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殘暴的一面,屠城記錄
1.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為父報仇攻陶謙,屠徐州。
史料記載:
《三國志·陶謙傳》:「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戰(zhàn)。謙兵敗走,死者萬數(shù),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梗ㄗⅲ哼@段不是屠城,曹操和陶謙于彭城激戰(zhàn),死近萬人。《后漢書》記載的“凡殺男女數(shù)十萬人,雞犬無余”,和實際情況不符。)
《三國志·武帝紀》:「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后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瑯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p>
劉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武帝紀》:「孫盛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軌;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p>
按:曹操二伐陶謙時,曹軍所過的地方大多遭到殘忍的屠戮,具體死亡人數(shù)不知?!岸嗨鶜埪尽背潭让黠@高于“屠”。
評:陶謙在剛結束和曹操的戰(zhàn)爭后,不先安撫百姓、休整軍隊,反而貿然進行報復:殺害了曹嵩。這種行為無疑是引火燒身,卻導致轄內徐州之民亦遭此禍亂。正如孫盛所言,曹操原可伐罪吊民:伐陶謙之罪,慰徐州之民。但由于父仇家恨,最終屠戮了太多無辜之人。
——————————————————————————
2.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擊破張邈弟弟張超,屠雍丘城。
史料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布東奔劉備,張邈從布,使其弟超將家屬保雍丘。(興平二年)秋八月,圍雍丘。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兗州牧。十二月,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邈詣袁術請救,為其眾所殺,兗州平,遂東略陳地?!?/p>
《三國志·張邈傳》:「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shù)月,屠之,斬超及其家。邈詣袁術請救未至,自為其兵所殺。」
——————————————————————————
3.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東征呂布,屠彭城。
史料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建安三年)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p>
——————————————————————————
糾正: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審配,未屠城。
史料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五月,毀土山、地道,作圍塹,決漳水灌城;城中餓死者過半。」
按:鄴城還沒有攻破,城內餓死者就占了大半,鄴城內情況可謂慘烈。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zhàn),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三國志·王脩傳》:「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shù)?!?/p>
按:曹操攻破鄴城后,收繳了數(shù)萬財物,并未屠城。
——————————————————————————
4.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征伐烏丸,屠柳城。
史料記載:
《三國志·公孫度傳》:「(建安)十二年,太祖征三郡烏丸,屠柳城?!?/p>
——————————————————————————
以下非曹操親自討伐:
5.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派夏侯淵討伐韓遂,屠興國。
史料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韓遂徙金城,入氐王千萬部,率羌、胡萬馀騎與夏侯淵戰(zhàn),擊,大破之,遂走西平。淵與諸將攻興國,屠之?!?/p>
——————————————————————————
6.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派夏侯淵討伐宋建,屠枹罕。
史料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初,隴西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聚眾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馀年。遣夏侯淵自興國討之。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p>
——————————————————————————
7.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派曹仁討伐侯音,屠宛城。
史料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
兩漢三國時期何為屠城:
唐朝人司馬貞《史記索隱》:「按:范曄云“剋城多所誅殺,故云屠也”。」
唐朝人顏師古注《漢書》:「謂破取城邑,誅殺其人,如屠六畜然。」
唐朝人李賢注《后漢書》:「多誅殺曰屠?!?/p>
按:兩漢三國時期的屠城,指攻克城池后,多所誅殺。雖不是將城內人殺盡,其主要目標是城內投降的守軍/叛軍,但無可避免會波及城內平民百姓:出現(xiàn)劫掠、殘殺的情況。光武帝劉秀時期甚至有數(shù)百次屠城記載,曹操屠城次數(shù)遠不及劉秀,但亦有數(shù)次。
兩漢三國時期的“屠”是在“克”和“拔”的基礎上,多出了多所誅殺這一層含義。
總結:
曹操有他殘暴的一面,一生屠城數(shù)次。曹操屠城主要有兩類:第一類為報復型:陶謙害曹嵩、張邈叛曹操、呂布圖兗州;第二類為威懾、防復叛亂型:征討少數(shù)民族,亦或者境內叛亂。為防止此類地區(qū)二次作亂,所進行的強力鎮(zhèn)壓,此舉同時能威懾其余地區(qū),削弱此后攻城守軍頑抗意志、減少地區(qū)叛亂。
凡是曹操屠城,《三國志》都有明確記載,不存在所謂陳壽給曹操遮丑,故意不寫屠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