小上十幾歲,杜甫的天賦不比李白低。
《壯游》

杜甫是個七歲作詩的奇童,24歲游泰山寫下《望岳》:

杜甫自戀的表現:
《望岳》是一種一個狂詩,到37歲老杜寫下《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意譯】
意思就是自己寫賦能跟楊雄比,寫詩也不比曹植差。文藝圈大佬李邕都想見我一面,大詩人王浩也愿意跟我當鄰居。

杜審言的狂還有京兆杜氏的家世背景做支撐,(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到了杜甫這里,就已經不復往昔了。杜審言的張狂基本是認識一個得罪一個,不然杜甫老爹杜閑只混了個袞州司馬的職務。
【杜甫詩的好體現】:
詩體,格律,手法,全維度上,杜甫橫斷古今,在他之前沒有這樣寫,是在他之后全是效仿者。而詩歌也分成了杜師和非杜詩。
【杜甫的一生】: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義縣

雖然這一脈不如遠祖,西晉名將杜預那時候顯赫至極 但也是官宦世家。所以,杜甫家境條件也是很優(yōu)渥的。杜審言的性格張狂,但是寫詩的水平沒得黑。

【意譯】
寫詩這件事是我們老杜家的傳統(tǒng)藝能。
杜審言人脈沒有留下來,但是無形的詩壇名望也是筆豐厚的遺產。
五歲的時候就看過唐朝頂級的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

岐王宅里聽過大音樂家李龜年的演奏

看的畫都是吳道子的《五圣尊榮》《千官行列》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妥妥的世家貴子公子配置。
杜甫少年時性格還很跳脫:


到了20歲,杜甫又開始四處旅游

古代旅游是很燒錢的,基本上是老父親杜閑傾力資助,杜甫啃老一直啃到30出頭。

到了24歲,不慌不忙的去洛陽考進士,結果落榜,心氣高的杜甫,覺得以自己的實力光芒萬丈,那是遲早的事。
接著又跑到齊趙大地逛了4-5年
【壯游】



杜甫就這樣不務正業(yè),到33歲。
公元744年四月(天寶年間)杜甫在洛陽碰上了李白。兩個重度旅游愛好者遇見,44歲的李白帶著33歲的小老弟杜甫又一頭扎入了深山老林尋找長生不老藥去。
第二次李杜還拉上了個姓高的大詩人,仨人一塊兒往林子里鉆,這也是杜甫一生最快樂的時光。跟偶像喝酒、論詩、鉆樹林。

李杜一共見過三次,第三次在齊魯。李白最后送給杜甫一首詩: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公元747年,35歲的杜甫開始收心跑到長安參加考試,碰到了宰相主考李林甫,事情開始壞了起來。
本來這次考試,唐玄宗是想把天下英才收入彀中,學太宗皇帝的


誰知李林浦一頓騷操作,導致這次考試無一人錄取。舉國上下一片嘩然,最后李林甫跟玄宗皇帝說:

因為皇帝盛名天下,英才早就都在陛下麾下了,所以一個英才都沒有選拔上來。關鍵玄宗皇帝吃了這記馬屁。
這已經是杜甫第二次考試失敗了,此時她已經35歲了。
35的男人有危機了,科舉這條路走不通,只能走權貴舉薦做官那條路。權貴明明知道杜甫的詩的好,但又超越了當時的人們的審美認知。
當時,人們都讀的是
王維的:

或者是李白的:


張九齡的:


而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這就是為什么后人專門把杜甫的詩,單列為杜詩。其他所有人集合成為了唐史,而他一個人便是一部杜詩。

匯萬流而成江海,集大成者謂之圣
但是當時的權貴名流把不住脈,所以評價都很保守,這也是導致當時杜甫有點小透明的原因之一。
長安的物價花費都很高,杜甫到了晚年也很拮據,有詩為證:

公元751年,39歲的杜甫給玄宗皇帝獻上了《大禮賦》終于得到賞識,命他待制集賢院獲得了分配官職的資格。
杜甫又在選官考試中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敵,李林甫毫無意外被黜落對于杜甫的打擊是很沉重的,眼看就要40了。無車無房無存款遠離家鄉(xiāng),關鍵他還查扛著老杜家的復興的希望。
杜甫認定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40歲怎么了?
縱然寒熱百日相交戰(zhàn),敝衣何啻聯百結。
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世風俗淳鴻鵠之志,赤子之心。
杜甫在長安呆了十年,才在公元755年,43歲的時候,被授予個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就是負責拜迎長官,盤剝百姓。
杜甫推辭以后,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就是個有編制的兵械倉庫保安,祝福為了生計接受。接任前回了趟奉賢,看望自己的老婆孩子。剛到家,就知道自己一歲的幼子活活的餓死了。
看看家里甚至平民百姓的窮困潦倒,再看看唐玄宗和權貴的車馬聲色,從此杜甫的以史寫詩的道路開始了。




而杜甫真正的苦難,這才開始。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
河北,洛陽,長安相繼陷落,唐玄宗與楊貴妃倉皇出逃,在陜西羌縣避難的杜甫,后來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于是跑去投奔,半路上讓叛軍截胡壓到了長安。同樣被抓住的王維因官大名氣大被嚴加看管,而杜甫就沒人管了。
長安城烽煙四起,叛軍作亂,杜甫進退不能,只能看到長安城的繁華盛景,飛灰湮滅。他寫下了: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愁準機會從長安城逃了出去,向鳳翔而去,終于跟新皇唐肅宗碰上面。
杜甫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疲憊不堪。唐肅宗看在眼里大為感動,于是給杜甫授官:左拾遺
杜甫為了救房琯,直言上諫,觸怒了肅宗皇帝。要不是不輕殺言官的政治傳統(tǒng),杜甫的腦袋就搬家了。他被貶到華州,不再受到肅宗的重用。杜甫期間回羌村看望妻兒,一家人團圓相擁而泣。在烽火連天,兵荒馬亂的年代,書信隔絕還能重逢已是萬幸了。杜甫寫下了:
《羌村》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杜甫仕途斷絕,他無力守住天下太平。
于是他奮筆疾書,鐵筆銀鉤,寫下了史詩級大作,三吏三別。杜甫用百姓的血淚,融成了燭蠟點燃了千年不滅的燭火微光,驚醒盛世安逸之下麻木的人們。
杜甫辭去了官職帶著妻兒輾轉千里,遷至蜀地避難。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幫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了草堂。

雖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救市場災難。杜甫寫下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自己都濕透了,還老想為天下撐傘。

杜甫聽說朝廷收復了河南,河北,他又寫下了

杜甫對物質生活很低的,他在蜀地很知足,偶爾也會看到諸葛丞相墓時感慨:



這是在替諸葛亮惋惜,也是在替自己惋惜。
公元765年,嚴武去世,杜甫舉家遷往夔州,也就是重慶奉節(jié)。

在夔州的兩年,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他一共寫了430多首詩。那時候堪稱,杜詩壓卷之作的千古七言第一篇《登高》應勢而出。

這14個字還有八重意蘊

這種羈旅愁思,孤獨悲涼就像是眼前的落葉和江水一樣,洶涌而深沉,杜詩難讀之處,可見一斑。

公元768年,56歲的杜甫想回故鄉(xiāng)了。于是他乘船出川,由于兵匪作亂,一再改變航線,以至于大部分時間都漂泊在船上。
兩年之后,杜甫遇見李龜年,李龜年蒼年白發(fā),自己貧病纏身,他們都曾經年輕過,那么耀眼過,如盛世一般。只是在時代洪流下凄涼落幕

在湖南岳陽寫下

公元770年冬天,祝福在滕州的一條孤舟上去世,終年59歲。
杜甫沒有在生前大放異彩,卻在死后光耀萬年。到中晚唐時期,元稹才為杜甫寫下了墓志銘,給予了至高評價:
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在這承平盛世,衣食無憂,九州安寧的時代,誰還會去聽一個千年前老人的呢喃呢?誰敢主動去觸摸一個偉大的讓人顫栗的靈魂呢?
去讀杜甫吧,千萬要記住他。
杜甫一生的總結:
1、出身名門,七歲詠鳳才情初顯。
2、晚熟青年,背上行囊漫游名山。
3、十年長漂,飽嘗世間冷暖炎涼。
4、終入體制,剛逢轉機又遇亂世。
5、重回官場,不如人意裸辭遠走。
6、顛沛流離,歷經苦難詩篇紛呈。
7、報憾而終,一代詩圣黯然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