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賀新郎》:能說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獨

作者:黎遇之
半卷詩書一窗月(H-chuyu1)原創(chuàng)
張愛玲說:
她獨自站在人行道上,瞪著眼看人,人也瞪著眼看她,隔著雨淋淋的車窗,隔著一層層無形的玻璃罩——無數(shù)的陌生人。人人都關在他們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頭也撞不進去,她似乎是魘住了。
有時候孤獨就是如此,好像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一座孤島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里面的人對外面的世界沒有興趣,外面的人,大部分沒有興趣探索,小部分想探索找不到入口。
很多人總說,孤獨是因為朋友少,但一直感覺孤獨和孤單從來都是兩個意思,你站在人群里,周圍朋友很多,場景很是熱鬧,可是你突然間感覺這個好陌生,仿佛自己是一個闖入者,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人剎那距離你好遠好遠……
有時候,孤獨,只是一瞬間感覺自己與世界的距離……

可是當下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沉默,也習慣了沉默,當你想找個人聊聊,打開通訊錄,點開一個個朋友,輸入又刪除,最后默默退出……其實很多事,已不必多言。
這種心情想必很多人都曾有過,現(xiàn)在有,從前也有,比如心境極其廣闊的蘇東坡曾寫下一首《賀新郎》,在朝廷被新舊兩派當權,他不愿站隊任何一方,因此時而被新黨所不容,時而又被舊黨排擠。
想必蘇軾那是的心情和張愛玲筆下的人物一樣吧,“獨自站在人行道上,瞪著眼看人,人也瞪著眼看她,隔著雨淋淋的車窗……人人都關在他們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頭也撞不進去,她似乎是魘住了”。

?
賀新郎
宋·蘇軾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秾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這季節(jié),早已過了初夏,天氣著實有點悶,讓人心里很是有些躁,于是走到一個院子中散步。
剛走近院中,一抬首便看到幾只小小的雛燕穿過院中重疊繁密的樹木,停落在遠處裝點華麗的屋檐下。
院中一片靜謐,環(huán)身四顧,此時這院中竟沒有一個往來行走的人,不禁覺得樹上的鳥兒們的啼鳴更是清脆了。
不知不覺間走了好久,地上梧桐樹的影子都從斜斜的樣子變得近了,就像一個遠望的人漸漸收回了目光,原來已經(jīng)到了正午時候。
……
休憩了一小會兒,原以為時間還早,起身后才發(fā)現(xiàn),天邊晚霞絢爛,就連院中的樹影也漸漸隱入黑暗。
恰巧一陣微風吹過,涼爽極了,早前心中的躁郁似乎也隨著一個午睡漸漸消減,僅余的一絲也被這風吹散了。
趁著天還未徹底沉寂,還是去沐浴更衣吃個晚飯,乘著這小風還未散去的時候。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吃過晚飯后,半躺在窗邊的小塌上乘涼。
特意拿了一個白絹的團扇在手里輕輕搖著,看這白皙的手,跟團扇真配,就像白玉一樣美~~~
手上的扇子搖著搖著,漸漸緩了下來,困意席卷而來,索性順著躺下,在夏日夜晚的微風里,睡得憨甜。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風敲竹。
漫步在海堤的樹影下,看不清遠處的風景,只隱隱綽綽間,望見一個華美清雅的樓閣,環(huán)顧四望,似乎有一些凌空飄逸的仙姿,不禁想起幾句詩來:“玉樹溶溶仙氣深”、“飄渺生香池冷,湘水外,片云如削”……
篤篤篤……真討厭,誰在外面敲門,白白地驚散瑤臺仙夢。
不情不愿的坐起身來,向門窗的方向看去,原來是夜風敲響了院中的翠竹,發(fā)出“篤篤篤”的聲音……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被驚醒之后,就再難入眠,索性起身到院中走走。
借著清冷的月光,看到院中半開的榴花,火紅燦爛地仿佛層層紅巾疊簇起來一般。
可惜這榴花終究要落下的,等到這層層疊疊的花瓣在風中飄零飛轉落盡的時候,它就和住在這院中的人一樣孤獨孤寂了。
繁華落寂,終將散場,恰巧,都是孤獨孤寂,那時不如一起相伴看四季春秋罷。

秾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還是忍不住將一枝開得正好的榴花挽到眼前,這錯落重疊的花瓣,和著火紅的顏色,被掩藏在重重之下的花蕊,就像美人的心因一段似海深情而甘愿被束縛。
此時一陣微風吹來,想起之前被夜風驚醒時的聲音,又看著眼前的榴花,忽然有些擔心起來。
會不會在無人駐足的時候,一陣西風驟起,將這滿樹的絢麗熱情吹散,只留得一樹空綠?

????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想到這里,更覺得院中這榴花與住在院中的人相似了。
記得在春天的時候,還曾一同在樹下石桌上對詩小酌,而今卻,甚至不忍去看那落滿殘花的石桌,擔心觸景生情。
思緒飄到從前,又望著這滿院的清幽孤寂,淚水不知何時落滿了衣襟……
【作者簡介】黎遇之,愿在充滿忙碌的生活里,尋一隅靜處,清茶一盞,閑書一本,讀一首詩給自己,聆聽萬物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