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白話《傳習錄》:探討學者忽視內(nèi)在修養(yǎng)的隱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2023-09-14 17:02 作者:開放智境  | 我要投稿

白話《傳習錄》卷中·錢德洪序

德洪說:以前南元善在越地刻了一本《傳習錄》,共有兩冊。下冊是摘錄的。先師親手寫的,共有八篇。其中回答徐成之的兩篇文章,我們的老師自己說:“天下認為是朱子而非陸九淵的觀點已經(jīng)很久沒有改變了,現(xiàn)在要反過來說很難;這兩篇文章只是做了調(diào)和兩種觀點的說法,讓人自己去思考得出答案。”所以南元善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下冊的開頭,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吧?如今朱子和陸九淵的學說已經(jīng)在世界上被廣泛認可了;我把先師的文字記錄刻成書,把這兩篇文章放在外集里,是因為覺得沒有完全收錄進來,所以現(xiàn)在就不再收錄了。至于其他關(guān)于認識事物的智慧和行持本體的方法,最詳細的內(nèi)容是在回答別人論學和回答周道通、陸清伯、歐陽崇一四個人的信中;而認為格物是學者用力的地方,最詳細的內(nèi)容是在回答羅整庵的信中。我一生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甚至被陷害到萬劫不復的境地,但一生都忙碌于講學,生怕人們不知道這門學問,沉迷于功利和機智的行為中而不知不覺地淪落為野蠻人而不自知,這種對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感悟,讓我終身追求不止,直到生命的盡頭;這是孔孟以來圣賢苦心孤詣的精神所在,即使門徒弟子也不足以慰藉我的情懷;這種情懷,最明顯的體現(xiàn)在回答聶文蔚的第一封信中:這些都是按照南元善所收錄的原樣保留下來的;而揭示“必有事焉”即“致良知”的功夫,明白簡潔而又切合實際,讓人一下就能理解并入手實踐,這也是最詳細的部分,因此特別收錄在這里。南元善當時雖然備受爭議,卻能夠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這個道理,最終遭到奸人的排擠和詆毀,但他依然淡然地認為這是一生中唯一能聽到這門學問的機會而感到慶幸,沒有絲毫怨天尤人的情緒。這本記錄的出版,人們看到他對同志的貢獻非常大,卻不知道他當時所處的艱難境地?,F(xiàn)在我所做的取舍刪減,都是在考慮是否符合時代的需求而已,并不是隨意增減內(nèi)容的。

白話《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

來信說:“近來的學者只注重外在學習,而忽略了內(nèi)在的修養(yǎng),知識面雖然廣泛但缺乏要領(lǐng),所以先生特別提倡‘誠意’的重要性,像針對病情最嚴重的地方進行治療一樣,真是非常大的恩惠?!蹦阏J為現(xiàn)在的問題如此嚴重,你也想幫忙解決嗎?那么,我的想法你已經(jīng)一句話道破了,我還有什么好說的呢!如果“誠意”的說法,自然是圣人教育學生最重要的一課:但是近來的學者卻把它當作次要的觀點,所以我稍微提了一下其中的關(guān)鍵之處,這不是我特別提倡的。

來信說:“但我擔心這樣的理論觀點太高深了,實踐得太迅速了,如果后輩學生盲目傳承,可能會產(chǎn)生錯誤的影響,最終陷入佛家明心見性、定慧、頓悟的境地,所以聽到的人會產(chǎn)生懷疑。我所講的格物致知、誠實守正的方法,是從學者的內(nèi)心出發(fā),結(jié)合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行動進行思考和實踐,需要經(jīng)過多次積累和逐步提高,這與空虛頓悟的理論是相反的。聽到的人如果沒有追求成為圣人的目標,也沒有仔細研究過,就會產(chǎn)生懷疑,這也不足為奇:如果你足夠聰明,應(yīng)該一聽就能明白這些道理;但你卻說這樣的觀點太高深了,實踐得太迅速了,為什么?”

來信說:“我所講的知識和行為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道理,不應(yīng)該區(qū)分先后順序。就像《中庸》中所說的尊重道德修養(yǎng)的同時進行學習和探究,內(nèi)外兼修、本末兼顧,是一個整體貫通的過程。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先后順序的區(qū)別:比如知道餓了才吃飯,知道渴了才喝水,知道要走哪條路才去走。沒有不見東西就能先做事情的道理:這也是瞬間之間的細微差別,不是說今天知道了就要明天去做?!奔热惶岬搅恕皟?nèi)外兼修、本末兼顧”,那么知識和行為共同進步的觀點也就沒有什么可質(zhì)疑的了。又說“實踐過程中不能沒有先后順序的區(qū)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知道餓了才吃飯這個道理特別清晰明了。只是你可能被最近聽到的信息所遮蔽而沒有察覺罷了。人必須有想吃飯的心念之后才會知道要吃飯,想吃飯的心念就是意識、行為的開始。食物的味道好壞要等入口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可能不等到入口就知道食物的味道是好還是壞呢?必須有想行動的內(nèi)心,然后才能認識道路,意識就是行動的起點。道路的險阻與否,必須親身經(jīng)歷才能知道,難道有不親身經(jīng)歷就能預(yù)先知道道路的險阻嗎?知道喝湯、穿衣服,用同樣的道理來看,都沒有什么可質(zhì)疑的。如果你像你說的那樣,那就是所謂的不見東西卻先有事情了。你還說“這也是一瞬間的事情,不是說完全有等差,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做?!边@也表明你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但是如果按照你的說法,那么知識和行為共同進步的理論就沒有可疑之處了?! ?/p>

必須有想行動的內(nèi)心,然后才能認識道路,意識就是行動的起點。道路的險阻與否,必須親身經(jīng)歷才能知道,難道有不親身經(jīng)歷就能預(yù)先知道道路的險阻嗎?知道喝湯、穿衣服,用同樣的道理來看,都沒有什么可質(zhì)疑的。如果你像你說的那樣,那就是所謂的不見東西卻先有事情了。你還說“這也是一瞬間的事情,不是說完全有等差,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做。”這也表明你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但是如果按照你的說法,那么知識和行為共同進步的理論就沒有可疑之處了?! ?/p>

來信說:“大學古本解釋‘致其本體之知’,這確實是孟子盡心的主旨。朱子也認為虛靈知覺是內(nèi)心的活動。然而盡心是通過知性來實現(xiàn)的,而要獲得知識就要通過對事物的認識和探究?!?“盡心是通過知性來實現(xiàn)的,而要獲得知識就要通過對事物的認識和探究”。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根據(jù)你的意思,你所認為重要的話語,還有待進一步明確。朱子認為盡心、知性、知天是通過對事物的認識和探究來實現(xiàn)的,而存心、養(yǎng)性、事天則是通過真誠、正直、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來實現(xiàn)的。以不盡的職責來修養(yǎng)自己,直到達到最高的智慧和仁愛的境界,這是圣人的行為。如果按照我的看法,那么與朱子的觀點正好相反。盡心、知性、知天是指天生就知道并能夠?qū)嵺`的事情,這是圣人的行為。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指通過學習獲得知識并能夠?qū)嵺`的事情,這是賢人的行為。不盡的職責來修養(yǎng)自己,直到達到最高的智慧和仁愛的境界,這是學者應(yīng)該做的事情。難道可以僅僅把盡心、知性視為知識,把存心、養(yǎng)性視為行為嗎?你突然聽到這些話,一定會非常驚訝。然而其中并沒有可疑之處。讓我為你解釋一下。心的本體就是性,性的本源就是天。能夠盡到自己的心思,就能夠盡到自己的本性了?!吨杏埂氛f:“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盡到自己的本性”,又說:“了解天地的變化和生長”。將這些問題直接問鬼神而沒有疑問,這就是知道天的證明。”只有圣人才能夠做到這樣,所以說,天生就知道并能夠?qū)嵺`的事情,是圣人的行為。存心養(yǎng)性是未能盡到心思的表現(xiàn),所以需要再加上存心養(yǎng)性的努力。只有長期堅持存心養(yǎng)性,不需要刻意去存養(yǎng),就能自然而然地無所不存,然后才能更進一步實現(xiàn)心靈的完全發(fā)揮。知道天的聰明才智,就像知道州官縣令的職責一樣。知道州官縣令的職責,就意味著整個州或整個縣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責任。侍奉上天就像是兒子侍奉父親,臣子侍奉君主一樣。這就好像是與天為一體了。侍奉上天就像是孝順父母、盡子女的責任一樣。天賦予我們的心靈和本性,我們要保存它們并且不敢失去它們,好好滋養(yǎng)它們并且不敢有害它們,就像“父母養(yǎng)育孩子并保護他們成長,孩子長大后回來報答父母”一樣。所以說,學習知識、明白道理、做好行為,這是賢人應(yīng)該做的事情。至于夭折和長壽的問題,與那些保存自己心思的人又有區(qū)別了。保存自己心思的人雖然不能盡心知性,但至少能夠?qū)W⒂谧錾剖隆E紶栍惺韬龅臅r候,只需要重新存心就可以了。現(xiàn)在卻要他們不顧夭折和長壽的問題,這就像是用夭折和長壽來干擾他們的心意一樣。如果用心存在夭折和長壽的干擾,那么他們做好事的心仍然不能集中。即使有心去保存,也還是有所不足,又怎么能說盡心了呢?現(xiàn)在要他們不因為夭折和長壽而分散心思,就好像說生死由天定命,我們只需要專心做善事,修煉自己的身心等待天命的到來。這樣看來他們在平時并沒有真正了解什么是天命。侍奉上天雖然是與天為一體的,但他們對于天命的真正所在還不清楚。只是恭敬地順從天命而已。至于等待天命的說法,就表明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天命的本質(zhì),仍然有所依賴。所以說,要確立自己的命運。立,是指創(chuàng)立、建立。比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等等。凡是說到立的,都是從前沒有過的事情,現(xiàn)在才開始建立起來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道命運,就不能成為君子”。所以說,這是讓那些困惑的人勉力去做的行為,是學者應(yīng)該做的事情?,F(xiàn)在把盡心知性知天作為格物致知的方法,讓剛開始學習的人,還沒有能不分心的人,卻突然要用圣人天生就知道并能夠?qū)嵺`的事情來要求他們。就像捕風捉影一樣茫然不知所措。他們的心思能有多少而不偏離“帶領(lǐng)天下人走上正道”呢?現(xiàn)在所謂的追求知識和實踐真理的弊端,也顯而易見了。你所說的注重外在的東西而忽視內(nèi)在的東西,廣泛涉獵而缺少要點,不也是一種錯誤嗎?這是學問最關(guān)鍵的地方。在這里出了問題,將無往不利。這就是我不顧天下之人的非議,忘記自己陷入罪惡的境地,堅持己見的原因??!

來信中說:“聽學者們談?wù)摚次锔F理’也被認為是玩物喪志的表現(xiàn),他們還選取了‘厭繁就約’和‘涵養(yǎng)本原’的說法來指導學習者,將其視為晚年定論,但我認為這可能不是正確的。朱子所說的‘格物’,就是在事物中追求所謂的‘定理’。也就是說,我們要從具體的事物中探求其中的規(guī)律。如果將心與理分開來探求,就是‘析心與理為二’了。如果要從具體的事物中探求規(guī)律,就像要探求孝順的道理于親人身上一樣:我們想要知道孝順的道理在親人身上,那么這個孝順的道理是存在于我的心中呢?還是存在于親人的身體上呢?假如它存在于親人的身體上,那么親人去世之后,我的心中就沒有孝順的道理了嗎?看到小孩子掉進井里,我們必然有憐憫之心,這種憐憫之心是存在于小孩子的身上呢?還是存在于我們的良知中呢?或許我們無法伸手去救他,或許我們可以伸手去救他。這些都是所謂的‘理’。那么這個‘理’是存在于小孩子身上呢?還是存在于我們的良知中呢?以此類推,世間萬物的規(guī)律都是這樣的。這樣我們就知道將心與理分開是錯誤的了。如果將心與理分開探求,那就是告子所說的離開義理的學說,孟子也曾經(jīng)深入批判過:“只注重外在的東西而忽視內(nèi)在的東西,涉獵廣泛卻缺少要點?!蹦呀?jīng)知道這一點了,為什么要這樣說呢?說是玩物喪志,難道還不足夠嗎?我所謂的‘致知格物’,是將我的心之良知運用到具體的事物中去。我的心之良知,就是所謂的‘天理’。將我的心之良知中的‘天理’運用到具體的事物中去,那么每個事物都能得到其應(yīng)有的規(guī)律了。將我的心之良知運用到具體的事物中去,就是‘致知’;每個事物都得到其應(yīng)有的規(guī)律,就是‘格物’。這兩者合而為一,就是將心與理融為一體。將心與理融為一體,那么我們之前所提到的一切,以及朱子晚年的論述,都可以不言而喻了?!?/p>

來信中說:“人的內(nèi)心本質(zhì),本來都是明智的。但受到情緒和物質(zhì)的限制,很少有不昏沉的時候。如果不通過學習和思辨來明辨天下的道理,就無法自覺地區(qū)分善惡、真實與虛幻,而只是任憑情感和欲望肆意行事。這樣造成的傷害是難以言表的?!边@段話似乎有些道理,但實際上是錯誤的觀點。這是因為沿襲了舊有觀念的弊端,我們不能不加以辨析。無論是學問、思辨還是行動,都是為了學習。沒有只學習而不實踐的人。比如要學孝順,就必須親自踐行孝道,服勞奉養(yǎng)父母,否則只空口說說孝道,怎么能稱之為學到了孝呢?要學射箭,就必須拉弓搭箭,射中目標;要學書法,就必須拿紙握筆,練習書寫。幾乎所有的學習都需要實踐才能稱為真正的學習。所以說學習的開始就已經(jīng)包含了實踐的過程。篤行指的是踏實、真誠地去做事情。已經(jīng)實踐了,而且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取得進步。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疑問,有疑問就要去請教別人或者自己去思考;思考后仍然有疑問,就需要進行辨析;辨析清楚后,還要反復思考、審查;這樣學習的過程才算完成,然后才能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才是真正的篤行。并不是說在學問思辨之后再去實踐。因此,為了能夠做好某件事情而學習,稱之為“學”;為了解決疑惑而學習,稱之為“問”;為了理解某個觀點而學習,稱之為“思”;為了深入了解某個事物而學習,稱之為“辨”;為了實際行動而學習,稱之為“行”。如果分開來看學習的過程,有五個方面;但如果綜合起來看學習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這就是內(nèi)心與行為合一的本體,以及知行并進的功效。這就是為什么我的觀點與后世不同的原因所在?,F(xiàn)在您專門強調(diào)學問思辨來探求天下的道理,卻不注重實際行動。這是把學問思辨當作知識的全部,卻認為探求道理是沒有實踐的。世界上有不通過實踐就能學習的人嗎?有不付諸實踐就能稱之為窮盡道理的人嗎?明道說過:“只有探究事物的道理才能達到完善的境界?!彼员仨氝_到仁的最高境界,然后才能說能窮盡仁的道理。達到義的最高境界,然后才能說能窮盡義的道理。仁達到最高境界,就完全發(fā)揮出了仁的本性。義達到最高境界,就完全發(fā)揮了義的本性。學問探究到極致,就可以稱作窮盡了道理,但還沒有付諸實踐。世界上有這樣的道理嗎?因此知道不付諸實踐不能稱為學習,那么就知道不實踐就不能稱為探求道理了。知道不實踐就不能稱為探求道理,那么就知道知行合一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分為兩個階段來看待。萬事萬物的道理都存在于我們的心中,而您一定要說窮盡天下的道理。這大概是因為您覺得心中的良知還不夠,必須向外部尋求廣泛的知識來補充和增強它。這就好像把心和理分成了兩部分。學問思辨和實踐的功效雖然需要不斷努力才能超越別人、提高自己,但最終的擴展極限也只是讓我們更加了解天性、知曉天命,也只是讓我們更加明確心中的良知而已。除了心中的良知之外,難道還能有其他更深刻的東西嗎?如果一定要說窮盡天下的道理,卻不知道從內(nèi)心去追求,那么所謂的善惡分辨、真假辨析等,如果沒有心中的良知作為依據(jù),又如何能夠真正體察到其中的奧妙呢?您所說的受到情緒和物質(zhì)的限制,只是被這些限制所束縛罷了。如果想要擺脫這種束縛,卻不知道在這方面下功夫,反而想要從外部尋求解脫。這就像眼睛看不見東西的人,不努力治療調(diào)養(yǎng)眼睛,卻一味地向外面尋求光明一樣。光明怎么能從外部獲得呢?任意妄為帶來的危害,也是因為沒有在心中良知的層面上進行精深的思考和體察。這確實是毫厘之差導致千里之謬的情況,不能不加以辨別。請您不要認為我的觀點過于苛刻了。

來信說:“教人明德知性,卻不要他們探究事物的道理。試問讓那些愚昧無知的人,整天獨自靜坐,不聽從教誨,難道就能達到真正的智慧和美德嗎?即使他們能夠靜下心來有所領(lǐng)悟,稍微明白自己的本性,那也只是對定力和智慧的無用理解。如果真的能了解古今的變化,通達事物的規(guī)律,并能夠用于實際的國家和社會,這樣的理解又是否足夠呢?”他們認為:“知是意識的本質(zhì),物是意識的作用,要像糾正君主的錯誤一樣去糾正物?!边@個觀點雖然很聰明,但是否與常規(guī)的見解相符,我擔心還不能完全吻合。我們所說的“致知”和“格物”,正是為了探求事物的道理,并不是禁止人們?nèi)ヌ骄渴挛锏牡览?,讓他們整天靜靜地坐著無所事事。如果說“即物窮理”,就像前面所說的只關(guān)注外在的事物而忽視內(nèi)心,那就有些不合適了。愚昧無知的人,如果能隨著事物的變化,仔細觀察內(nèi)心的天理,從而發(fā)揮出自己天生的智慧和良知,那么即使再愚蠢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也會變得堅強。只要從根本上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那么就會實現(xiàn)道義的實踐,九經(jīng)之類的經(jīng)典可以貫穿起來而不會有遺漏。還擔心他們沒有實際應(yīng)用的能力嗎?那些頑固、空虛、安靜的人,正是因為不能隨著事物的變化,仔細觀察內(nèi)心的天理,發(fā)揮出自己天生的智慧和良知,反而遺棄倫理、追求虛無成為常態(tài),因此總的來說是無法治理好家庭、國家和社會的。誰說圣人探求道理、完善人性的學問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心是身體的主宰,而心的虛靈明覺就是所謂的天生智慧。這種虛靈明覺的智慧會感應(yīng)事物而產(chǎn)生意念。有知覺才會有意念,沒有知覺就沒有意念。知覺不就是意的本質(zhì)嗎?意思是意在做事時,必須有相應(yīng)的事物作為載體。比如,如果你的意是用來侍奉父母,那么侍奉父母就是一件事;如果你的意是用來治理民眾,那么治理民眾就是一件事;如果你的意是用來讀書學習,那么讀書學習就是一件事;如果你的意是用來處理訴訟案件,那么處理訴訟案件就是一件事??偟膩碚f,只要你有這個意,就必然有相應(yīng)的事物與之相對應(yīng)。事物不就是意的作用嗎?

“格”字的意義中有一種與“至”字相關(guān)的含義,比如“格于文祖”,“有苗來格”,都是以“至”為含義的例子。但是,“格于文祖”中的“格”,必須是純粹的孝心和真誠的敬意,才能使幽冥和光明之間的一切都得到合理的安排,然后才能稱之為“格”;而有苗族的頑固,實際上是因為文德的普及才最終被感化,因此也包含了“正”的含義在其中,不能僅僅用“至”來解釋它。比如“格其非心”,“大臣格君心之非”等詞語,都含有“糾正不正當?shù)氖挛?,使其歸于正當”的意思,而不能僅僅理解為“達到極點”。

而且《大學》中提到的“格物”,又怎么能確定它不是以“正”的含義為基礎(chǔ),而是以“至”的含義為基礎(chǔ)呢?如果把“至”作為含義的話,就必須說“窮盡事物的原理”,這樣解釋才能通順。因此,要理解其中的關(guān)鍵,就在于一個“窮”字,而要付出努力的地方在于一個“理”字。如果去掉一個“窮”,去掉一個“理”字,直接說“致知在于追求事物的本質(zhì)”,這樣的說法能夠通順嗎?

圣人提出的“窮理盡性”是他們的經(jīng)典教誨之一,可以在《易經(jīng)》的系辭中找到相關(guān)的記載。如果“格物”的說法真的等同于“窮理”的含義,那么圣人為什么不直接說“致知在于窮理”,卻要用這樣轉(zhuǎn)折不完整的話語來啟發(fā)后代呢?《大學》中的“格物”觀點,雖然和《易經(jīng)·系辭》中“窮理”的宗旨相同,但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所謂“窮理”,是指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多種方式來追求真理。所以當提到“窮理”時,就意味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功夫都包括在其中;而如果只說“格物”,就必須同時強調(diào)致知、誠意、正心等方面的作用,這樣才算是完整的功夫。現(xiàn)在有些人只強調(diào)“格物”,卻錯誤地認為這就是“窮理”,因此只把“知”當作重點,而忽略了“格物”的實踐。這不僅誤解了“格物”的含義,也背離了“窮理”的宗旨。

正是由于這種錯誤的理解和傳承,后世的學術(shù)逐漸將知識和行為割裂開來,導致圣賢學說越來越模糊不清。你也許也會受到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所以會覺得我的觀點與你的看法不太一致。不過,我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對,畢竟每個人對道的理解都有不同的側(cè)重點。我只是希望我們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讓我們對道的認識更加準確和全面?! ?/p>

來信問:“致知的功效,應(yīng)該如何表現(xiàn)呢?是溫清、奉養(yǎng)就是‘誠意’嗎?還是另有所謂的‘格物’?”這似乎是你自己根據(jù)你的觀點來猜測我的意見而提出的問題,不是我原本告訴你的。如果你真的認為這樣,那么恐怕就沒有可討論的了!我認為,想要溫涼舒適、想要好好照顧自己,這只是“意欲”,不能稱之為“誠意”:一定要實際去實踐想要溫涼舒適、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意,并且追求自我滿足而不是自欺,這才叫做“誠意”。知道如何調(diào)節(jié)溫度、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是“知識”,但并不能稱之為“致知”:必須使自己的知識真正應(yīng)用到調(diào)節(jié)溫度上,使自己的知識真正應(yīng)用到照顧自己上,這才叫做“致知”。溫度調(diào)節(jié)、照顧自己這些事情,就是所謂的“物”,但不能稱之為“格物”:一定要在溫度調(diào)節(jié)上,像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所知道的該如何調(diào)節(jié)溫度一樣去做,沒有絲毫的不盡之處;在照顧自己上,像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所知道的該如何照顧自己一樣去做,沒有絲毫的不盡之處,這才叫做“格物”。只有溫度調(diào)節(jié)和照顧自己的事物得到了“格”,我們才能開始明白溫涼舒適和好好照顧自己的良知:只有當這些事物得到了“格”,我們才能開始明白如何溫涼舒適和好好照顧自己。所以說:“物格而后知至”:只有在你明白了如何調(diào)節(jié)溫度的良知之后,你才會開始真誠地想要溫涼舒適;只有在你明白了如何照顧自己的良知之后,你才會開始真誠地想要好好照顧自己。所以說:“知至而后意誠”;這就是我所說的“誠意、致知、格物”的觀點。你再仔細思考一下,應(yīng)該不會有任何疑問了。

來信問:“道的根本,很容易理解,就是所謂的‘良知’和‘良能’,就連愚夫愚婦也能明白。但是具體的細節(jié)變化、微小的差異與千里之謬,就必須通過學習才能了解。現(xiàn)在說到孝順父母,誰不知道呢?至于像舜沒有告訴父母就結(jié)婚、武王沒有安葬父親就發(fā)動戰(zhàn)爭等事情,如何區(qū)分日常行為和意外情況,過與不及之間的界限,必須進行討論和判斷,作為處理事情的基礎(chǔ)。只有這樣才能心無旁騖地面對各種情況而不失道?!标P(guān)于道的根本易于理解這句話確實是正確的。然而后世的學者忽視了這個容易理解的部分,而去追求那些難以理解的知識作為學問,這就是“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的原因。孟子曾說:“道就像一條大路,難道很難知道嗎?人的毛病在于不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绷贾土寄?,無論是愚夫還是愚婦都與圣人相同:只是圣人能夠發(fā)掘內(nèi)心的良知,而愚夫愚婦無法做到,這是圣人和愚人的區(qū)別所在。具體的細節(jié)變化,圣人難道不知道嗎?但他們并不專門把學習的重點放在這些方面。他們所謂的學習,正是為了獲得真正的知識,以深入思考內(nèi)心的天理,這與后世的學習有所不同。你還沒有時間去培養(yǎng)良知,卻著急地擔憂這些問題,這恰恰是因為你想要離道的本質(zhì)越來越遠,從而迷失了方向。良知對于具體的細節(jié)變化的作用,就像是規(guī)矩和尺度對于方圓和長短的作用:具體的細節(jié)變化無法預(yù)料,就像方圓和長短無窮無盡一樣。因此只要規(guī)矩確立好了,就不會被方圓所欺騙,而且天下的方圓也就無窮無盡地可以使用了;只要尺度明確地制定出來,就不會被長度所欺騙,而且天下的長度也就無窮無盡地可以使用了;只要良知真正地發(fā)掘出來了,就不會被細節(jié)的變化所欺騙,而且天下的細節(jié)變化也就無法抵擋了。一點一厘的錯誤,如果不在我們內(nèi)心良知的微小念頭上進行察覺,那我們學習還有什么用處呢?如果我們不用規(guī)矩來規(guī)定天下的方圓,不用尺度來衡量天下的長度,那我看這樣的行為一定是荒謬的、不合情理的,最終只會勞而無功。你說:“孝順父母、關(guān)心家人這些道理誰不知道?”但是能夠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的卻很少。如果認為只是粗淺地知道一些家庭禮儀就算掌握了知識,那么凡是知道君主應(yīng)該仁慈的人都可以說自己掌握了仁慈的知識,知道臣子應(yīng)該忠誠的人都可以說自己掌握了忠誠的知識,那么天下誰不是掌握了知識的人呢?從這一點來看,可以知道掌握知識一定要通過實踐,而不去實踐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掌握了知識,這是很清楚的。知識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道理,不就更加明顯了嗎?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難道是之前已經(jīng)有不告訴父母就娶妻的人作為準則了,所以舜才能參考什么典籍,向什么人請教,而做出這樣的行為嗎?還是他在內(nèi)心尋找了一念之間的良知,權(quán)衡了輕重利弊之后,不得已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呢?武王沒有安葬父親就發(fā)動戰(zhàn)爭,難道是之前已經(jīng)有不葬父就興師的人作為準則了,所以武王才能參考什么典籍,向什么人請教,而做出這樣的行為嗎?還是他在內(nèi)心尋找了一念之間的良知,權(quán)衡了輕重利弊之后,不得已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呢?如果舜的本心并非真的沒有后代繼承者,或者武的心并非真的為了拯救百姓,那么他們的不告訴父母就娶妻和不葬父就興師的行為就是最大的不孝和不忠。然而后世的人不努力發(fā)掘內(nèi)心的良知,用它來深入思考道義和事理之間的關(guān)系,卻想要憑空討論這些日常變化的事情,把它們當作處理事務(wù)的基礎(chǔ),以求在面對各種情況時不失分寸,這實在是相差太遠了。其他幾方面的例子也可以類推,因此我們完全可以了解古人如何掌握知識的方法了。

來信問:“關(guān)于《大學》中的‘格物’學說,只要專注于發(fā)掘內(nèi)心的本心就可以了。至于《六經(jīng)》和四書中提到的‘多聞多見’、‘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等觀念,都是需要在具體事物中尋求真理、從論述中獲取知識,因此學習的順序不能混亂?!标P(guān)于“格物”的含義,之前已經(jīng)詳細解釋了,你對此的疑問也不需要再解答了。至于“多聞多見”,孔子的兒子張子高喜歡追求外在的事物,只想著通過聽和看來積累知識,卻無法用心去思考,無法解決疑惑,所以他的言行常常出現(xiàn)錯誤和后悔。他所謂的見聞只是幫助他追求外在的事物罷了??鬃釉?jīng)說過:“有不懂的事情卻強行去做,我沒有這樣做過?!边@就像孟子所說的“每個人都有是非之心”。這句話正好說明了人的德性良知不是通過見聞獲得的。如果有人說:“多聽多看,選擇好的加以學習,多觀察多認識”,那就等于是專門追求見聞的表面內(nèi)容,而忽略了真正的學問,所以稱之為“次等的知識”。如果把見聞當作次要的,那么所謂“上等知識”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這可以讓我們窺探到圣人門下致知用力的關(guān)鍵所在??鬃訉ψ迂曊f:“賜啊,你以為我是多學而能記住一切的人嗎?不是的,我是把一切都貫穿在一起?!比绻娴闹皇窃诙鄬W多記上下功夫,那孔子為什么會說出這樣的話來欺騙子貢呢?“把一切都貫穿在一起”,不就是要發(fā)掘內(nèi)心的良知嗎?《易經(jīng)》中有一句話:“君子應(yīng)該多了解過去的言行,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比绻雅囵B(yǎng)品德作為目標,那么所有了解過去言行的人,誰不是在培養(yǎng)品德呢?這正是知行合一的功效?!昂霉琶羟蟆钡囊馑际窍矚g古人的學問,并努力尋找內(nèi)心的真理。因為內(nèi)心就是真理。學習的人,是在學習這個內(nèi)心;追求的人,是在追求這個內(nèi)心。孟子曾說:“學問的方法沒有別的,就是要求得放心罷了。”并不是像后世那樣廣泛地記住古代的言論和文字,以顯示對古人的喜好,而匆忙地追求功名利祿這些外在的東西。《論語》中也有提到“博學、審問”,前面已經(jīng)詳細解釋了。關(guān)于“溫故、知新”,朱熹也將“溫故”歸為“尊重德性”的一部分:德性難道是可以在外面尋找的嗎?只有“知新”一定來源于“溫故”,而“溫故”又是“知新”的方法,這也可以用來驗證知行是否是兩個獨立的部分?!安W而能夠詳細講解的人,將用反復解釋來使知識簡潔明了。”如果沒有“反復解釋”的說法,那么“博學、詳細講解”的人到底在做什么事情呢?舜的“好問好察”,只是為了通過反思來使自己的道心更加專注而已。道心指的是良知。君子的學習,從來不會離開實踐和討論而只停留在理論上:但是從事實踐和討論的人,關(guān)鍵在于都知道知行合一的功效,這是培養(yǎng)本心良知的正確方法,而不是像世人那樣只是口頭上談?wù)摵蛡魇谥R,把知識和行為分成兩段,然后真的可以談?wù)撍鼈冎g有先后順序。


來信問:“楊朱和墨子提倡的仁義,鄉(xiāng)愿的忠誠誠信,以及堯、舜、子之的禪讓,商湯、周武王、楚項的征伐,周公和王莽的輔佐,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我們該從哪里入手呢?而且對于古今的變化,禮樂制度和名物,也沒有深入了解,如果國家想要興建明堂、建立辟雍、制定歷法、封禪等事情,人們將如何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呢?所以《論語》中說‘生而知之’只是指義理方面而已。至于禮樂制度、名物、古今變化等,也必須通過學習才能驗證其實踐的真實性。這就可以算是定論了?!眮硇潘岬降臈钪?、墨子、鄉(xiāng)愿、堯、舜、子之、商湯、周武王、楚項、周公、王莽、王莽等人的辨析,與之前關(guān)于舜和武的討論,大致可以類推。對于古今變化的疑問,在良知的說法中已經(jīng)有了規(guī)矩和尺度的比喻,因此也不需要再多解釋了。不過對于明堂和辟雍的制作,似乎還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是這個說法非常長,就根據(jù)您所說的觀點來取正吧,那么您的疑惑也可以稍微解決了。明堂和辟雍的制度最早出現(xiàn)在呂氏的“月令”中,漢儒的注釋中也沒有詳細提及。難道呂氏和漢儒的知識比三代的圣賢還要好嗎?在齊國宣王時代,明堂還沒有被毀掉,所以幽王、厲王的時代,周朝的明堂都還完好。雖然堯帝和舜帝的住處只是茅草屋和土臺階,明堂的建造并不一定要有,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治理國家的好壞。然而,即使是文武成康時期的明堂,也無法挽救幽王和厲王的混亂局面。為什么呢?難道只有用不忍心傷害他人的心去推行不忍心傷害他人的政策,那么即使是簡陋的茅草屋和土臺階,也足以成為明堂嗎?如果用幽王和厲王的心去推行他們的政治,那么即使是宏偉的明堂,也會變成暴政的根源。

漢武帝開始講學于漢朝,而武則天則大力興辦學校于唐朝,他們的治理如何呢?天子的學校稱為辟雍,諸侯的學校稱為泮宮,都是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來命名的。然而三代的學校,其核心都是用來明確人倫關(guān)系,并不是以是否修建得宏偉來衡量輕重的??鬃釉f:“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禮儀又有何用!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音樂又有何用!”制定禮儀和創(chuàng)作音樂,必須具備中正和平的品德,才能稱之為“禮樂”。至于器物、音律等瑣碎之事,則是樂師的職責范圍。因此曾子說:“君子所重視的道理有三個,其中關(guān)于祭祀儀式的事,就有專門的官員負責?!眻虻勖铘撕驼乒軞v法,恭敬地遵循天道,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他的重要性在于“尊重天時”的原則。舜帝執(zhí)掌璇璣玉衡,他的重要性在于“統(tǒng)一七項政務(wù)”。這些都是懷著仁愛之心來治理百姓、推行養(yǎng)民政策的體現(xiàn),而治歷明時的根本,也在于此。羲和的歷數(shù)之學,皋陶、契也許并不擅長,禹、稷也未必精通。堯舜的智慧無法完全通曉萬物,即使他們是堯舜也未必能做到。然而,直到現(xiàn)在人們?nèi)匀蛔裱撕偷姆椒▉硌芯繗v法,即使是那些曲解小聰明的人,或是星術(shù)淺薄的學者,也能通過推算天體運行規(guī)律而沒有偏差。那么,是不是后世曲解小聰明的人比禹、稷、堯、舜更賢能呢?關(guān)于封禪的說法尤其荒謬,這是后世諂媚奉承君主的人為了討好他們而編造出來的夸侈之事,用以迷惑君主的心志并使國家的贊助者失去信心。這無疑是欺騙上天和人們的無恥行為中最大的一種,是君子們所不齒的,也是司馬相如被世人譏諷的原因。然而,您卻認為這應(yīng)該是儒家學者應(yīng)該學習的,難道您沒有思考過嗎?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是因為他們天生就知道。但是解釋論語的人說:“‘生而知之’只是指義理方面。至于禮樂、名物、古今變化等:也必須通過學習才能驗證它們在實踐中的真實性?!比绻Y樂、名物等真的與成為圣人有關(guān),那么圣人也必須通過學習才能了解它們,那么圣人也不能稱之為“生而知之”。所謂圣人為“生而知之”,只是特指義理而言,而不包括禮樂、名物等方面。因此禮樂、名物等與成為圣人無關(guān),而圣人被稱為“生而知之”,只是專門指義理方面,而不包括禮樂、名物等方面。所以,“學而知之”的人也只應(yīng)該通過學習來理解這些義理。同樣地,“困而知之”的人也只應(yīng)該在困境中理解這些義理?,F(xiàn)在學者學習圣人的知識時,對于圣人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卻沒有通過學習來理解它,卻急于追求了解圣人無法知道的東西作為學習的對象,這難道不是失去了追求成為圣人的正確方法嗎?以上都是根據(jù)您所困惑的問題進行稍微的解釋,并沒有涉及到根治問題的根本之道。

如果拔起根本,堵塞源頭的理論不能普及于天下,那么學習圣人的人將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困難。這些人可能會淪落為禽獸和野蠻人,卻仍然自以為是圣人的學者。我的說法可能暫時在某個時期被理解,但最終會在西方凍結(jié),東方堅冰難解。霧氣在前面散去,云彩在后面聚集。這些人可能會因為困惑而陷入危險境地,最終無法對天下做出任何貢獻。


圣人的心把天地萬物看作一個整體,他們看待天下的人,無論內(nèi)外遠近,都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每個有血肉之軀的人都是他的兄弟姐妹,他們無不渴望得到安全和教育,以滿足他們對萬物一體的渴望。天下人的心開始時與圣人也沒有什么不同,只是被自私的欲望所蒙蔽,大的東西變成小的,通的東西變得堵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思,甚至有些人把父親、兒子、兄弟視為仇敵。圣人對此感到擔憂,于是推廣他們的天地萬物一體的仁愛來教育天下人,使他們能夠克服私欲,去除蒙蔽,恢復內(nèi)心的共同愿望。

他們教育的核心原則是堯、舜、禹互相傳授的“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具體的細節(jié)則是舜命令契的五項原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唐、虞、三代的時代,教育者和學者都只以此為準則進行教育和學習。當時人們沒有不同的意見,家庭也沒有不同的習慣。安于這種教育的人被稱為圣人,努力追求這種教育的人被稱為賢者。而違背這些原則的人,即使他像明亮的朱砂一樣聰明,也被認為是不肖之人。從鄉(xiāng)間小巷到田野農(nóng)田,從農(nóng)民到工人、商人、商賈等底層人士,無不學習這樣的教育并以成就自己的德行為宗旨。這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雜亂的聽聞和記憶,沒有煩瑣的背誦和華麗的辭藻,沒有功利的追求。只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信任朋友,就能恢復內(nèi)心的共同愿望。這是人天生就具備的,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條件,那么誰不能做到呢?在學校里,只注重培養(yǎng)品德;如果有的人擅長禮樂、政治教育或者種植養(yǎng)殖等領(lǐng)域,就根據(jù)他們的特長來完善自己的才能。一旦有了德行并被任用,就讓他們終身擔任相應(yīng)的職務(wù)而不改變。使用人才的人也只注重團結(jié)一心,共同安定天下的百姓,不以外在的高低為重要指標,而以辛勞和安逸為好壞標準。被任用的人也只注重團結(jié)一心,共同安定天下的百姓,只要勝任自己的能力,就一直承擔繁瑣的工作而不感到疲勞,甘心從事卑微的工作而不感到卑賤。在這個時候,天下的人們和睦相處,彼此之間像一家人一樣親密無間。那些才能低下的人則安心從事農(nóng)、工、商、賈等職業(yè),各自勤奮工作,互相幫助和支持,沒有渴望高高在上或向外追求的心思。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皋陶、夔、后稷、契等,就會出來展示自己的才能。無論是家庭生活還是經(jīng)營生意,他們都會精心安排,共同努力,以滿足自己照顧家人的需求,唯恐負責此事的人懶惰而增加自己的負擔。所以,后稷努力種植莊稼,并不以自己不懂教育為恥,他把契的善于教育看作自己的善教;夔管理音樂,并不以自己不懂禮儀為恥,他把夷通曉禮儀看作自己的通禮。因為他們的心學純粹明亮,而且能夠完全體現(xiàn)他們?nèi)f物一體的仁愛之心,所以他們的精神流暢,志向通達,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分別、物與我自己之間的界限。就像一個人的身體,眼睛看,耳朵聽,手拿東西,腳走路,來滿足身體的需要。眼睛不以為沒有聽力而感到羞恥,耳朵所觸及的地方,眼睛必定關(guān)注;腳不以為沒有觸覺而感到羞恥,手所探索的地方,腳必定前往。大概是因為他們的元氣充盈,血脈暢通,所以即使是癢痛呼吸等細微的感覺也能敏感地感受到,有一種不言而喻的奧妙。這就是圣人的學問之所以能夠達到極為簡單、容易理解和學習的境界。因為大的原理只在于恢復內(nèi)心和身體同樣的本然狀態(tài),而知識和技能則無關(guān)緊要?! ?/p>

在三代的時候,王道衰落了,而霸道的術(shù)數(shù)開始流行起來??鬃雍兔献尤ナ篮?,圣賢的經(jīng)典被遺忘,邪說橫行。教書的人不再以這些經(jīng)典為教材,學習的人也不再以此為目標。那些專橫跋扈的人竊取先王的理論,將其應(yīng)用于自己的私欲中。天下人盲目地追隨他們,圣人的道理因此變得模糊不清。

相似的人和事相繼出現(xiàn),每個人都追求能夠讓自己變得富有強大的方法,使用欺騙和詭計,策劃攻伐和謀略,一切欺騙上天、欺騙人民的行為都屢見不鮮。他們只是為了一時的利益,通過權(quán)謀之術(shù)來獵取聲名和財富。就像管仲、商鞅、蘇秦、張儀這樣的人,無法一一列舉。

時間長久之后,斗爭和搶劫不斷發(fā)生,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這些人淪落為禽獸和野蠻人,而霸道的術(shù)數(shù)也無法再被執(zhí)行了。當時的儒者們感到非常悲傷,收集整理先代君王的法典和制度,并在一片廢墟上進行修補。他們內(nèi)心真誠地希望挽回先王的道路。

然而,圣賢之道已經(jīng)遠離我們了,霸道的術(shù)數(shù)代代相傳,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心中。即使是賢明智慧的人也難以避免受到其影響。那些想要闡明和修飾圣賢之道的人,只是增加了霸道者的障礙而已。于是,圣賢之道的門墻逐漸消失了。

于是出現(xiàn)了各種詭辯學派,將它們作為名聲傳授下去。還有記憶和背誦學派,認為學問就是博聞強記;還有詞章學派,認為華麗辭藻才是學問的精髓。這些學派紛紛涌現(xiàn),爭相在世界上占據(jù)一席之地。人們不知道他們到底屬于哪一派別,迷失在紛繁復雜的學說中。

當時的學者就像進入了百戲場一樣,四處競相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技巧。他們爭奇斗艷、獻笑逗趣,前顧后盼,應(yīng)接不暇。但是眼花繚亂、精神恍惚,日夜沉迷其中。他們就像瘋子一樣喪失了理智,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什么。當時的統(tǒng)治者也都被這些學說迷惑顛倒,終身致力于無用的空談,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偶爾會有一些人覺得他們的觀點空洞、荒謬、不切實際。但是,那些堅持己見、努力奮斗的人,想要通過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然而,他們的努力最終只能達到富強和功利的目標,也就是成為五霸之一。圣人的學說逐漸被遺忘,而追求功利的風氣越來越盛行。雖然曾經(jīng)被佛教和道教迷惑,但這些宗教也沒有能夠戰(zhàn)勝人們對功利的追求。雖然也曾嘗試過與儒家學者妥協(xié),但儒家的觀點也未能打破人們對功利的看法。至今為止,功利的毒害已經(jīng)深入人心,并成為一種習慣。幾千年來,人們互相吹噓自己的知識,爭奪權(quán)力和地位,為了利益而爭斗,展示自己的技能和聲譽。一旦進入官場,負責財政的人就想同時掌握軍事和刑法的權(quán)力;負責典禮和音樂的人又想?yún)⑴c選拔官員的工作;擔任地方官員時希望有高級的職權(quán);在臺諫機構(gòu)工作則渴望成為宰相或執(zhí)政官。因此,如果無法勝任某個職位,就無法兼任該職位的職務(wù);如果不能理解某種學說,就無法獲得相應(yīng)的聲譽。廣泛的記憶力只會助長傲慢自大;豐富的知識只會導致惡劣的行為;廣泛的閱歷只會增加爭論的本領(lǐng);華麗的辭藻只會掩蓋虛偽的本質(zhì)。所以,即使是皋陶、夔、后稷、契等都無法勝任的任務(wù),如今的年輕學者都想要掌握相關(guān)理論和方法。那些自稱為王、號稱帝王的人,總是說他們想要共同完成國家的事務(wù)。但他們的真實意圖是,如果不這樣,就無法滿足他們的私欲和欲望。唉呀,如果累積了如此多的不良品行,懷揣著如此堅定的意志,再接受這樣的學術(shù)思想熏陶,他們聽到我們圣人的教誨時,只會視之為無用之物。他們會認為人類的良知還不足以解決問題,而圣人的學說也毫無用處。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是不可避免的!唉呀,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士人,還有什么理由去追求圣人的學說呢?還有何資格去討論圣人的學說呢?士人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卻想成為學者,這豈不是辛苦和困難嗎?這不是限制自己的自由和陷入險境嗎?唉呀,真是太可悲了!幸運的是,天理存在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永遠不會消失。良知的光輝照耀千古,一旦聽到我們拔本塞源的理論,他們一定會感到悲傷、痛心、憤怒并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就像江河決堤一樣,無法控制自己。除了那些有志于成為豪杰之士的人,誰能與他們相提并論呢?

白話《傳習錄》:探討學者忽視內(nèi)在修養(yǎng)的隱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通江县| 桃园市| 崇阳县| 托克逊县| 五常市| 巴青县| 峡江县| 四川省| 昭苏县| 鸡泽县| 南江县| 洛阳市| 株洲市| 孝昌县| 皮山县| 英超| 万荣县| 泸溪县| 辽宁省| 罗甸县| 沁阳市| 漳浦县| 镇江市| 德惠市| 偏关县| 探索| 定日县| 樟树市| 页游| 龙里县| 和田市| 平果县| 乌鲁木齐县| 河西区| 景洪市| 金乡县| 永丰县| 从江县| 郑州市| 贵港市| 石家庄市|