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的歷史》山口仲美譯文(1)

前言 要是日語消失了的話
問題
2005年六月七日,我在紀伊國屋的大堂里欣賞井上廈的作品《國語元年》【1】。以佐藤B作(舞臺版的演員藝名)飾演的文部官僚南鄉(xiāng)清之輔開始,各種人物相繼登場,演繹了一個乍看荒唐無稽卻又十分真實的故事。我為此落淚。
故事背景是明治時代。文部官僚南鄉(xiāng)清之輔受到上頭命令,要求他制定一個全國通用語言的草案。全族都被卷入這個任務之中,受盡千辛萬苦??墒菬o論怎么迎接挑戰(zhàn)都做不好,最后被辭退,飽受精神疾病而死。
作為同樣使用語言的人,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我們共通的那種悲傷,于是我淚流不止。
南鄉(xiāng)清之輔醉心研究怎樣統(tǒng)一全國的語言,廢寢忘食。與之相對的,對此保持冷靜頭腦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士族人物若林虎三郎。他給南鄉(xiāng)清之輔寫了這樣的信件:
“其實,萬人使用的語言,企圖用個人的力量去改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萬人的東西還是萬人的力量去改革才是最上策。每個人都提高自己語言的質量,謹慎使用個人語言,高度使用語言的日本人,一個接著一個,然后成千,最后上萬,那么全國通用的語言自然就會誕生,也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
這其實是比較理想的狀況。實際上由國家出面解決語言問題的情況是有的。但是編劇井上廈想表達的是,把語言的問題壓在一個文部官僚的身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需要國民一個人一個人參與其中才可以。從南鄉(xiāng)清之輔含恨而終的這個故事里,我們察覺到了語言這個東西,需要大家共通來思索。
穿插的絲線
語言這個東西其實并不起眼。它編織出來的文學、思想等,會引人注目,讓人為之拍手喝彩。但是語言本身并沒有那么光彩奪目。語言可以說是像是把布料縫合在一起的絲線那么質樸。
但是,最近日語受到不少關注,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在這個時期語言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以前的語言和用法被急速遺忘,日語的傳統(tǒng)和用法逐漸消失,日本的老者為此感到擔憂,他們覺得不好好地教日語不行。國際化的風潮下,于是有了前面我提到的那樣的作品。
在電視節(jié)目里也有日語的猜謎游戲。最近在滑雪場玩樂的年輕人也能參與到那里的猜謎游戲中。
日語消失了的話
那么了解日語的歷史,有什么意義呢?
日語的將來是使用日語的所有人的問題。活用日語或者抹殺日語,都和使用日語的人有關。敬語會怎么樣?對于語言的亂用有什么看法?日語將會變成什么樣?這些其實都是每個在使用日語的人需要考慮的問題。思考這些問題,就需要知道日語盛衰的歷史。
你想過現(xiàn)在使用的日語會消失這個??問題嗎?比如說,只能用英語?如果被強權規(guī)定,時間一長,最后會變得只能用英語的吧?英語下的文化和日語下的文化,應該會全然不同的吧。比如說,日語里面有豐富的擬音語和擬態(tài)語,但是英語里面全然沒有。就會有這樣的情況。
鳩子さんは、そんな三好さんをジロリと流し見た。
(小編粗譯:鳩子眼眸轉動,凝視著三好)
上面那句是日語,如果用英語來表現(xiàn),那么很難有詞能對應ジロリ這個擬態(tài)語?!咀ⅲ哼@個詞的意思是眼球轉動,然后目光凝視的樣子】
藤田孝,秋保慎一編纂的《和英擬音語擬態(tài)語翻譯辭典》里是這樣翻譯的:
Hatoko cast a sharp side-long glance at him.
這里的意思就成了“鳩子用銳利的眼神朝他望去”。這里ジロリ所表示的眼球左右轉動的意思就丟失了。只是單單留下“銳利”這個稍微有點抽象的,不那么具體的感覺性詞匯。
也就是說,日語編織而成的獨特風格消失了。失去母語,思維方式、感受方式都會隨之消失。說得夸張一點,有具體感覺的日本文化也會蕩然無存。
當然可能也有人說,那也無所謂。
? ? ? ??
注釋:
【1】國語元年:1985年在NHK播放的電視劇,共5集。后來劇本得以刊行,并于1986年改編為戲曲,本文所提的作品,正是戲曲化的《國語元年》。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明治初期,為了解決語言混雜的情況,政府要求文部官吏實行《全國統(tǒng)一語言》的任務,主人公為此苦戰(zhàn)掙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