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窩花臉:福建永定土樓,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中原漢人南遷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guān),西晉永嘉年間(公元4世紀),北方戰(zhàn)禍頻仍,天災(zāi)肆虐,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陸續(xù)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其中,輾轉(zhuǎn)遷徙經(jīng)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qū)的中原漢人構(gòu)成福建一支重要民系——客家民系。
永定土樓,又稱筒子樓。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2萬多座土樓,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這些土樓依山就勢,適應(yīng)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dāng)?shù)氐纳?、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具有節(jié)約、堅固、防御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筑類型。永定土樓千姿百態(tài),種類繁多,分方樓圓樓兩大體系。

永定土樓群現(xiàn)存著名的圓樓360座,著名的方樓4000多座。集中分布在高北土樓群、萬安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南溪土樓群、初溪土樓群、中川土樓群、巖太土樓群、中溪園土樓群、大洋塅土樓群、石城坑土樓群。
高北土樓群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東南部的高頭鄉(xiāng)高北村,樓群內(nèi)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有承啟樓、僑福樓、五云樓、世澤樓等4座土樓。

承啟樓
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直徑73米,高11.4米,全樓共計400個房間,鼎盛時期住過800多人。是圈數(shù)、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樓,被稱為“土樓王”。臺灣政要吳伯雄先生曾親題“福建土樓王”。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fā)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被評為當(dāng)年最佳郵票。承啟樓于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以“世界上最大的土樓”進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僑福樓
始建于1962年,直徑45米,高3層,全樓共計30個房間,位于承啟樓西側(cè),是樓主在海外的兄弟籌資興建。



世澤樓
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1929年毀于戰(zhàn)火,1931年按原狀重建。寬40.8米,11開間;長41.2米,12開間。每層38開間,高4層。

五云樓
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360-1424),寬25.8米,9開間;長24.3米,11開間,每層40開間,高4層。

永定土樓,2008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11年8月,獲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稱號。2016年1月,入選“全國文明旅游先進單位”。

思窩:花臉
釘個思窩,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