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投資者應該牢記的投資原則 | 咚寶魚商業(yè)洞察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投資股票或基金,會從哪些方面去衡量并選擇呢?相信不少人會依據(jù)股票或基金的歷史業(yè)績來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傾向于選擇那些歷史走勢,過往業(yè)績表現(xiàn)更優(yōu)秀的股票或基金。但遺憾的是,歷史經驗表明:過去的業(yè)績不能代表未來,個人投資者極少意識到的一條投資原則是:均值回歸(RTM:Reversion?to the?mean),它就好比17世紀科學革命的制高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掌控著金融市場,這是投資世界里經過歷史檢驗的事實。
均值回歸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投資回報率似乎都會被引向某種基準。也就是說,無論是考慮單只基金的回報,還是不同投資風格的回報,或是股票市場自身的回報,較高的回報率最終會回歸到某種長期基準。而且大型基金的回報率一旦回歸到這一基準便很少能再次提升。在1-3年左右短的時間里,許多基金,尤其是小盤進取型基金確實能獲得超出市場平均很多的突出業(yè)績,但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可以發(fā)現(xiàn)業(yè)績優(yōu)良的基金回報率會降到平均水平,而業(yè)績最差的基金傾向于保持其原有位置。向市場均值回歸是投資回報率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就正如經濟學家Herbert Stein所說:“如果有些事不能一直持續(xù)地運行,那么它終將停止?!?/p>
以過去兩個完整的10年為例來驗證均值回歸理論,John Bogle對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相同的基金進行比較。下圖表明了每一個四分位區(qū)間的基金是如何回歸于這組基金本身的均值??偣?4只基金有30只向均值回歸,最下面的一組基金中,33只基金改進了它們的相對回報率,只有一只例外。最下面一組基金的回報率線上回復了4.1%,正好補償了它們在第一個10年中的損失。

1970-1980年代基金年度回報

1990-2000年代基金年度回報
然后對過去20年重復相同的測試,也可發(fā)現(xiàn)在最上面的一組基金中,44只有41只向下回歸;而最下面的一組基金中,44只有40只向上回歸。從上可以看出,均值回歸傳遞出一個明確信息:
1.?基于歷史業(yè)績評估基金是無用的;
2.?基金的均值回歸規(guī)律是一致的,可預測的和普遍適用的。
既然長期來看,均值回歸不可避免,那作為個人投資者,我們如何克服萬有引力作用而開展有效投資呢?
其實合理的資產配置會帶來更多收益。如今的金融市場風險更高,個人投資者可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股債平衡,比如在退休計劃中,可投資70%股票和30%債券來平衡潛在風險和回報。而對那些剛步入社會,離退休還很久,又有強烈積累財富的欲望,可配置90%股票和10%債券。對于那些利用閑散資金進行適度定期投資的人們,或者更為保守的人們,建議降低股票比例,比如35%股票和65%債券。沒有人會預測到未來金融市場的回報率是多少,但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均衡的投資方法一直被證明有效,它雖然不能確保提供高額回報,但它能得到可靠的長期回報率,并降低短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